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文稿)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078467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文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文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文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文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文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文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文稿)(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文本根据教师授课录音整理)(文本根据教师授课录音整理) 鲍健强鲍健强 教授教授 第一章第一章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第一节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既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它在人们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复杂的是真 正让你说明科学是什么,好像谁也说不清楚,包括专家学者。就像哲人讲的最简单的往往 是最复杂的,最复杂的常常是最简单的。 中国古代的科学叫什么?中国古代没有这“科学”两个字,术语它是用来翻译西方的 词的,早期不叫科学,早期我们中国人把它翻译成格致学(叫格物致知) ,中国早期的词语 中没有“科学”(SCIENCE

2、),叫什么呢?科学叫“格物致知”这一点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格 物接触事物的意思;致知获得真知的意思。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古籍礼记大学 曰:“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玉” 。明代有一本格致丛书 ,清代有一本格致原镜 , 这些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百科全书。 科学术语翻译来自日本,后来是日本人把它翻译成科学的,日本有一位著名的科 学启蒙大师,教育家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成了“科学” ,取代了“格致学” 。十九世纪末, 中国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先生从日本把“科学”一词介绍到中国,(当时包括孙中山在内 的众多革命家都留学日本,向日本学习)。从此, “科学”一词才开始流行。著名的“五四” 运动提出了“德先

3、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使科学一词在民众中流传和普及。 有一个日本学者认为西方的学问跟中国的学问很不一样,中国古代的学问是文史哲不 分的,是通才之学,国同之学,西方的学问是一科一科的,所以他就把西方的学问翻译叫 科学,取分科之学的意思,这样的翻译从日本带回来了,早期的留学生带回来了,大家觉 得科学更能表明西方学问的特别,所以中国人用科学这个词也就是一百年左右,甚至广泛 传播开来不到一百年,但是在一百年之内,科学已成为现代生活中的最显眼的词语,五四 运动引进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德先生就是民主,赛先生就是科学。科学一旦成为一个生活 中日常术语之后,人们再想说什么是科学就搞不清楚了,你问我什

4、么是科学我反而搞不清 楚,一问我反而不知道了。 西方的科学(SCIENCE)是从拉丁文中衍生出来,是指“学问” 、 “知识” 、 “智慧”的意思。 虽然科学由来已久,但是,科学家(SCIENIST)一词直到上个世纪才出现。1833 年,在剑桥 召开了英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会议上,著名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威廉。休厄尔建议仿照 “艺术家”(ARTIST)一词创造了一个新词“科学家” ,用来称呼像法拉第那样一些在实验室 中探索自然奥秘,增进人类自然知识的人们。 科学家是对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统称,在人类历史上,有四位杰出的科学家代表四个不 同时代的科学发展水平。 1、亚里斯多德-古希腊自然哲学集大成者,

5、工具论-三段论。 2、牛顿-近代经典物理学创立者,F=MA 主要研究宏观低速的物质运动, (三维空间) 惯性定律:动者恒动,静者恒静-第一推动力。 3、爱因斯坦-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代表人物,E=MC2提出著名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 论, (四维空间)增加了时间维,时间是不可逆的。 4、霍金-当代科学的杰出代表,提出了“宇宙 大爆炸理论” , (一种科学,一种被科学界所接受的科 学假说) 。2002 年来到杭州,浙大演讲“膜的新世界” , 我前面有一位浙大的女同学在记笔记“11 维空间” , 我想这个“11 维空间”的概念对这个女同学有什么用? 这时我才明白什么叫科学,科学不是功利的和实用的, 它

6、是问的是“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 ,怎么做是 技术问题,这个自然现象背后是什么规律?如何来说 明和解释这个规律是科学的任务。 1、从逻辑上看 第一,科学理论必须是自恰的,即本身能做到逻辑上的一致性,至少要能自圆其说, 不能前后自相矛盾。 第二,科学理论必须是简明的,不能包含不必要的假设和条件,为以后的失败留好了 退路,也就是说,要符合下面要谈到的“奥卡姆剃刀”的原则。 第三,科学理论必须是能够被证伪的,不能在任何条件下都永远正确、不能有任何的 修正。 第四,科学理论必须是有清楚界定的应用范畴的,只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领域 中能够适用,而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包。 2、从经验上看 第一,科

7、学理论必须有可以用实验或观察加以检验的预测,而不是只是空想。 第二,在实际上已有了被证实的预测,也就是说,一个科学理论不能只被证伪,却从 未被证实过,否则这样的理论是无效的。 第三,检验的结果必须是可以被别人独立重复出来的,而不是一锤子买卖,或者是只 此一家别无分店,只有你一个人做得出那个结果,别的研究者重复不出来,还要怪别人功 夫不如你。 第四,对于辨别数据的真实与否要有一定的标准,什么是正常现象,什么是异常现象, 什么是系统误差,什么是偶然误差,都要划分得清清楚楚,而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结果 随意解释。 科学是一多维度、多层面的概念: 1、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2、科学是一个历史过程 3、科

8、学有自己的范式、方法、价值和标准 4、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和组织体系 5、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第二节第二节 什么叫技术什么叫技术 技术是什么?很直观,很具体。很实用。举个例子,90 年前(1919 年)的“五四运动” 的起因是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 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 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这个消息从欧洲到中国整整走了一个多月,而今天从中国到 欧洲只要十几个小时,消息是即时的,同步的,因为网络技术改变了世界,变成了一个地 球村,现在消息比一个自然村要快得多。这就是技术。看得见,模得着的。 另外

