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第二单元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7084289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9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四 第二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专题四 第二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专题四 第二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专题四 第二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专题四 第二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四 第二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 第二单元(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了解氮的循环过程,了解氮循环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人类活动对氮的循环的影响。 2了解氮的固定,掌握氮气的性质。 3了解氮的氧化物(NO、NO2)的主要性质及其对大气的污染与防治方法。 4掌握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和主要用途,了解铵盐的性质及氮肥的应用。 5掌握硝酸的性质。了解自然界中形成硝酸的过程。,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1氮的存在,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以 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以 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体里、土壤和水体中。 2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1)在自然界中豆科植物根部的 ,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 等含氮的化合物。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少量

2、的 与 化合生成NO,NO和O2迅速生成 并随雨水进入土壤和水体。(2)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氮气转化为 ,再根据需要进一步转化成各种 。,单质,化合态,根瘤菌,硝酸盐,N2,O2,NO2,含氮化合物,氨,3氮的固定(1)含义:使空气中 的氮转化为 的过程。(2)方法:,游离态,含氮化合物,二、氮的单质及其氧化物1氮气(1)物理性质颜色: ,气味: ,状态: ,溶解性: ,密度比空气 。(2)化学性质:由于分子内的 非常牢固,通常情况下N2的化学性质 。在一定条件下可与下列物质反应:,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略小,化学键,不活泼,与氢气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 与氧气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3、 。 与镁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 (3)存在及用途:N2在大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 ; 主要用作合成氨的 ,液态氮可做 等。,4/5,原料气,致冷剂,2. 氮的氧化物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如 等,其中 、 分别是HNO2和HNO3的酸酐。(1)一氧化氮物理性质颜色: ,状态: ,溶解性: ,密度比空气 ,有毒,在生物学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化学性质易与O2化合,化学方程式为: 。,N2O、NO、NO2、N2O4、N2O3、N2O5,N2O3,N2O5,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大,2NOO2=2NO2,(2)二氧化氮 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比空气 ,有毒。 化学性质 与水反应的化学

4、方程式为: 。 (3)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 形成 ,污染空气;形成酸雨;破坏臭氧层。,红棕色,刺激性气味,气体,大,光化学烟雾,3NO2H2O=2HNO3NO,【想一想】俗话说“雷雨发庄稼”,道理是什么?答:在雷雨放电过程中,N2和O2反应N2O2 2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 生成的HNO3进入土壤形成硝酸盐而被植物吸收。,1氨气(1)物理性质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比空气 ,易 ,极 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H2O能溶解 体积氨气。(2)化学性质与H2O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小,液化,易溶,700,与硫酸反应的化学

5、方程式为: 。 还原性 与O2、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用途:生产 、 等。,2NH3H2SO4=(NH4)2SO4,2NH33Cl2=N26HCl,氮肥,硝酸,2铵盐(1)物理性质:都 于水, 色晶体。(2)化学性质受热易分解NH4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现象: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最后无固体残渣。NH4Cl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现象:产生白烟,受热部位白色晶体 ,在冷却部位又 白色晶体。,易溶,无,消失,重新生成,与碱反应 在干态下(如NH4Cl晶体与熟石灰反应),化学方程式:。 在水溶液中(如NH4Cl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加热时:

6、 。 不加热时: 。 (3)铵根离子(铵盐)的检验 取样品与碱共热,用 试纸检验,若试纸 , 说明含NH(或为铵盐)。,湿润的红色石蕊,变蓝,【想一想】 要干燥NH3能用浓硫酸、P2O5、无水氯化钙吗?如果不能可选用什么干燥剂? 答:不能,因为浓H2SO4和NH3反应,P2O5吸水后生成酸也能吸收NH3,无水氯化钙也能和NH3反应,可以选用固体NaOH或碱石灰。,1物理性质纯硝酸是 的液体,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沸点 ,易挥发,在空气中遇水蒸气成白雾。质量分数在98%以上的硝酸叫做 。 2化学性质(1)强酸性: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使指示剂变色:稀HNO3仅使紫色石蕊溶液 ;浓HNO3可使紫色石蕊溶液

