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Back Next,本章是以科学整体为研究对象. 阐述有关科学的本质、 科学知识的构成、 科学价值的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讨论题: 科学是什么 ?,科学?,真理?,是否可错?,科学知识体系?,科学研究活动?,科研院所?,科学文化?,生产力?,科学共同体?,一、科学的涵义及性质,对科学本质的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的涵义、 科学的性质 科学的特征, 回答科学是什么的问题1.科学的含义 (科学是什么?),真理一定是科学? 科学一定是真理? 科学知识是否可错? 是否可被证伪? 科学知识是否面对相反证据?,科学哲学家查尔斯沃思 (Max Charlesworth )1986年在研究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时说过一句名言:“什么是科学?如果没有人问我,我知道;但当我要向发问者解释时,我就不知道了科学的含义,“科学”一词的拉丁文是指“知识” 的意思 18世纪,哲学家康德提出了科学是一种知识系统的见解 黑格尔认为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指出:“一堆知识的集聚,并不能构成科学科学的本质是指人类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理论知识体系。
科学是组织起来的系统化的知识 科学作为知识体系, 属于认识范畴,是 科学认识活动的最 终成果;,十九世纪上半叶,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科学进行了宏观的、动态的哲学分析,对科学的本质有过一系列的论述:,其一,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把自然科学看作“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把工业看作是“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 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考察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首先,科学属于社会实践范畴,应该被理解为是形成和产生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早在1844年就提出了人类“从事科学之类活动”的问题,指出即使是个人从事的活动,也是在从事“社会的活动”其次,马克思还明确指出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它 “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科学属于一般劳动,是“精神生产领域”其三,科学是生产力,马克思在考察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后指出,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与“精神生产领域内的进步,特别是和自然科学及其应用方面的进步联系在一起” 马克思指出,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他最先提出了“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的观点。
随着科学的发展,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科学的本质作了探索和概括,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一,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这是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指出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已经发展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可以由此将科学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区别开来的其二,科学作为一种文化这是从人类文明史的视角,指出科学既是知识生产又是精神的创造,它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学文化强调考察科学的文化本质与价值其三,科学就是科学方法这是从认识的角度考察科学认识的形成的方法认为科学是证明知识可靠性的一种独特的方法,强调科学方法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科学的本质是指科学方法科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方法,表征了科学认识活动所遵循的途径和运用的各种方式与手段;,以上关于科学本质的探索和概括中有很多有价值的见解,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对科学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上述每一种概括仅仅反映的是科学某一方面的本质特征现代科学已经成为由多种基本要素组成的复杂整体,我们只有把有关科学的各种涵义当作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来把握,揭示各种涵义之间的联系,才能全面地、综合地认识科学的本质。
2.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具有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重大特点: ⑴科学是特殊的生产力 生产力一般被理解为人类利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科学在未与生产过程结合之前,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一般生产力,只有当它并入生产过程,才能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科学的性质,自然科学成为生产力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才出现的它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最先提出了“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 ⑵科学是特殊的意识形态 首先,它不是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其次,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二、科学的本质属性(主要特征),(1)客观真理性 (2)可检验性 (3)系统性 (4)主体际性,1.客观真理性,科学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它的内容与客观存在的过程或现象相联系 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坚持用物质世界自身来解释物质世界,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神秘的东西 以实践为基础,并经受实践的反复检验,并随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可检验性,科学命题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论述,而是个别确定、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可检验性,科学的陈述具有通过与经验的比较来判断其真伪的性质。
