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理学疗法基础理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7050178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生理学疗法基础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神经生理学疗法基础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神经生理学疗法基础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神经生理学疗法基础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神经生理学疗法基础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生理学疗法基础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生理学疗法基础理论(1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神经生理学疗法基础理论,神经生理学疗法,神经生理学疗法基础 神经生理学疗法 神经生理学疗法研究进展,神经生理学疗法,神经发育疗法(NDT) 神经促通技术 易化技术 神经生理学疗法(NPT),神经生理学疗法定义,一类改善脑损伤后运动控制障碍的治疗技术。 依据神经正常生理及发育过程 运用诱导或抑制的方法 学会如何以正常的运动方式完成ADL 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Rood技术等,神经生理学疗法发展史,1940年:对于偏瘫、脑瘫等中枢性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传统运动疗法不适用。Temple Fay:应用神经反射机制治疗患者。Fiorentino,Doman:应用神经反射机

2、制治疗脑瘫。1946年:Herman Kabat: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facilitation(PNF),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Bobath夫妇:抑制患者的原始反射、促进正常反应方法用于治疗偏瘫、脑瘫患者。1951年:brunnstrom偏瘫患者六阶段看法,并提出相应运动疗法。,神经生理学疗法发展史,1940-1954年:Rood提出感觉输入对运动反应的重要作用。 Vojta提出反射性运动模式(小儿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 1980年:澳大利亚Carr和Shepherd提出运动再学习疗法,强调对偏瘫患者肢体加强训练。,人体发育学与康复医学的关系,临床上,小儿脑性瘫

3、痪、精神发育迟滞儿的评价和康复治疗需要神经发育方面的知识;成人中枢性病损也常出现运动水平向低发育阶段的退行,其运动的整合水平表现整体性下降,需要神经发育理论来科学指导康复医疗的全过程。,第一部分:人体发育学基础,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感知发育 心理社会发育 运动发育 反射发育 姿势发育 肌张力发育 语言发育,一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从康复医学的角度研究人体的发育,一般着重于运动发育和社会心理发育两大方面,熟悉正常人体的发育规律,对残疾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进行正确的评估,在帮助患者最大限度恢复其功能、患者全面康复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小儿生长发育虽然处于不断

4、生长发育中,但其呈现固有的规律,即发育的不平衡性、渐进性和个体性。,不平衡性,发育平衡的不平衡性表现为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其开始发育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各组织、器官生长发育的速度也不是等同的。一般来说,小儿年龄越小,生长发育速度越快。,渐进性,生长发育的渐进性表现为其生长发育的顺序呈现出由头到尾、有近到远、有粗到细、有动到静的规律。所谓由头到尾是指发育的次序从头逐渐向下肢进行,如头部先生长,最后为下肢;在动作发育上,也是先抬头,既而抬胸、坐起、站立,这种由上到下的发育规律,也称头尾规律。有近到远是指以躯干为中心,小儿的活动是先臂后手、先腿后脚,躯干的生长先于四肢,肢体近端的生长先于远端,有粗到细

5、表现为在用手拿物时,先是全掌握持,以后才会用手指取物;在活动肢体时亦是先活动整个肢体,然后才能单独活动手部及足部。有动到静是指小儿活动时,先学会动的动作,如抓握、站起、往前走,后才学会放下、坐下及停步等静的动作。,个体性,生长发育整体来说虽然遵循上述规律,但其达到的指标则呈现很大的个体差异。影响个体差异的因素有遗传和环境两方面。,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脑发育 脊髓发育,脑发育,(1)最早发育: 在胎儿期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领先于其他系统,尤其脑的发育最为迅速。(2) 重量:出生时脑重约370g,占体重的1/91/8,而成人脑重1500g,仅占体重的1/40;6个月时脑重约600-700g,2岁时达

6、900-1000g,5岁时已接近成人脑重。生后脑重的增加主要由于神经细胞体的增大和树突的增多、加长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脑发育,(3)外形和结构 出生时大脑的外观已与成人相似,由主要的沟回,但较浅,发育不完善,大脑皮层较薄,细胞分化较差,而中脑、脑桥、延髓、脊髓发育已较好,可保证生命中枢的功能。 (4)神经细胞分化 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于胎儿第5个月开始增殖分化,到出生时神经细胞数目已基本分化完成,8岁时接近成人。 (5)神经髓鞘 神经髓鞘的生长和发育约在4岁左右完成,在此之前,尤其在婴儿期,各种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缓慢,且易于泛化;不易形成兴奋灶,易疲劳而进入睡眠状态。,脑发育,(6)

