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唯物论 第一、二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7048770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PPTX 页数:41 大小:4.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唯物论 第一、二讲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唯物论 第一、二讲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唯物论 第一、二讲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唯物论 第一、二讲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唯物论 第一、二讲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唯物论 第一、二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唯物论 第一、二讲(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章节地位: 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学习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准确理解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奠定理论基础。,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唯物论),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本质,世界的统一性,Philosophy(哲学)源于希腊语,philo+sophia,是爱智慧的意思。 哲学的本意是追求智慧,热爱真理,为探索未知世界而不断学习,不断奋

2、进。,1、哲学的词源,1874年,日本学者西周把philosophia译为哲学。 晚清学者黄遵宪将这一表述引介到中国后。 “哲”“知人则哲”尚书皋陶谟“哲,智也”孔氏传“哲,知也”说文解字 “学”有系统化、理论化的含义。使被遮蔽的理和道以系统化、理论化的 形式显明出来之意。,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世界观包括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哲学是一种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研究对象,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区别: 自发的、零散的、经验性的(世界观)自觉地、系

3、统化、理论化的(哲学),联系:哲学是世界观中的一种,哲学以世界观 为研究对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对世界观进行体系建构与理论的论证,对人生永恒价值的追求,对世界本质的追问,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探讨,哲学的研究对象,世界观,世界观,世界观,世界观,世界观,哲学,思想家、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反思人类以往的以及现今的思想和世界观,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整体性(共性),具体科学,部分领域 (个性),一般规律,特殊领域,指导作用,基础地位,高度抽象性,抽象性,哲 学,具体科学,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把握哲学思维方式之一:高度抽象,动物,植物,

4、生物,物质,关于什么是哲学的小结,哲学:是一种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哲学问题总是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重大、根本问题;哲学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3、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直到近代西方哲学阶段才凸显出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后由恩格斯明确提出这一概念,并以此为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黑格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恩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3页,(2)哲学基

5、本问题,人与世界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世界、物质、存在,思维、意识、精神,(2)哲学基本问题(理解),A.是人们实践活动中的基本问题,B.是所有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大量社会矛盾的高度概括: 理想与现实、认识与实践、主观意愿与客观规律,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区别(何为本源?),联系(能否统一?),物质:唯物主义,意识:唯心主义,能:可知论,否:不可知论,(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认识领域,把人的某种主观精神(感觉、心灵、意志、意识、观念等)作为唯一的真实存在和世界的本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4)与哲学基本问题相关联的思想流派,A

6、.主观唯心主义,心外无物,存在即被感知,贝克莱,王守仁,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假设世界之外有某种精神力量是世界的本原,整个物质世界都只是客观精神的产物和表现。,B.客观唯心主义,“理在事先” “理念世界” “绝对观念”,朱 熹 柏拉图 黑格尔,可知论与不可知论,(4)与哲学基本问题相关联的思想流派,历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元论唯心主义哲学家)都主张可知论,区别在于可知内容的不同。,彻底不可知论者:休谟 人类无法认识自然和社会 不彻底不可知论者:康德 人类可以认识自然现象,但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4)与哲学基本问题相关联的思想流派,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辩证法与形而

7、上学,(4)与哲学基本问题相关联的思想流派,由哲学基本问题引申出 对世界状态的不同回答,辩证法 联系 运动 全面,形而上学 孤立 静止 片面,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唯物论),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二、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依据对物质及其与意识关系的认识不同,唯物主义大致可以分为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或三种形态。,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形态,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较为全面的认识过程。 “物质”一词,由希腊文“母亲”演化而来,意为创造者、万物始基。,(一)辩证唯物主义的

8、物质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第一种历史形态。它把世界的本原(物质)归结为自然界中的某种或几种具体事物。,“水”是万物的始基,“火”是万物的本原,“空气”是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泰勒斯,阿拉克西美尼,“五行”说,中国古代哲学家,古印度哲学家,“四大”说,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评价,可贵之处:在科学技术极为低下的古代,对世界本质问题的思索不是从神那里而是从客观世界本身去寻找,难能可贵。,主要缺陷:猜测性,直观性,缺乏论据,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第二种历史形态。坚持用“原子”(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 来解释整个世界,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

9、原、是世界的最小单元。,“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忿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霍布斯利维坦,Hobbs,可贵之处:以自然科学为依据解释世界的物质性,这是对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坚持和发展。,主要缺陷:机械性,没有认识到个别与一般之间的辩证关系,简单地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等同于哲学中的物质范畴。(在逻辑上还是以偏概全),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评价,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原子,物质概念的立体审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具体物质

10、形态,个性,部分共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的第三个历史形态。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物质进行了新的界定,科学阐释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即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又以实践为出发点,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新界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本质属性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共性),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具体物质形态 个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原子 部分共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客观存在 共性,物质概念的立体审视,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三个划清界限: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形而上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