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高教心理(2)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7082909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5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高教心理(2)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10高教心理(2)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10高教心理(2)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10高教心理(2)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10高教心理(2)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高教心理(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高教心理(2)(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篇 高 校 学 习 心 理,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1 了解知识的分类,理解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并能采用不同方法学习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学习目标,2 了解高校学生策略性知识的内涵及其学习方式和过程,能掌握多种不同的认知策略,并能熟练运用几种认知策略,3 了解高校学生运动技能的含义、心理结构、分类及其形成过程,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培养高校学生的运动技能,知识学习,高校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一 知识学习的界定,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对

2、客观事物属性和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就它反映活动的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知识的分类,二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命题: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命题网络:,图式:,在大脑中的储存和组织方式,一个命题是由一种关系和一组论题构成,两个命题中具有共同成分,通过这种共同成分把若干个命题彼此联系组成的命题网络,对有关一些属性组合的知识贮存方式,图式不是命题的简单扩展,是对同类事物命题的或知觉的共性的编码方式,它具有一般性和抽象性,而不是具体的或特殊的,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心

3、理过程,新建构的知识进入长时记忆,意义的提取和运用,新意义的建构新知识,符号表征学习 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加涅分类,加涅的学习分类,1 符号表征学习,含义:学习单个符号/一组符号的意义,学习内容:是词汇学习,心理机制:符号与其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相应的等值关系,2 概念学习,含义: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学习方式:,概念学习是理解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意义学习的另一类高级形式,概念形成自己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概念同化利用认知结构原有的概念理解呈现的定义,概念名称的学习属于符号表征学习。狗的概念可有不同的符号表达,3 命题学习,命题学习,1

4、 非概括性命题,2 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而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特殊城市,特殊对象的名称,陈述了一个具体事实,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二”,命题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习由几个概念所构成的复合意义,命题知识的同化过程和条件,接纳、吸收和合并为自身的一部分,条件:,?,有意学习的心向,新知识必须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同化点,过程:,相互作用(量变到质变),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的三种关系,下位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的知识,派生类属过程: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生产物,特点:意义出现快,学习比较省力,

5、相关类属过程:原有的观念得到扩展、精确、 限,特点:新旧知识相互发生作用,,制/修饰,原有概念/命题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否?,区别,知识不断分化和精确化,在已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 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的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新旧知识不属从属关系和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总括学习,三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产生式:条件-活动的规则,产生式系统:一系列的产生式,在大脑中的储存和组织方式,(C-A规则),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规则支配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新意义的建构新知识,前身是陈述性知识,广义知

6、识学习阶段,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自学,四 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如何学习、记忆或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包括应用策略进行自我监控的方法,策略性知识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计划策略,调节策略,监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复述策略,简单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质疑策略,深造自得策略,熟读精思策略

7、,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激疑、释疑、存疑,一 运动技能的界定,含义: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能力,随意运动基础,分类:,精细-粗壮,连续-断续,内反馈-外反馈,简单-复杂,二 运动技能的结构,请自学,操作的模仿,三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操作的整合,操作的熟练,动作品质,动作结构,动作控制,动作效能,四 高校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请自学,思考题,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要求熟悉默读方法,这种学

8、习属于,A 陈述性知识 B 程序性知识 C 言语知识学习 D 元认知知识学习,(B),简述意义学习的条件,奥苏伯尔 、学习材料、学习者必具学习的心向、能同化知识的适当观念,简述有效学习的方法,大多数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同意把广义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 ),程序性知识,思考题,奥苏伯尔认为,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或观念之间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就是学习的( )过程,A 适应 B 同化 C 异化 D 认同,A 对自己的认识 B 对客体的认识 C 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识 D 对主体的认识,元认知指学习者对( ),B,C,第五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学习目标,1 掌握学习迁移的概念与学习迁移的不