7、皮层下中枢及皮层中枢:出生时大脑皮质下中枢如丘脑、下丘脑、苍白球系统发育已经成熟,但大脑皮质及新纹状体发育尚未成熟,故出生时的活动主要由皮质下系统调节。以后脑实质逐渐增长、成熟,活动转为有大脑皮质中枢调节,对皮质下中枢的抑制作用也趋明显。 (7)生理生化特点;小儿大脑富有蛋白质,而类脂质、磷脂和脑苷脂较少,仅占大脑组织的33%,成人为66.5%。生长时期的脑组织耗氧量较大,小儿脑耗氧量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量的50%,而成人为20%。长期营养缺乏可引起脑的生长发育落后。,脊髓发育,脊髓的发育在出生时较成熟,重2-6g,成人时增至4-5倍,其发育与运动功能进展平行,随年龄而增加重量与长度。胎儿

8、期,脊髓下端在第2腰椎下缘,4岁时上移至第1腰椎,在进行腰穿时要注意。脊髓的髓鞘由上向下形成,为其成熟的重要标志。婴儿肌腱反射较弱,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也不易引出,到1岁时才稳定。3-4月前的婴儿肌张力较高,克氏征可为阳性,2岁以下儿童巴彬斯基征阳性亦可为生理现象。,三、感知发育,感知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从环境中选择性地取得信息的能力,其发育对其他能区的发育可起重要促进作用 视感知发育 听感知发育 味觉和嗅觉发育,视感知发育,发育过程: 新生儿对强光有瞬目作用,其视觉在15-20cm处最清晰,安静清醒状可短暂注视物体。 新生儿后期视感知发育迅速,1个月可凝视光源,开始有头眼协调,头可随物体水平移动

9、90度 3-4个月时喜看自己的手,头眼协调较好,可随物体水平转动180度。,视感知发育,6-7个月时目光可随上下移动的物体垂直方向转动, 8-9个月时可以出现视深度感觉,能看到小物体 18个月时已能区分各种形状,2岁时可区别垂直线与横线 4岁时能临摹各种几何图形 5岁时已区别各种各种颜色 6岁时视深度已充分发育 10岁时能正取判断距离与速度,能接住从远处掷来的球,视感知发育,发育阶段: 视觉的发育过程包括视觉定位、注视、追视、视线转移等阶段视觉信息反馈处理阶段(出生至2个月)物体辨别阶段(36个月)精细辨别物体阶段(7个月后),听感知发育,听感知发育 听力与儿童智能和社会能力的发育有关。出生时

10、听力差;生后37日听觉已相当良好;34个月时头可转向声源,听到悦耳声会微笑;79个月时能确定声源,区别语言的意义;12个月时能听懂自己的名字,对声音的反应可以控制;18个月能区别不同的声音如犬叫声与汽车喇叭声;2岁时能区分较细致的声音,如揉纸声与流水声;3岁时能区别更精细的声音,如“依”与“啊”等语言;4岁时听觉发育已经完善。,味觉与嗅觉发育,(1)味觉发育:出生时味觉发育已很完善,对甜与酸等不同味道可产生不同的反应,45个月对食物的微小改变以很敏感,是味觉发育的关键时期 (2)嗅觉发育:出生时嗅觉中枢与神经末梢以发育成熟,闻到乳味就会寻找乳头;34个月时能区别喜欢与不喜欢的气味,78个月开始

11、对芳香气味有反应,嗅觉发育已很灵敏;第二年能识别各种气味,皮肤感觉发育,皮肤感觉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和深感觉等。触觉是引起某些反射的基础,新生儿的触觉高度灵敏,特别敏感的部位是嘴唇、手掌、脚掌、眼睑等处,而前臂、大腿、躯干则相对比较迟钝。新生儿已有痛觉,但叫迟钝,痛刺激后出现泛化反应,第二个月起才逐渐改善,新生儿对温度的感受性比较敏锐,尤其对冷刺激比热刺激更能引起明显的反应,23岁时能通过接触区分物体的软、硬、冷、热等属性。56岁时能分辨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两个物体,四、心理社会发育,1、定义 心理现象一般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以及意志过程,是心理

