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歌剧《一抹夕阳》的认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068823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歌剧《一抹夕阳》的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歌剧《一抹夕阳》的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歌剧《一抹夕阳》的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歌剧《一抹夕阳》的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歌剧《一抹夕阳》的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歌剧《一抹夕阳》的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歌剧《一抹夕阳》的认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引引 言言咏叹调一抹夕阳是歌剧伤逝的主要曲目之一, 一抹夕阳是为了纪念鲁迅诞辰 100 周年而写作的,它选自歌剧伤逝 ,是 80 年代中国歌剧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由王泉、韩伟两位作家根据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先生作曲而成。它是施光南先生的第一部歌剧,是他在歌剧领域里的一次探险,也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施光南将西洋正歌剧的创作手法应用于歌剧伤逝中,他采用宣叙调和咏叹调来塑造重要人物的形象。同时还加入重唱与合唱一起来抒发人物内心波澜壮阔的情感。这篇文章通过对咏叹调一抹夕阳的剧情背景与曲式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对于歌曲和感情表达方面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2、一、一、 一抹夕阳一抹夕阳剧情及背景剧情及背景一抹夕阳是为了纪念鲁迅诞辰 100 周年而写作的,它选自歌剧伤逝 ,是 80年代中国歌剧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由王泉、韩伟两位作家根据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先生作曲而成。它是施光南先生的第一部歌剧,是他在歌剧领域里的一次探险,也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施光南将西洋正歌剧的创作手法应用于歌剧伤逝中,他采用宣叙调和咏叹调来塑造重要人物的形象。同时还加入重唱与合唱一起来抒发人物内心波澜壮阔的情感。鲁迅先生唯一写过的爱情作品-伤逝 ,这部作品像一首抒情诗歌,它歌颂了 20年代的青年子君和涓生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封建

3、礼数的一种大无畏精神;可是,他们最终以悲剧而告终,因为,自身的软弱使子君和涓生无法摆脱封建旧势力的压力和生活的贫困境。这篇小说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不过其中却包含了丰富的感情,这就是施光南之所以创作这类小说的原因,施光南先生用简单的故事情节,描绘了人物内心丰富的世界。小说简单与凝练的笔调在歌剧伤逝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故事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以季节的变化作为歌剧的场序结构,这场歌剧在人物设置方面相对比较简单。通过季节的变化来表现人物感情的变化,在最终结束的时候再现“春” ,这种艺术手法带给了人美好的享受。 一抹夕阳是歌剧伤逝中女主角子君演唱的一段特别抒情的咏叹调。曲子主要描写的是子君虽然已经走出了封

4、建家庭的牢笼,得到了与所爱的人共同生活的机会,1但周围的社会对她的抗争行为不相容的敌对气氛,给她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本曲女主角子君站在窗前面对夕阳唱出自己复杂的心境,抒发子君内心的苦闷、彷徨和对生活的苦苦思索。二、咏叹调二、咏叹调一抹夕阳一抹夕阳的曲式分析的曲式分析咏叹调一抹夕阳曲调委婉、含蓄、坚定,给人一种被压抑的悲伤情绪和反抗情绪。其曲式结构是 A+B+A对比再现的三段式。A 段旋律进行到中低音时,主要的手法是级近,这个时候旋律波动不大,节奏不快,在抒情方面的特点比较明显。第一句的句型是锯齿形,用这种方式来表现女主角内心情感的变化。如果从歌词的角度来考虑,女主角是站在窗前看到外面的

5、景色有感而发,音区相对比较低,以此来表现主人情感的变化。第一句与第二句是同时进行的,也是通过这种艺术手法来表达女主角的感情世界。 B 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主要有两部分组成。旋律在中高音区进行。第一部分从33 小节到 49 小节,即“破网的鱼儿自由的爱情” 。在节奏方面,使用了很多前八后十六,这样就有利于增强旋律的动感,提高人的情绪,为高潮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从 50小节到 67 小节,即“啊,心中的歌明亮的星” 。这部分主要是用长音接三连音和四十六的节奏类型,有助于突出节奏变化性的特点。长音能够更好的抒发深厚的感情,不过后面采用的是三连音和四十六则,能够更好地表现情绪的变化。这种艺术手法能够更

6、好地突出戏剧性的特点。在这里女主角的情绪变化比较大,情绪最高是在音高升到 g2,女主角这时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也最强烈,表达了女主角渴望自由的感情。随着旋律的不断加强,观众的情绪也相对发生变化。B 段的最后一句表达了女主角对未来的美好期望。通过把节奏与旋律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好的表达女主角的不满情绪,从更加细腻的角度来表现女主角内心的感情世界。 A段为对比再现段。通过把这一段的旋律与第一段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它们的词与曲基本一眼,不过在节奏上更加舒缓,会带给观众一种比较悲伤的情绪。与此同时,优美的曲调也更富有歌唱的特点,这样就使一抹夕阳实现前后统一的结构模式。 三、咏叹调三、咏叹调一抹夕阳一抹夕阳

