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海亮 第七章 品德心理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7056113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0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海亮 第七章 品德心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孟海亮 第七章 品德心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孟海亮 第七章 品德心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孟海亮 第七章 品德心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孟海亮 第七章 品德心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海亮 第七章 品德心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海亮 第七章 品德心理(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学,心理学,第七章 品德心理,教学目的:,重点掌握以下基本概念: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理想,2. 理解品德与道德的关系。,3. 掌握品德心理结构及其特征。,4. 了解国内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研究。,5. 重点理解并掌握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6. 重点理解并掌握青少年品德的培养。,7. 能够正确分析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并能正确对待。,8. 掌握学生不良品德转换与矫正的几个 过程。,第一节 品 德 心 理 概 述,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和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一、品德和道德的涵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

2、行等等。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道 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一)品德与道德的区别,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品 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象,其形成、发展和变化既受社会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制约。品德支配和调节着个体的道德行为,属于个体意识的范畴。,品 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部分反映。从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

3、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 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对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的需要。个人为了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社会所接纳,就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正是人的这种社会性需要(归属、交往与尊重的需要) 促使人们自觉地按照道德要求发展与完善自我品德。,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物质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等社会关系,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的发展而制定了共同遵守的道

4、德行为规范,正是这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赋予了道德以力量。,(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品德和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心理学、教育学研究个体品德不能脱离一定的道德环境和规范,心理学对个体品德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丰富了社会道德的内容,促进了社会道德的发展。,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成分,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一)品德的心理成分:,“四 因 素 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

5、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一种自我意志监督的力量,它能使人悔过自新,保持良好的行为。,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的过程一般经历下决心,树信心、立恒心三个阶段。,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是品德的外显成分,是实现道德动机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二)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四种心理成分处在一个互动的、开放的统一体中。它们的发展有阶段性的,但它们是不能单独地割裂开来,而是互为前提、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动机,思想基础 、依据,促进道德认

6、识水平的提高,深化,交融,内部动力,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支配,品德的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唯知派和行为派对品德形成的看法,品德结构中的心理成分不但是交互发展的共同体,而且是和外部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在品德的心理结构中,哪一种成分是核心,占主导和支配地位,这取决于主体与情境的关系、事件的性质及完成事情的难易程度。品德的核心是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着的。品德的发生、发展不是服从于线性决定说,而是服从于辩证决定论。同一种行为可能同多种道德认识与情感发生联系,道德认识与情感同行为之间的联系也可能存在着种种冲突。总之,品德的结构是发展变化的,它是主体与外界环境双向互动,相互开

7、放的运行关系。,(三)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1.品德心理结构的复杂性,2.品德心理结构的整体性,3.品德心理结构的历时性与共时性,4.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第二节 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品德的发展 (一)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皮亚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理论。,Kohlberg (1927-1987),Bandura 1925-,故事:汉斯偷药,在欧洲,一位患有癌症的妇女快要死了,医生认为有一种药可以挽救她,它是同一城市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制剂。该药售价昂贵,药剂师又索取比造价贵10倍之多的药价。病妇的丈夫汉斯向他的每一个熟人借钱

8、才够药价的一半。他对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要求把药廉价卖给他,或者让他延期付款。但药剂师则说:不行,我发明了这种药,我将用它赚钱。汉斯是那样强烈地想得到这种药,于是闯入药剂师的仓库,为他的妻子偷窃了药物。这个丈夫应该那样干吗?,汉斯该不该偷药? 为什么该? 为什么不该?,1.前习俗水平 (10岁前的大多数),2.习俗水平 (11-15岁的大多数),3.后习俗水平 (16岁以后的部分人),()避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柯尔伯格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得出结论:,09岁儿童属前世俗水平;,915

9、岁,多属习俗水平;,16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第五阶段是一种社会契约和人类权利的道德,正是这种道德产生了独立宣言和宪法。研究证明,事实上,当时“也只有少数成人甚至大学生达到了阶段五”。至80年代初则发现,即使维持和鼓励阶段四的习俗道德都已经相当困难,所以,进步退至“把阶段四的目的作为公立教育的目的”。,(二)国内品德发展的研究(略讲),A、品德发展阶段论的跨文化研究,B、关于品德发展的新探索(林崇德),1.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条件,(1) 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品德发生、发展的生物学前提;,(2) 环境教育在品德发展中起决定作用;,(3) 实践活动是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必要基础。,