12、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及自我意识,是心理过程的静态表现形式 2、认知发育 儿童认知的发展是连续的、有顺序的,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发展过程,认知的发育,(1)注意的发育:注意是认知过程的开始,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形式。3岁以前的注意基本属于无意注意;3岁以后开始发展有意注意。34岁时有意注意还不稳定,56岁后儿童能较好控制自己注意力。 (2)记忆的发育:记忆主要有再认和回忆两种形式。按照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为运动性记忆、情绪性记忆、形象性记忆和语词记忆4种类型,按个体发生上他们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出现。运动性记忆出现早约在生后第一个月,其次

13、是情绪性记忆,开始于前6个月或更早些,形象记忆出现稍早于语言记忆,显著迟于运动记忆和情绪记忆,言语记忆出现在生后第二年,认知的发育,(3)思维的发育:1岁以后的小儿开始产生思维,3岁前只有最初级的形象思维,3岁后开始有初步抽象思维,之后出现抽象逻辑思维,情绪和情感发育,(1)婴幼儿情绪发展: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婴幼儿情绪的丰富主要表现为情绪体验继续分化和引起体验的动因不断增多;情绪的深刻化则表现为情绪从指向事物的表面现象转化为指向事物内在特征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减少;情绪从外露到内隐情绪不断社会化:1岁以内情绪主要是由生理需要引起的,而13岁情绪反应动因除生理需要外,还有

14、大量的社会需要,情绪中交往内容的增加和表情化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道德感逐渐发展,理智感的发展、美感的发展。,情绪和情感发育,(2)情绪情感发育过程:情绪情感发育是一个分化过程,在分化过程中,不愉快系列的情感常常先于快乐系列的情感。2岁左右已具备了与成人相同的情感种类 (3)情绪情感发育阶段:从表达方法、眷念行为、社会游戏、自我概念等方面将婴幼儿情绪情感发育归纳为7个阶段:自我调节期(02个月)眷念期待期(35个月)眷念形成期(68个月);志向期(912个月)、志向多样期(1岁左右)自我形成期(2岁)交友期(3岁以后),个性发育,在儿童个性形成中,自我意识,特别是

15、道德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对身体的感觉(1岁)对自我同一性的意识(2岁)对自我尊重的意识(3岁)对自我扩展的意识(4岁)自我意向的形成(46岁)理性运用思考的自我形成(612岁)追求自我的形成(12岁至青春期)理解自我的形成(成年),心理发育特征,(1)学龄期:智力发展最快,高级的社会情感有了较大的发展;认知过程逐步完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2)青春期 (3)中年期 (4)老年期:1)变化感知功能减退情绪变化记忆力减退智力改变人格变化2)特征:老年期有5种人格特征:成熟型、安乐型、装甲型、好怒型、自我厌恶型,五、运动发育,1、发育规律 (1)从泛化到集中:婴儿最

16、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不精确的、以后逐步分化为局部性的、精确的动作、由不协调到协调 (2)从上到下:儿童运动发育是自头端向足端进行 (3)从近到远:儿童发育是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驱干的部位动作发育越早,然后逐渐向远端发育,运动发育,2、发育顺序 (1)粗大运动:指姿势或全身活动。比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跃等。 (2)精细动作:是指手指和手指的运动及手眼协调的能力,六、反射发育,1、反射分类 (1)根据施加的刺激:分为伸张反射、加速反射、对光反射等 (2)根据感觉器存在部位:深、浅部反射 (3)构成反射弧的突触数量:单、多突触反射 (4)反射中枢存在部位:脊髓反射、脑干反射、中脑反射、大脑皮质反射等 (5)应答肌肉的名称与性质:肱二头肌反射、伸肌反射、跟腱反射 (6)应答运动模式:屈曲反射 、伸展反射 (7)反射的目的性:逃避反射、保护伸展反射等,反射发育分类,1、原始反射 2、立直反射 3、平衡反射,1、原始反射,婴儿特有的一过性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延髓、和桥脑,多于2-6个月消失。 已高度发育,因此也称新生儿反射。 成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可导致原始反射的重新出现,平衡及保护性伸展出现障碍或消失。 常见的原始反射:拥抱反射、觅食反射、握持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不对称性 颈紧张性反射、呕吐反射、自动站立和行走反射、咬合反射、躯干内弯反射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