7、的演唱与情感表现的演唱与情感表现(一) 、咏叹调一抹夕阳的演唱1.歌唱中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是极为重要的。它在整个演唱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把呼吸调好了,才能为把歌唱好奠定良好的基础1。只有在歌唱时保持良好的呼吸,才能使演唱者的歌声更加具有表现力,所包含的感情也就更加丰富。 一抹夕阳的高潮主要2通过高音来表达,只有把呼吸调好才能更好的表现歌曲的情绪。 例 1、这句主要表达的是女主角希望摆脱束缚,获得自由的渴望。所以,我们在对这句歌词进行演唱时要求演唱者采用轻松愉快的演唱方式,来表达女主角的内心渴望,所以在演唱时不要有压迫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歌唱,可以实现情感上的共鸣,也可以更好的表

8、达女主角的内心感情。 2.歌唱中的节奏A、休止符的艺术处理全曲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休止符用在不同的地方所表达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例 2、休止符用在这里,主要是通过模仿感叹语气的艺术表现形式。演唱者在对这段进行演唱时要做到声断气不断,采用轻柔的方法,这样就使演唱更加具有流动性。在这一段时女主角的情绪不是很稳定,心中想说的话无法顺利的表达出来,所以可能会哭泣,脑子出现暂时短路的现象,需要思考一下才能继续来说,这时的心情是比较复杂的。这样的艺术表达效果能够更好的表达女主角的感情,这样的艺术方式更具有表现力。 例 3.这两句的休止符运用在次强重音上,是模仿愤慨、激动语气的手法,表达了女主角子君由不满到想

9、反抗的情绪。B、节奏快慢的处理例 4演唱者在对一抹夕阳进行演唱时要重点突出曲子的流动感,以更加饱满的情绪3进行演唱,把每一个音都靠前,这样的演唱方式能够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前面的节奏并没有这里快,所以在进行演唱时演唱者内心要比较稳定,对于旋律的要求主要是流畅和连贯两方面的特点,节拍之间的时间相对要长一点,如果节奏过快就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演唱者在进行演唱时演唱内容一次不要过多,这样就能够提高演唱者在进行演唱时的愉悦感,不仅能够使演唱内容来给人美得享受,也能够更好的抒发女主角渴望冲破传统礼教束缚的愿望。 (二) 、咏叹调一抹夕阳歌唱中的情感表现1.形象的塑造歌剧和其他的戏剧形式相比最主要的特点,

10、就是歌剧在表演过程中更加注重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 一抹夕阳是歌剧伤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演唱过程中就特别注重抒情的表达,作家施光南通过音乐旋律来打动观众;其次,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使用多种音乐表现手法,来吧女主角的感情变化表现出来。这将对以后的音乐演唱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把女主角的形象设定为女高音,通过女高音自身的音色特点以及在演唱过程中声音的变化,来把女主角内心的感情深刻的表达出来。在这个音乐作品中女主角的音乐形象主要是通过抒情的方式来表达,不过由于其内心的冲突比较大,所以这也就使一抹夕阳在创作时具有明显的戏剧性,演唱者在进行演唱时要把抒情的特点和戏剧的特点紧密结合起来。 2

11、.情感的表现在对一抹夕阳进行演唱的时候要注意声音的调整,要保证声音的圆润与柔美;另外还要保证声音的上下连贯,要使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保持气息的畅通。如果声音能够达到整体共鸣的效果,也就把声音的圆和坚的特点表达出来了。如果我们在进行演唱时能够做到轻松自如,就更有利于把歌曲的感情表达出来。 一抹夕阳是歌剧伤逝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想要把其中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必须在咬字方面加强注意。 例 5、这句的“阳”与“棂”在进行表现的时候可以采用延长字尾的方式,这样有助于把女主角失落感充分的表达出来。详细的做法:把鼻尾音(ng)首位靠前,把字腹与鼻尾音所占的比例调整到合适的位置上,这样有利于把字尾音的作用充分

12、的表现出来。 4结结 论论通过对咏叹调一抹夕阳的剧情背景,曲式,演唱与情感表现做了简要的分析,我们对于这首歌的剧情背景、曲式和演唱和情感表现有了初步的认识及了解,根据剧情的背景情况,我们就可以对整个歌曲感情的变化有深入的了解,在施光南先生伤逝中所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可以在这里使用,比如风萧瑟与不幸的人生中也可以使用这种艺术手法。歌剧和其他戏剧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要通过音乐来表达人物的感情变化。在一抹夕阳中就把抒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的发挥了出来,作曲家通过使用优美的旋律来给人的内心以震撼;其次,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使用多种音乐表现手法,来吧女主角的感情变化表现出来。这将对以后的音乐演唱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i1 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年。2 杨兆祯:歌唱的理论与实际,M,全音乐谱出版社 1996 年。 3 周晓燕:声乐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年 10 月。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