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年)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084909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年)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年)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年)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年)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年)(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胃脘痛(慢性胃炎)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 2014 年 1 月到 2014 年 12 月,我科继续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 102 例,完成 98 例,平均住院日 8.9 天/人次,平均住院费用 2784.34 院/人次,患者满意度达 100%。完成临床路径的 98 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 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 98.1%,特色疗法使用率 96.7%,辨证施治率 100%。完

2、成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的 98 例患者中,脾胃湿热证 53 例,肝胃不和证 19 例,脾胃虚弱(寒)证 11 例,胃阴不足证 8 例,寒热错杂证 5 例,胃络瘀阻证 2 例。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98 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 46 例(46.94%),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74例(75.51%),针灸治疗 25 例(25.51%),中药热奄包治疗 87 例(88.78%),内科基础治疗 84 例(85.71%),其他疗法 26 例(26.53%)。二、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疗效评价分析(一)总体效果评价完成临床路径的 98 例患者中

3、,症状改善 93 例(94.9%),体征改善 93 例(94.9%);临床痊愈 41 例(41.84%),好转 52 例(53.06%)。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 94.9%。(二)疗效评价1评价标准(1)对症状体征的评价包括对胃脘痛病主要症状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的评价。(2)对胃镜下及镜检所见进行评价采用 2003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在大连制定的标准及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进行评价。 (3)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评价采用 Barthel 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 Rankin 量表评价病残程度。2疗效分析采用以上评价

4、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为评价指标。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1)改善症状98 例患者主症改善 93 例(94.9%);次症改善 87 例(88.78%),未改善 5 例(5.1%)。98 例患者改善的主症中,上腹部疼痛改善 93 例,腹胀改善 87 例,食欲减低改善 88 例。(2)改善胃粘膜病变程度因大多数患者症状好转后不再接受胃镜检查,故对胃粘膜病变的评价困难。(3)提高日常生活质量98 例患者提高日常生活质量中,83 例可正常工作,食欲恢复正常,11 例患者经多次入院治疗后恢复正常,4 例患者病情无改善。三、胃

5、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的作用分析从疗效分析中可以看出,本中医临床路径采用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减轻了患者胃粘膜损害程度,改善了临床症状,减轻了痛苦程度,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体分析如下: 1控制症状: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期出现恶心、呕吐、泛酸、胃脘灼热,食少纳呆、疼痛较剧。中医药治疗有助于症状减轻。尤其对于疼痛较剧、腹胀辨证属于脾胃湿热的患者,采用连朴饮为主方的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症状,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等。2减轻神经功能紊乱: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程度,针对胃脘痛肝胃不和、胃络瘀阻的基本病机,采用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及理气行郁,活血化

6、瘀法治疗,已经得到广泛共识,并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这两种治法在本组病例中应用较多,对于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3、减轻大便时干时稀、粘滞不爽:针对胃脘痛寒热错杂的基本病机,院内名老中医德贤认为,寒热错杂证患者多是恣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胃气壅滞,郁而化热,再复进寒凉生冷,或外感寒邪,郁闭气机,此时如果再进温补香燥之品,势必加重病情,久治不愈, 提出脾胃病以寒热错杂最为多见,治疗多采用寒热并用、苦辛并进、补泻兼施、标本兼治,健脾清胃,升清降浊的原则,使寒热平调、阴阳和谐、升降复常中气振作,确是治疗以寒热互结、中焦痞塞、升降失调、胃气不和为病机的胃脘痛的良方。4、采用针灸、中药熏洗和中药热奄包、艾灸、拔罐等治疗方法,配合饮食调摄,辨证施护、心理开导等可明显减轻复发程度。四、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的问题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限制了临床路径实施,如针灸方法,适用于胃脘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恶心、嗳气的患者;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临床路径实施,如中药封包等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3.国家医保、新农合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路径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