10、2.品德发展的动力,品德发展的动力是指儿童与青少年品德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是:在作为主体的儿童与青少年同作为客体的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与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同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个观点中有三个重要内容:,一是动力产生于活动、实践之中,统一于活动、实践 之中,并实现于活动、实践之中;,二是新的需要是这对矛盾的活跃的一面;,三是新的需要能否获得满足,关键在于原有的心理水平。,3.教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从教育措施到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得到明显的发展,这个过程不是立刻完成的,而是要经过一定的量变质变的过程。林崇德确定了六个方面品德发展的参数作为品德质

11、变的依据。它们是:时间、速度、稳定程度、协调性、量变与质变及个体差异。,4.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6)14、1517、18(青年初期),这时品德发展的 明显特点是成熟性。,林崇德将儿童与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分为彼此联系的六个年龄段:,(1)01岁(婴儿期),主要是适应性时期;,(2)13岁(幼儿),这是品德萌芽阶段;,(3) 36、7岁(学前期) ,主要是情境性品德发展时期;,(4)6、711、12岁(小学阶段) 品德发展协调期;,(5)11、1214、15岁(少年期) ,这是动荡性品德发展时期;,林崇德的研究还认为:,2.53岁,5.56岁,小学三年级、初中二年级是儿童与青少年个性发展、特别是品

12、德发展变化的关键期。,他们的品德发展到了青年初期就达到了成熟期。到了成熟期,每个人的品德结构和个性特点就基本定型了,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成熟前的人可塑性大,应抓紧训练、培养;成熟后并非不能再发展,但可塑性小,较难训练、培养。因此,抓紧成熟前的塑造是十分必要的。,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重点),(一)遗传素质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遗传素质影响智力的发展;二是通过气质类型的因素影响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遗传素质既给品德发展设置了某种内部限制,又给品德发展提供了某种倾向性,使人虽不大可能向某个方向突出地发展其品德,但容易发展与遗传素质相适应的某些品德。,智力对品德的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3、智力与道德判断、道德行为是有关系的,尤其是在童年和少年时代,聪明的儿童在行为动机的道德判断上的得分都比智力中等儿童的高。 遗传素质不仅是品德发展的物质基础或自然前提,而且也是品德发展的潜在因素。 但是,遗传素质不是品德本身,它不能决定品德的内容和发展水平,只提供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一般可能性。,(二)现实环境的影响,环境是指客观现实,即人的生活条件和社会条件。它包括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状况、人际交往、社会思潮的影响等等,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条件。这个外部条件使品德在遗传素质上提供的可能性逐步地变为现实性,它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起着催化的作用。,1.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2.学校环境教育的影响,3.社会环境教

14、育的影响,1.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这是最初对儿童的品德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它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来影响儿童的: (1)家庭的良好气氛如和睦温馨的环境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父母的表率作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儿童品德的形成。 (2)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如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获得什么样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促进他们成长;对儿童的品德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对孩子采用说理诱导的方式效果最好;过于严厉的家长作风以及对孩子施行体罚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 (3)家长的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的不同,对子女的品德也有一定的影响。,2.学校环境教

15、育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品德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学校教育也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条件,它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它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影响学生品德的发展: (1)校风和班风的影响 (2)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 (3)素质教育与德育的影响,素质教育与德育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一是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素质教育与德育课程,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二是将素质教育与德育贯穿渗透于各科的教学活动之中,必会对学生品德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在文科中可贯穿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在理科中可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教育等。 三是开展各

16、种活动,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这是品德发展的直接基础。,3.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社会环境、各种信息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品德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1) 国家的招生、录用及人事任免制度,方方面面的人才选拔标准及执行的情况,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 (2) 社会名流、权威人事的传闻轶事,英雄人物宣传报道的力度,都会引起青少年的模仿意向;社会文化、文艺的情趣、情节、思想主题,都会感染青少年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 青少年所在社区的社会风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亲身见到的现象、听到的传闻,耳濡目染着他们的身心,这些来自于直接观察的信息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有着更大的影响。,(三) 个 体 自 身 的 影 响,社会环境的熏陶和学校、家庭教育的影响都是外在的条件,只有当这些条件被学生所接受,并通过个体主观的努力,才能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产生作用。主观能动性因素是青少年学生品德发展的内在的重要条件,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它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又可以起到消极的延缓作用。可以看到,在大体相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学生品德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主要受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的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