理论应当解释已知的实验结果,还应当预言今后可能得出的实验事实 在解释和预言中,一般都是拿理论导出的数字与实验中测定的数据相比较,这就是所谓的实验检验,就是科学的可检验性有三种陈述没有可检验性: 其一,重言式,也就是同意反复的陈述,其意义来自于规定,因而不具有可经验性,无须与经验比较我们就知道它为真 其二,各种可能性都涉及到 , 但是却没有给出其中的某一种或多种可能性的不同条件的陈述,无须与经验比较我们就知道它为真,所以也没有可检验性其三,模棱两可、产生歧义的陈述在与经验的比较中,可以通过事后作出有利于该陈述的解释,来逃避不利的检验,从而也不具有可检验性科学命题的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是通过其严密的逻辑性体现出来的系统性,科学知识是将客观知识采用概念、判断、推论等形式准确表达出来,而且必须自成一个系统,有自己的前提,论证和结论特别是重大的科学理论,体现着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原则科学命题的主体际性,科学命题的可检验性,必须能够在不同的认识主体之间实现,这就是主体际性 科学命题是主体之间达成的共识,不仅其原创者可以得出,而且任何具备一定知识的人都能够得出。
科学命题敢于面对持相反意见者的批判迷信不具有主体际性,迷信强调个体体验,因人而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具有主体际性 科学命题的主体际性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是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给“科学”提出的要求 科学命题的主体际性具体来说,是指在同样条件下观察实验的行为可以重复、实验的结果可以再现理论论证过程和结果可以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的性质三、关于科学划界的标准,关于科学划界(怎样区分科学、非科学、伪科学、) 关于科学的必要条件的研究 人们在传统上和常识中认为:科学就是系统化的知识、就是真理、就是可以被证实的东西这样的看法对不对呢?,科学系统化的知识?,科学 =系统化的知识?=成立, 系统化的知识一定是科学吗? = ? 系统化的知识很多,比如哲学体系、占星术等等,都是系统化的,但不是科学 ∴ “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划界的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 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 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 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如果一个命题能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加以证明或用经验事实加以证实,那么这个命题就有意义,反之就没有意义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为了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Karl Popper)认为,科学之所以为科学,不在于它是否是真理、是否可以被证实,而在于它是否可错、是否可被证伪、是否能够积极面对相反证据。
波普尔(Karl Popper):,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就在于它们是否具有可证伪性对于某个命题而言,如果有与这个命题相反的观察陈述存在,我们就说这个命题具有可证伪性关键词是:可证伪性,可证伪性就是具有用可观察的证据与之比较的性质,也就是可检验的性质 可检验性必须排除掉某些可能性,比如说明天下雨,就在陈述中排除了明天不下雨的可能性因此,可证伪性要求好的科学理论是一种禁令既然有禁令,就有对这个禁令反驳的可能性,于是,科学理论都要冒失败的风险对理论的检验,是想办法用确凿的证据反驳它,而不是去论证它 对波普尔的科学划界标准,人们提出了不少批评比如,观察事实也是可错的,因为它负载着理论,渗透着动机和经验,因此不能一劳永逸地证伪一个科学理论,就是说,证伪也是可错的库恩(Thomas Kuhn),针对波普尔的科学划界标准存在严重的问题,库恩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在他看来,科学的发展有两个重要阶段,一是常规科学阶段,二是科学革命阶段库恩(Thomas Kuhn),常规科学阶段,科学家们主要用基本理论,在这个理论规定的范围内,解决难题,就像学生做练习一样,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埋怨理论不好,而是认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在科学革命阶段,科学家们常常怀疑已有的基本理论,还要创造与之竞争的新理论来取代已有理论库恩(Thomas Kuhn),所以,在常规科学阶段,并不是要寻找相反证据力图驳斥已有理论,而是要解决难题;而且,即使理论遇到相反证据,人们也不会马上就抛弃这个理论,而是想办法用已有理论来“消化”这个反例,就是消化不了,也可以将其束之高阁库恩(Thomas Kuhn),只是已有理论遇到大量反例,许多科学家对其失去信心,并且出现了与该理论竞争的新理论的时候,原来的理论才会被抛弃 就是新理论代替旧理论,也不是用相同的经验证据简单比较两个理论的过程,因为理论之间是不可通约的或者说是不可比的拉卡托斯(Imre Lakatos),拉卡托斯认为所有理论都是不可证明的、提出科学中进步的研究纲领代替退化的研究纲领,但是退化的研究纲领还可能死灰复燃于是,人们又批评拉卡托斯的这种说法是事后诸葛亮,等于什么都没说科学与非科学,多数人承认,科学与非科学之间有—条界线,但是,人们也认识到,要找到这条界线的公认标准是十分困难的尽管如此,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科学哲学家们在研究科学的划界问题上,还是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科学/非科学/伪科学,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 伪科学是一种特殊的非科学,它实为非科学,却要伪装成科学,起着破坏科学的恶劣作用伪装是它的基本特征 根据以上特征就可以区分出科学和非科学、伪科学第二节 科学知识的构成 ( 科学知识的形态和特征),科学知识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现象的原因的认识达成的共识它们表现为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诸种形式这些形式本身都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和认识意义,同时它们相互也具有一定的联系第三节 科学价值,我们对科学价值的探讨,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价值论为指导,考察科学所“负荷”的价值,阐明科学中的价值因素和科学的社会价值(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揭示科学在推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的重大作用 关于科学价值的理论是科学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科学价值(science values) 价值指的是客体对于人具有的意义及人对客体的评价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质的关系中产生的 科学价值是社会主体同科学活动及其成果(作为客体)所构成的价值关系科学价值:科学的客观属性对人类的需要所具有的肯定的积极的意义。
价值既存在于科学的内在关系中,也存在于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因此,科学的价值大体可以划分为“科学中的价值”和“科学的社会价值”两个最基本的方面科学价值:科学的客观属性对人类的需要所具有的肯定的积极的意义 价值既存在于科学的内在关系中,也存在于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 因此,科学的价值大体可以划分为“科学中的价值”和“科学的社会价值”两个最基本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