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二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7057339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5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二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二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二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二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二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二(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二),理 中 丸(伤寒论),【组成】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各9g) 【用法】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现代用法:蜜丸,日服2-3次,每次9g,温开水送下;或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水煎取汁,分二次温服。服后饮热粥适量,并加衣盖被)。 【功用】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主治】 1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恶心呕吐,不欲饮食,大便稀溏,畏寒肢

2、冷,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黯淡或清稀。 3胸痹、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霍乱等属脾胃虚寒者。,【证治机理】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证所致。若脾胃素虚,寒从中生;或脾阳不足,外寒内侵;或过食冷物,或寒药太过等,均可导致中焦虚寒证。寒性收引凝滞,阳气凝结不通,故腹痛喜温。脾胃司职升降,若升降失常,则呕吐下利。寒则气滞,更因脾不运化,故腹满不食。其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等,均为阳虚有寒之象。本证病机要点为中焦虚寒,纳运无能,升降失司。根据“清者温之”、“虚则补之”之旨,治以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为法。 阳虚失血之证,是因脾阳虚寒,不能统血所致。无

3、论吐血、衄血或便血,凡是出血色淡质稀,面色晄白,气短神疲,脉细弱无力者,可用本方治疗。若将干姜改为炮姜,或加黄芪、阿胶、当归之类,其效更好。,小儿慢惊,总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使脾胃受损。土虚不能荣木,则肝虚不能养筋,而致手足抽搐,目睛上视等虚风内动之证。若伴形体羸瘦,手足不温,呕吐泄泻,神疲食少,舌淡苔白,脉沉迟细缓者,属中焦虚寒,亦可用本方治疗。 涎为脾之液,若病后喜唾涎沫,久久不已,甚或流涎不止,是病后中阳不足,脾气虚寒,不能收摄津液,津液上溢之故,可以本方丸服,徐徐收功。 胸痹一证,是以胸满而痛,甚则胸痛彻背为主证,病位在上。但若因胸中阳气不振,而中焦阴寒之气上乘阳虚之胸,致胸中之气痹

4、而不通,不通则痛。且阴寒之气上冲,又可见胁下有逆气上抢心之候。用本方为汤剂(金匮要略名人参汤)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使中焦气旺,升降复常,则无浊阴之邪上乘之虞,而逆气可平,胸痹可愈。,【方解】 君药干姜:大辛大热,直入脾胃,为温中祛寒,振奋脾阳之要药; 臣药人参:甘而微温,补气健脾,促进运化,为臣药。君臣相合,甘温辛热,温补阳气。 佐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配人参复脾运而正升降。 佐使炙甘草:甘温,合人参白术益气健脾与干姜相配辛甘化阳缓急止腹痛调和诸药。 本方配伍特点:以辛热祛里寒,甘温复中虚,虚寒兼顾,温补并用。配伍要点:“辛热甘温法”。干姜辛热散寒,但易耗正气;人参甘温补气,但易壅气机;两味

5、相合,温里散寒不伤正,健脾补气不碍邪,尤得温补阳气之功。制剂以丸、汤互用,适用于轻缓和急重不同证情。,【运用】 1本方是治疗中焦脾胃虚寒的基础方。临床以脘腹疼痛,呕吐下利,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2临证加减:根据病情轻缓、急重之不同,分选丸、汤。寒甚者,可重用干姜,虚甚者可重用人参,虚寒并重者,干姜、人参并重;胃逆见呕吐较重者,可加生姜、半夏、砂仁以和胃降逆;寒湿下注见下利较重者,重用白术,可加茯苓、薏米以健脾止泻。 3现代运用:主要用于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扩张、胃下垂、慢性结肠炎、慢性支气管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证属中焦虚寒者。,四 君 子 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

6、成】 人参去芦(10g) 白术 (9g) 茯苓去皮(9g) 甘草炙 (9g) 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冰一盏,煎大宜服之. 七分。 通口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功效】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气短乏力,语声轻微,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证治机理】四君子汤,是补气的基本方剂,治疗气虚诸证。脾为中气之源,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则纳运机能薄弱,食少便溏。原书局方谓:“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脾胃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虚食