7、 。,无色,低,发烟硝酸,变红,先变红后退色,(2)不稳定性 硝酸不稳定,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强氧化性 与金属的反应(除Au、Pt外,大部分金属能与硝酸反应) aCu与浓、稀硝酸都能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b铁、铝遇冷的浓HNO3能发生 ,故可用铁、铝容器运输冷的 浓HNO3。 与非金属的反应 碳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4HNO3(浓) 4NO2CO22H2O。 与某些还原性化合物(如Fe2、SO等)反应,离子方程式分别是为:。,钝

8、化,3. 用途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 、 、 、 等,也是实验室里的重要 。【想一想】久置的硝酸呈黄色,如何除去?怎样保存硝酸?答:硝酸分解产生的NO2溶解而使浓硝酸显淡黄色,除去的方法是通入足量的氧气。硝酸通常用棕色细口瓶密封保存,置于冷暗处。,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化学试剂,1与氮循环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 、 和 等。 2氮氧化物的来源及危害(1)来源 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 ,以及 。(2)危害氮氧化物与 发生反应形成 ,与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亚硝酸,形成 。,光化学烟雾,水体污染,酸雨,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植物的焚烧,农田土壤和动物排泄物中的含氮化合物的转化,

9、O2,NO2,酸雨,3氮对水体的污染水体中氮的含量增大,造成水体的 ,导致 过度增长而覆盖水面。 4减少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影响的措施(1)控制进入 、 和 的有害物质的数量。(2)增强生态系统对有害物质的吸收能力,如 、 等。,富营养化,藻类,大气,陆地,海洋,保护森林,植物绿化,【例1】 室温时,在容积为a mL的试管中充满NO2气体,然后倒置在水中到管内水面不再上升时为止;再通入b mL O2,则管内液面又继续上升,测得试管内最后剩余气体为c mL,且该气体不能支持燃烧。则a、b的关系是( )Aa4b3c Ba4bc Cab41 Dab43,解析:根据反应3NO2H2O=2HNO3NO

10、,a mL NO2会生成a/3 mL NO,通入O2后,最后气体不支持燃烧,故c mL为NO,即与b mL O2反应的NO为( c) mL,根据方程式即( c)b43,整理可得a4b3c。 答案:A,1NO、NO2、O2、H2O之间的反应可以利用方程式2NOO2=2NO2、3NO2H2O=2HNO3NO的加和得到总反应:4NO3O22H2O=4HNO3;4NO2O22H2O=4HNO3,然后利用总反应进行有关的计算。 2在分析有关问题时不要忽视“2NO2 N2O4”平衡的存在等。,34NO2O2和4NO3O2从组成上均相当于2N2O5的组成。即、两情况中的总反应式均与N2O5H2O=2HNO3

11、等效。这不仅是记忆、两式的方法,也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利用混合气体中N、O原子个数比进行分析判断:,1如图所示,相同条件下,两个容积相同的试管分别装满NO2和NO气体,分别倒置于水槽中,然后通过导管缓慢通入氧气,边通边慢慢摇动试管,直到两个试管内充满液体。假设试管内的溶质不向水槽中扩散,则两个试管内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11 B57 C75 D43,解析:根据反应方程式:4NO2O22H2O=4HNO3 4NO3O22H2O=4HNO3 生成HNO3的物质的量取决于NO2与NO的体积,由于NO2与NO体积相同,生成HNO3的物质的量相等,即两试管中HNO3的浓度相等。 答

12、案:A,2(2009宁夏理综,7)将22.4 L某气态氮氧化合物与足量的灼热铜粉完全反应后,气体体积变为11.2 L(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则该氮氧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NO2 BN2O3 CN2O DN2O4,解析: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即为物质的量之比,由题知NOx和生成的N2物质的量之比为21,设氮氧化合物化学式为NOx。 NOxxCux CuO N2,可知x1或2均可。 (根据原子守恒,观察可得出)。 答案:A,3(2009台湾,25)某氮氧化合物的一分子中含有38个电子。试问该氮氧化合物是下列的哪一选项( )ANO BNO2 CN2O DN2O3解析: :原子序数7、含7个电子; :原子序数8、含8个电子;D选项中N2O3所含电子数为728338个,符合题意。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