9、大家都知道欧洲“空客 308”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已经实用化到中国试 飞。光一个起落架就有很多很复杂的技术,着落的一瞬间有很大的冲击力,都要做过计算, 材料强度,控制系统的实验和测试,是一种系统的技术。 现在大多数科技人员是从事技术和工程工作,有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统计,2000 年来, 从事科技工作的人群中,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比例从 90-95%下降到 5-10%,而从事技术和工 程的比例从 5-10%,而从事既有科学成份,又有技术成份工作的比例在 20%左右。 从科学原理和规律的揭示到制造成技术产品的周期越来越短,说明科学和技术的一体 化趋势。 NuVinci 无级变速自 行车之所以叫做

10、NuVinci,据说是因 为这部自行车是根 据达芬奇于十五世 纪九十年代绘制的 自行车手稿(如下 图所示)改良制作 而成。它通过特殊 的球形齿轮来改变 旋转圆周从而实现 所谓的“无级变速” (达芬奇曾经设计 过) 。 iPhoneiPone 毫无疑问是 2007 年最热的数码产品。虽然还未 进入国内,不过其功能特性早已为国人所熟知。它的入选绝 对是意料之中。 列表: 日光灯: 1859-1938年 用了79年成为用技术产品 采棉机: 1889- 1942= 53年 拉链: 1891-1918 =27年 电视: 1919-1941 =22年 喷气发动机 1929-1943 =14年 雷达: 19

11、22-1935 =13年 复印机: 1937-1950 =13年 蒸汽机: 1764-1775 =11年 尼龙: 1928- 1939 =11年 无线电报: 1889-1897 =8 年 三极真空管 1907-1914 =7 年 圆珠笔: 1938-1944 =6 年 激光: 1962-1962=1 年 技术常常不会是这也不可能,那也不可能,而是一切皆有可能。只要符合科学规律, 甚至无所不能。 (美国宇航局的飞行器可以像鸟一样,无人侦查机可以像蜻蜓一样。 ) 第三节第三节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现在我们已经习惯把科学与技术统称为科学技术或科技,说明科学与技术呈现一体化 趋势,科学的

12、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成为时代的特征。但是严格地说科学与技术是还有差 别,但界线比较模糊了。 现在大多数科技人员是从事技术和工程工作,但有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统计,2000 年来, 从事科技工作的人群中,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比例从 90-95%下降到 5-10%,而从事技术和工 程的比例从 5-10%,而从事既有科学成份,又有技术成份工作的比例在 20%左右。一般我们 把科学技术分为三个层面: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叫科学 研究人员, 第四节第四节 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一个历史过程,科学的核心是一种精神和方法。而中国的 文化传统中始终缺少

13、科学精神,缺少科学方法。尤其是科学的精神。 什么叫科学精神? (1)怀疑一切的批判态度; (2)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 (3)尊重人格的宽容思想。 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一个过程,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随着科技的发展, 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理论都进一步发展,如从欧几里德几何学到非欧几何 学(在曲面上讨论几何学问题) ;从牛顿力学到量子力学(从认识宏观低速的物质运动到认 识微观高速的物质运动)科学是在怀疑中进步,在批判中成熟。 所以,科学精神是对原有的科学理论总是持怀疑和批判,西方对历史总是摇头的- 这不是终极真理,真理是发展的,科学理论也会发展,科学界没有权威,只有真理。 例如

14、,亚里斯多德关于“运动理论”-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得快” ,1000 多年没有人怀疑,因为他是学术权威,人们非常崇拜,当两个人在讨论一个问题时,当时 只要有人站出来说,亚里斯多德说,双方都会停止辩论,听听亚里斯多德怎么说的。 但是,近代科学家伽利略不相信学术权威,他相信真理,他就进行了逻辑推理,发现 了“悖论” ,并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和斜面小球滚动实验,从而进行了 证明。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始终缺少科学与理性,缺少科学的思维和科 学的方法,尤其是科学的精神即怀疑一切的批判态度,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尊重人格的 宽容思想。 其实,也许有人要问:在出现“科学

15、家”一词之前,像牛顿那样的大科学家叫什么? 叫“自然哲学家” 。牛顿创立牛顿力学体系的原著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 年), 近代原子论的创立者道尔顿的著作化学哲学新系统(1808 年),这以前的科学教科书都 叫自然哲学讲义 ,今天,凡在美国获得的博士都叫“PHD” (哲学博士),因为在历史 上,那些只知道一点知识的,从事体力劳动人是工匠,所谓博士是知识渊博,是通古今之 变,明天地之理的人。当然,今天的博士也许只是某一个学科领域,某一个研究方向上的 一个专家,因为当代科学的领域的确是太大,范围太广。 科学从本质上讲是产生于西方,确切的讲是产生于欧洲。那么,东方什么时候接受科 学的呢?在日本

16、,19 世纪中叶以前的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儒家学说的影响,当时,日本的科学叫“格致学” 。当明治维新运动以后,日本人才 从荷兰引进近代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被称为“兰学” 。 当时,有人说,中国古代有过辉煌的科学成就,青铜、陶瓷、丝绸等等,这些都是技 术型、经验型、实用型的科学技术,(一个有趣的科学史实,中国的科学技术史是一个外国 人写的,是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写了十几卷),有人说中国的科学技术犹如一条流入沙 漠里的大河,只有源,没有流。 关键是科学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缺乏科学的思维方法有一个例子是非常典 型的:十六世纪近代科学革命最主要是方法上的进步,这个方法就是实验的方法,如伽利 略在研究力学时,就专门设计了小球的一个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