7、少,则化源不足,遂致“营卫气虚,脏腑怯弱”。面色萎白,语声低微,四肢无力,脉来虚弱等气虚诸症显现。故气虚当补气,“补气必从脾胃着手”(中国医学大辞典)。,【方解】方中人参甘温,益气补虚,本经谓“主补五脏”。合以炙甘草加强甘温益气补中之效。配以白术、茯苓,健脾和胃。白术甘苦温,健脾燥湿,本草求真谓其“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本草经疏谓其为“安脾胃之神品”。茯苓甘淡平,渗湿健脾。苓、术健脾祛湿,顺其脾喜燥恶湿的生理特点,则中焦运化复常。脾运健则化源足,化源足则气得补。内经云“甘入脾”,“脾欲甘”。补脾胃必用甘味。是方,四药皆甘温、甘平,益气健脾。“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太平惠民和剂

8、局方)。名为四君子,以取其作用平和之义。,【方论选讲】 张璐:“气虚者,补之以甘。参、术、苓、草,甘温益胃,有健运之功,具冲和之德,故为君子。若合之二陈,则补中微有消导之意。盖人之一身,以胃气为本。胃气旺,则五脏受荫;胃气伤,则百病丛生。故凡病久不愈,诸药不效者,惟有益胃、补肾两途。故用四君子随症加减,无论寒热补泻,先培中土,使药气四达,则周身之机运流通,水谷之精微敷布,何患其药之不效哉!是知四君、六君,为司命之本也。更加砂仁、木香,名香砂六君子。”(古今名医方论卷1),【运用】 1. 四君子汤是补气的基本方。临床应用以面色萎白,食少神倦,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证治要点。 2.若伴呕吐者

9、,加半夏、陈皮以降逆止呕膈痞满者,加枘壳、陈皮等行气宽胸;畏寒腹痛者,加附子、干姜等以温中散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乙型肝炎、慢性肾炎氮质血症、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症等证属脾胃气虚者。,玉屏风散究原方,录自医方类聚,【组成】防风 黄芪各一两(各30g) 白术二两(60g) 【用法】上药研末,每服三钱,水一盅半,姜三片,煎服。【功用】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咣白,舌淡苔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证治机理】本方主治气虚卫表不固之自汗证。卫气发自胸中,行于脉外,分布于体表,行温养肌肤腠理,调节汗孔开合,防

10、御外邪侵袭之职。正如灵枢本藏所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医旨绪余亦说:“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可见卫气之名已包含“护卫”这义。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卫气之输布体表,充养肌肤,全赖肺气的宣发作用,即所谓“脾气散精,肺输入皮毛,轻清者入于经络为营,慓悍者入于皮肤为卫“(慎斋遗书)。一旦肺气虚弱,不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则卫气亦弱,进而不能固表,毛窍疏松,腠理空疏。若营阴不守,津液外泄,身常汗出汗;卫气既虚,,肌腠失于温煦,则见恶风怯寒;表虚不能卫外,故易为风邪所袭,则常患感冒;面色恍白、舌淡苔白,脉浮虚软等症,皆为肺卫气虚,脏腑经络失于

11、濡养,功能衰减的反映。因此,肺卫气虚,腠理失固是本证的基本病机。治宜益气实卫,固表止汗。,【方解】方中黄芪甘温,归脾肺二经,“入肺补气,入表实卫,补气诸药之最”(本草求真),本方用之,取其擅补脾肺之气,俾脾气旺则土能生金,肺气足则表固卫实,用为君药。白术甘苦而温,专入脾胃经,为健脾益气要药,协黄芪则培土生金,固表止汗之功益著,为臣药。二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能外泄,风邪不易内侵。佐以防风甘温不燥,药性缓和,走表而祛风散邪,与黄芪、白术相配则补中寓散,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正如成方便读所说:“黄芪固表益卫,得防风之善行善走者,相畏相使,其功益彰,则黄芪自不虑其固