9、同类型,2 掌握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教学的意义,3 掌握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4 了解如何结合教学实际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学习与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的理论,学习迁移的影响,高校学生迁移能力的促进,学习迁移的涵义: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源知识目标知识),有利于习得的知识,经验的概括化,系统化 有利于知识、经验的变化和应用 有助于对学习者心理状态的了解和指导,一 学习迁移的定义,影响,学习迁移的作用,正迁移 ,负迁移 ,顺向迁移 ,一般迁移 ,垂直迁移 ,逆向迁移 ,水平迁移 ,干扰阻碍,:源知识(先行的学习) :目标知识(后继学习),促进,要素组合,同一

10、水平,非同一水平,特殊迁移 ,二 学习迁移的分类-特点,结果,顺序,内容,水平,原理原则,从迁移主体对迁移分类,一 几种经典的学习迁移理论问题,二 迁移理论的新发展,类比迁移理论、认知结构说、产生式理论、元认知迁移理论,结构匹配理论,迁移的发生,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对提取的新旧学习情景的相关信息的主观匹配,而不是由旧的学习情景单方面决定的。,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知识条件,学习迁移的影响,第三节 学习迁移的影响 P 154-157,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客观条件,认知技能与策略操作水平,定势的作用心理状态,材料的相似性,情境的相似性,目标的相似性,知识的组织水平,丰富的经验,分析概括的能力,元认知策略

11、,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高校学生迁移能力的促进,合理的确立教学目标 科学地精选教学材料 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 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思考题,“闻一知十”属于,A 一般迁移 B 正迁移 C 顺向正迁移 D 顺向负迁移,“闻一知十”属于,A 逆向迁移 B 负迁移 C 顺向迁移 D 干扰,人们对越熟悉的物体越难以灵活变通地使用。这种现象被称之为_,固着,心理学家贾德通过水下打靶实验提出了迁移的_,经验泛化说,从迁移的观点看,“温故知新”属于( ),A 顺向正迁移 B 逆向正迁移 C 逆向负迁移 D 顺向负迁移,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概述,问题解决,

12、促进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创造力的开发训练,指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景,第一节 概述P 117,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一 问题与创造力的界定,必须间接地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处理的情景,问 题,必须间接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的答案,给定: 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问题要求的答案,障碍,(一) 问题和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第一节 问题与问题解决P 167,问题的分类,1. 精确问题与模糊问题-目标的明确否,起点,A,B,C,D,?,?,?,?,精确问题,模糊问题,创造力的价

13、值 中间环节,培养创造力的最好情景,2 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创造型问题,呈现型问题,给定的问题,现成的答案,固定的思路,发现型问题,自己提出的问题,不一定产生创造性见解,答案需独立思考才能获得。以不断发现问题为满足,创造型问题,人们从未提出的问题,以创新为满足,质疑精神不断提高和完善,3.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4.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自学p120,创造力界定,创造的过程,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证实阶段,(二) 创造力过程及种类,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 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创造力的种类,前创造力,创造力的准备阶段或创造力的萌芽阶段,

14、潜创造力,创造力的广义理解。对个人来说是独特的、新颖的,但已被发现或发明过的成果,真创造力,创造力的狭义理解。具有独特的、新颖的和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成果,该结果是前所未有的。,初级创造力,就本人而言是前所未有的,不涉及社会价值,中级创造力,经过模仿在原有知识经验上重建组织材料加工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高级创造力,经长期研究、反复探索所产生的非凡创造,在某一领域作出自己独到的贡献,推动社会或人类文明的进步,(一)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问题情境性,目标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认知操作性,二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特征,(二)创造力的基本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一)问

15、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区别:,定义不同,问题解决时,使用现成的方法-常规问题解决,三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非现成的,独创的方法/程序-创造性的问题解决,(二)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联系:,创造力水平的高低必须通过问题解决来体现,创造力的大小对问题解决有直接的影响,问题解决能促使创造力的发展,二 问题解决的过程,一 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主体活动的积极性,主体的求知欲,主体的知识经验,=分析问题,问题的要求,问题的条件,提出假设的质量和数量的条件,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检验间接检验,二 问题解决模式,(一)早期问题解决的主要观点,未修改,(二)现代问题解决模式,呈现问题情景命题,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填补空隙过程,解答之后的检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