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浙教版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57054901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浙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浙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浙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浙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浙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浙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浙教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战国时期封建制的形成,执 教: 唐 夏 宝,战国时期封建制的形成,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 商鞅变法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小结,战国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一.战国七雄,战国七雄,晋,诸候国的演变:,周初:鲁齐燕卫宋晋,春秋:鲁齐燕楚宋晋,战国:齐楚燕韩赵魏秦,二.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1.地主阶级的产生,土地国有制,土地私有制,(奴隶制),(封建制),贵族、将士、大商人,新兴地主,经济基础,阶级基础,2.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上层建筑,根本原因:,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直接原因:,壮大国力,在诸侯争霸中处于优势,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私田出现(鲁

2、国承认),一些贵族采用新的剥削方式(封建方式),地主、农民产生(封建阶级产生),井田制瓦解(从鲁国开始),奴隶社会瓦解,诸侯国变法(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封建制度确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封建制度的形成:,三.商鞅变法,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商鞅,1.历史背景,2.主要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军功,重农抑商,从根本上废除奴隶制度,削弱奴隶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县制,奠定了经济基础,3.历史作用,商鞅变法是一次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它废除了奴隶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顺

3、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2).商鞅思想不守旧,提出合乎秦国国情,顺应民意的改革措施,执行果断而坚决,(3).秦孝公的重用,四.知识拓展,1.农业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修建,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李冰 都江堰(岷江流域) 郑国 郑国渠(咸阳附近),古人说都江堰的作用: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2.手工业的发展,冶铁业,a.技术进步,煮盐业,用木炭作燃料,用皮囊鼓风冶铁(春秋后期开始),b. 规模扩大,c.冶铁中心,大的冶炼场有工匠几百人,楚国的宛、赵国的邯郸,山东海盐、山西的池盐和石盐,手工艺品,丝麻织品、漆器,种类繁多,3.商业的兴盛,封建城市兴起,齐国

4、临淄 赵国 邯郸 楚国 郢 魏国 大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各诸侯国新兴地主阶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法,使封建制度逐步得到确立。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战连绵不断,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客观上又促进了民族融合,符合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小结:,五:课外探究活动,同学们不妨思考一下:社会由奴隶社会变革到封建社会-这一变化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呢?,探究无限 快乐无限,; http:/ 深圳宣传片制作 psz94ntr 已经心满意足了啊!”耿正感激地说:“谢谢婶子,我们一定和叔叔好好干,争取大发财,发大

5、财!可是,婶子您这二八十六盘大菜,这,这做起来也太不容易了啊!”李妻笑着说:“只要你们喜欢,婶子就高兴!”李老乡也笑着说:“你们婶子是杭州本地人,很会做菜的。平日里如果哪天高兴了,就会给我和娃娃们做个新花样儿吃吃。不过啊,像今儿个这样隆隆重重全上阵,还从来没有过呢!来来来,大家快入座了吃饭。你们三个都不会喝白酒,咱们今儿个只喝米酒!”李妻麻利地连着打开两小坛米酒,一边开坛子还一边快嘴快语地说:“这米酒可以多喝的。你们叔叔准备了八坛子呢,咱们今天可要多多喝,喝好啊!”高高兴兴吃完饭后,李老乡对兄妹三人说:“让你们婶子自己收拾洗刷吧,我带你们仨看看咱们的铺子去。你们婶子说,那两个匠人做得挺仔细,已

6、经拾掇得差不多了!对了,咱们的铺子挂个什么招牌啊?我那天从景德镇返回时走得太着急,没有和你们商定了,所以现在还只做了招牌的框架和边饰。咱们必须得赶快确定下来,待会儿就先去告诉牌匾制作铺子,让他们赶明儿个后儿个的就给咱们把烫金大字加上去!”耿正兄妹三人互相望望,耿直说:“你们俩和李叔叔商量吧,我小娃娃家说了不算的!”耿正说:“李叔叔,您看着确定就行了。您在这个行当多年了,比我们有经验啊!”李老乡说:“我这些年干的不能算是这个行当,充其量只不过是敲边鼓的。还是你们有才情,我一定要听一听你们的意见!”耿正问妹妹:“英子你看呢?”耿英问李老乡:“李叔叔,您看需要把咱们的姓氏加进去吗?”李老乡说:“不用

7、加了吧。我看你们当年为自己的小饭店起的那个名字就特别好!现在,也不妨就沿用这种思路,来给咱们的丝绸铺子起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耿英说:“当年,我们的小饭店是我哥给起的名儿。咱们的丝绸铺子挂什么招牌好,哥你的意思呢?”耿正凝神想想,说:“叫昌盛丝绸行如何?预示着我们的丝绸铺子越做越大,永远兴旺发达!”耿英笑着点一点头。李老乡则高兴地一拍大腿,说:“太好了,就叫昌盛丝绸行!走,咱们这就告诉牌匾制作店铺去!”话音未落,他人已经大步跨出屋门,去马厩里牵骡子驾车去了。耿正兄妹仨与李妻和两个孩子告辞出来,老乡四人坐车先去了离十字大街不远的牌匾制作铺子,请他们尽快把“昌盛丝绸行”这五个烫金大字做上去。那铺子的老板爽快地答应了,说是后天上午肯定会派两名伙计将牌匾送到,并且帮着挂起来。然后,老乡四人再坐车到城西来。在距离租住小院儿不足百步的繁华大街上,耿正兄妹三人第一次看到了李老乡为大家盘下的店铺。眼下,店铺的内装修已经做到只差重新粉刷剩下不多的墙面了,两个中年汉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