12、邪,防风亦不虑其散表。”全方配合,补中兼疏,散中寓收,共具益气固表、止汗、扶正祛邪之功。表虚自汗之人服之,能益气固表以止汗泄,体虚易感风邪之人服之,能益气固表以御外邪。,本方益气固表,止汗御风之功,有如屏障,珍贵如玉,且为散剂,故名之“玉屏风”。 黄芪得防风,固表力愈大,领药力达表。防风得黄芪,驱风力愈强,扶正以驱邪。白术固里,安内实外。本方配伍特点:散中有补、补中兼散,补散兼施)。 本方配伍特点:以益气固表药为主,酌配少量解表祛风之品,固表之中寓有疏散,祛风亦可加强固表止汗之功,相畏相使,相反相成。,【类方鉴别】本方与桂枝汤均可用治表虚自汗。然本方证之自汗,乃卫气虚弱,腠理不固而致;桂枝汤证

13、之自汗,因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故本方功专固表止汗,兼以祛风;而桂枝汤则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取效。,【运用】1证治要点 本主为治疗表虚自汗的常用方剂,临床以自汗恶风,面色 白,舌淡脉虚为证治要点。 2 加减变化 汗出量多者,加浮小麦、牡蛎、麻黄根等以加强因表止汗之功;表虚外感风寒,头痛鼻塞,汗出恶风,脉浮缓者,可与桂枝汤合用,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3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因卫阳不振,表气失固而感受风寒所致者,以及各类肾小球肾炎患者中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本方有良好疗效。 使用注意 虚人外感,邪多虚少,以及阴虚发热之盗汗,不宜应用本方。,归 脾 汤(正体类要),【组成】白术

14、一两(30g) 茯神去木,一两(30g) 黄芪去芦,一两(30g) 龙眼肉一两(30g) 酸枣仁炒,去壳一两(30g) 人参半两(15g) 木香不见火,半两(15g) 甘草炙,二钱半(8g) 当归一钱(3g) 远志蜜炙,一钱(3g) (当归、远志两味,是从 校注妇人良方补入)。 【用法】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气短乏力,食少,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便血,紫癜,舌淡,脉细。 【证治机理】本

15、方主治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致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证。心藏神而赖血以养之,脾主统血而气以摄之。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衰血少,而心失所养,故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缓。脾虚则统摄无权,故见便血,皮下紫癜、妇人崩漏下血等,均属气血不足之象。治宜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方解】方中以黄芪甘温补脾益气;龙眼肉甘温,为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滋补良药,故滇南本草谓其“养血安神,长智敛汗,开胃益脾”。二药合用,补气生血,养脾益心之功益佳,共为君药。人参、白术甘温益气,黄芪配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当归滋养营血,与龙眼肉相伍,增加养

16、心补血之效,均为臣药。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以防益气补血药滋腻滞气,使其补而不滞。以上诸药皆为佐药。炙甘草益气补脾,调和诸药,是为使药。煎药时少加姜、枣调和脾胃,以资生化。诸药合用,可使心脾同治,气血兼顾,则心得所养,血统于脾,诸症可愈。全方配合共成心脾同治、气血双补之剂。,【类方鉴别】本方与补中益气汤两方同用参、芪、术、草、益气补脾。其不同之处:一是配伍不同,本方是补气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益心脾,复其生血统血之职;补中益气汤是补气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其升清降浊之功。二是主治不同,本方主治心脾两虚之心悸怔忡,食少体倦和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气虚之少气懒言,发热及中气下陷诸证。,【运用】 1本方是补益心脾的常用方,临床运用时以气短乏力,心悸失眠,便血及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崩漏下血偏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凉血止血。 3近代不断扩展本方的应用范围,除精神性疾病,如神经衰弱外,还广泛用于气血不足之心血管疾病,脾不统血之各种血证,妯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等,以及气血不足之眩晕、脱发等疾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