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治复习课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57067078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PPTX 页数:20 大小:14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政治复习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三政治复习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三政治复习课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三政治复习课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三政治复习课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政治复习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政治复习课(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课,发展经济 改善生活, 社会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识记、理解) 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交换是经济活动的流通过程 分配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 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识记) 劳动者的劳动:生产赖以进行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数量和质量) 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土地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自然要素 实体性要素土地要素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征 资本: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货币形态、实物形态、商品形态)经营管理:即“企业家才能”,对其他要素起组织、联结、整合作用的要素 联结性要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渗透性要素科技进步在社会财

2、富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突出,”第一生产力“, 社会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识记),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识记、理解) 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个社会集团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产品分配形式, 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与作用(识记) GDP含义: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价值总和。 国土法、最终产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促进、阻碍)当生产关系能够调动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它就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抑制人民经济活

3、动的积极性时,它就对生产力阻碍作用。, GDP作用 GDP总量,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人均GDP,反映一国(或地区)人们的富裕程度。 国民经济各部门创造的价值在GDP中所占比例的变化,反映出一国(或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理解) 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密不可分 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特点(识记)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看书本每个特点后面的解释),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理解) 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

4、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这正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社会积累(理解) 社会积累的来源 社会积累的用途,第二课,产业发展 劳动就业, 社会生产的三大产业:按照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行各业的性质划分(理解) 第一产业:广义农业(农、林、畜牧、渔) 第二产业:工业 第三产业:广义服务业, 三大产业的重要作用(识记)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起着基础作用。(粮食生产直接关系到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现代化的水平。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5、在当代世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国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发展第三产业是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增加就业量的主要途径。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识记) 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 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现代产业发展趋势(理解) 高

6、新技术的崛起并在各个产业部门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引起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传统工业在新技术的基础上更新改造,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 劳动就业的矛盾与机遇(理解), 劳动就业(理解)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现代农业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大批富裕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进入第二、第三产业。, 劳动者要正确解决自己的择业问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既要考虑个人的职业志向,又要考虑到社会需要。 (2)既要考虑经济待遇,更

7、要有精神的追求。 (3)既要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要考虑个人主观条件。, 就业与创业的关系(理解) 就业与创业密不可分,人们可以在就业过程中创业,也可以在创业过程中就业,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识记、理解) 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获得劳动保护接受职业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法规定的权利,劳动者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义务:完成劳动任务(首要义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遵守职业道德: (核心:为人民服务) (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

8、会), 劳动争议处理的途径(识记、理解)协商:非必经程序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法定非必经程序仲裁:最重要的环节,法定必经程序诉讼:最终程序,第三课,合理消费 依法维权,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识记、理解)生产决定消费,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发展的水平决定的。 消费对生产又具有反作用。消费具有动力功能,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例: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使绿色食品产业迅速发展。, 恩格尔系数、恩格尔定律(识记)食物支出 恩格尔系数= 100%消费支出总额银行储蓄、股票、国债等属于投资,不属于消费支出,恩格尔定律:食物消费比重随收入增加而减少的趋势 恩格尔系数随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恩格

9、尔系数的大小反映一个国家或家庭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高低, 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识记、理解) 消费水平是物质基础 生活质量与精神消费状况相关 生活质量与闲暇时间的多少相关 生活质量与生活环境相关, 适度消费的含义(理解)对于社会而言:指与国情和实际经济水平相适应的消费 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指与收入水平及社会风尚相适应的消费 适度消费应克服的心理(理解)攀比心理 炫耀心理, 理性消费(理解)力戒冲动消费力戒消费上瘾力戒购物宣泄,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识记、理解) 消费者的权利: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得赔偿权、受尊重权(看书本上每个权利后面的解释)消费争议的解决途径: 与经营

10、者协商和解(首先采用的;及时、方便、经济;无法律效力) 请求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调解 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申诉 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双方自愿,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当事人不能就此再向其他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最权威、最后途经;费时费力费钱;有法律效力),消费者解决争议的途径与劳动者解决争议的途径的区别?,例:青年工人小张在一家企业工作,因工资和福利问题与单位发生劳动纠纷。依据劳动法解决纠纷,他可以采取的维权途径有 ( ) 与单位协商 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进行申诉 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A B C D,第四课,国家财政 依法纳税

11、, 财政、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含义(识记、理解) 财政: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活动 财政收入:国家通过征税等所取得的收入 财政支出: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对所获得的收入进行开支 财政收入的取得方式(识记、理解) 税收收入(最主要的) 国有资产收入 债务收入 财政支出的内容(识记、理解) 按国家职能划分: 经济建设支出 科教文卫事业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 国防支出 债务支出 其他支出,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关系(识记、理解) 一方面,财政收入的规模决定财政支出的规模 另一方面,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目的财政赤字 财政结余 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的关系(识记、理解)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一方面,经济发展

12、是源,财政收入是流;经济发展是根,财政收入是叶。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 另一方面,财政收入是国家职能实现的重要保障。,财政收入的原则是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的原则来安排。,财政支出的原则是根据有可能实现的财政收入,分轻重缓急来安排,量入为出,尽力做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财政的重要作用(识记、理解) P71-73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巩固国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税收的本质(识记、理解)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行使征税的主体(识记、理解)政府,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识记、理解)强制性 无偿性 相对固定性 税收的构成要素(识记、理解)纳税人征税对象(主要标志)税率(中心环节), 税收的三个作用(识记、理解) P76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力依法诚信纳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