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雷电及防雷保护设备,雷电引起的电力系统过电压称为大气过电压或雷电过电压分为下列两种: 直击雷过电压:雷直接击于电气设备或输电线路时,巨大的雷电流在被击物上流过时造成的过电压 感应雷过电压:雷击电气设备、输电线路附近的地面或其他物体时,由于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在电气设备或输电线路上产生的过电压第一节 雷电放电,重点研究雷云对大地的放电,因为这是造成雷害事故的主要原因按其发展的方向,雷电可分为上行雷和下行雷下行雷是在雷云中产生并向大地发展的;上行雷是由接地物体顶部激发起,并向雷云方向发展的 雷电的极性是按照从雷云流入大地的电荷极性决定,大量实测表明,90%左右对地面放电的雷电是负极性一、先导放电,雷云中的电荷一般是集中在几个带电中心测量数据表明,雷云的上部带正电荷,下部带负电荷直接击向地面的放电通常从负电荷中心的边缘开始雷云带有大量电荷,由于静电感应作用,在雷云下方的地面或地面上的物体将感应聚集与雷云极性相反的电荷,雷云与大地间就形成了电场当雷云附近的电场强度达到足以使空气游离的强度(约25~30kV/cm)时,就发展局部放电当某一段空气游离后,这段空气就由原来的绝缘状态变为导电性的通道,称为先导放电通道。
若最大场强方向是对地的,放电就从云中带电中心向地面发展,形成下行雷先导通道是分级向下发展的,每级先导发展的速度相当高,但每发展到一定的长度(约25m~50m)就有一个(30~90)μs的间歇所以它的平匀发展速度较慢(相对于主放电而言),约为(1 ~ 8)×105m/s,出现的电流不大先导放电的不连续性,称为分级先导,历时约0.005~0.01s在先导通道发展的初始阶段,其发展方向受到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并不固定但当它发展到距地面一定高度时(这个高度称为定向高度),先导通道会向地面上某个电场强度较强的方向发展,这说明先导通道的发展具有“定向性”,或者说雷击有“选择性”二、雷电的主放电过程,当先导接近地面时,地面上一些高耸的突出物体周围电场强度达到空气游离所需的场强,会出现向上的迎面先导,当先导通道的头部与迎面先导上的异号感应电荷或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很小时,剩余空气间隙中的电场强度达到极高的数值,造成空气间隙强烈地游离,最后形成高导电通道,将先导头部与大地短接,这就是主放电阶段的开始由于其电离程度比先导通道强烈的多,电荷密度很大,故通道具有很高的导电性主放电的发展速度很高,约为(2×107 ~ 1.5×108)m/s,所以出现极大的脉冲电流,并产生强烈的光和热使空气急剧膨胀震动,出现闪电和雷鸣。
三、余辉放电过程,主放电完成后,云中的剩余电荷沿着主放电通道继续流向大地,形成余辉放电,电流不大,约为103~101A,持续时间较长(0.03~0.05s)由于云中同时可能存在几个带电中心,所以雷电放电往往是重复的根据高速摄影照片绘制的多重雷电放电过程示意图如图所示,第二节 雷电参数,一、雷电放电的计算模型 主放电过程产生的正电荷沿先导通道向上运动去中和通道中的负电荷,而产生的负电荷则沿雷击点流过被击物,形成极大的主放电电流 研究表明,先导通道具有分布参数的特征,其波阻抗用Z0表示σ —先导通道中电荷的线密度; vL—主放电速度 则可将先导放电的发展看作是一根均匀分布电荷的长导线自雷云向大地延伸,而将先导头部接近地面时气隙被击穿看作是开关突然合闸当雷击于避雷针、线路杆塔、架空地线或导线等具有分布参数特性的物体时,雷击放电过程可用右图表示则流经被击物体的电流iZ为 Z——为被击物的波阻抗或雷击点与大地零电位参考点间的集中参数阻抗 即流经被击物体的电流iZ与被击物体的波阻抗Z有关6—1),,当Z = 0时,流经被击物的电流被定义为“雷电流”,用i表示由前述可知i = σvL实际上被击物的波阻抗不可能为零,故国际上通常将雷击于接地阻抗小于30Ω的物体时流过该物体的电流当成是雷电流i。
则上式可改写为,,(6—2),,式(6—2)的等值电路如下图,,通道向被击物体传播的过程其计算模型及彼德逊等值电路如图所示从地面感受到的实际效果出发,可将雷击物体看作是一个入射波为 i / 2 的电流波沿一条波阻抗为Z0的,二、雷电参数,雷电放电与气象、地形、地质等许多自然因素有关,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所以用来表征雷电特性的参数就带有统计的性质 1. 雷电活动频度—雷暴日Td与雷暴小时Th 雷暴日:一年中有雷电的天数,在一天内只要听到雷声就算作一个雷暴日 雷暴小时:在一个小时内只要听到雷声就算作一个雷暴小时2. 地面落雷密度γ 表示在一个雷暴日中,每平方公里地面上的平均落雷次数 一般Td较大的地区,其γ值也较大对雷暴日为40的地区,我国《标准》取γ = 0.07(次/雷暴日·km2) 3. 雷电流的极性 负极性雷约占75~90%4. 雷电流幅值 规程建议按下式计算 式中:I ——雷电流幅值,kA; P —— 幅值大于I 的雷电流出现的概率 对雷电活动较弱的地区改用下式计算:,,(6—3),(6—4),,5. 雷电流的波头、陡度及波长 在防雷计算中,雷电流的波头取2.6µs、波长取50µs 雷电流波头平均陡度为,(kA/µs),(6—5),6. 雷电流的波形,其波前陡度由雷电流峰值 I 和波前时间决定。
在防雷保护计算中,雷电流波头T1采用2.6µs,即陡度为a = I / 2.6µs 标准建议在一般线路防雷设计中采用斜角波斜角平顶波,小 结,雷电放电实质上是一种超长气隙的火花放电,下行的负极性雷通常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先导放电、主放电、余辉放电 雷电参数与气象、地形、地质等许多自然因素有关,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第三节 避雷针和避雷线的保护范围,避雷针(线)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三部分构成: 接闪器:是避雷针的最高部分,用来接受雷电放电 引下线:它的主要任务是将接闪器上的雷电流安全导入接地体,使之顺利入地 接地体:它的作用是使雷电流顺利入地,并且减小雷电流通过时产生的压降在一定高度的避雷针(线)下面,有一个安全区域,在这个区域中物体遭受雷击的概率很小(约0.1%左右),这个安全区域称为避雷针(线)的保护范围 避雷针(线)的保护范围通过模拟试验并结合运行经验确定一、避雷针的保护范围,1. 单支避雷针,,当hx≥h/2时, 当hx<h/2时, 式中 rx—避雷针在高度hx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m P —高度影响系数当h≤30 m 时, p = 1; 当30 m<h≤120m时 , 。
6—6),(6—7),2. 两支等高避雷针,(1)两针外侧的保护范围按单支针的计算方法确定 (2)两针间的保护范围可通过两针顶点及保护范围上部边缘的最低点o的圆弧确定o点的高度按式计算 式中 h0—两针间保护范围上部边缘最低点高度,m; D—两针间的距离,m 在高度hx的水平面上,保护范围一侧的最小宽度bx按下式计算 也可按图6—8确定 两针间的距离与针高之比D/ h不宜大于5,,(6—8),(6—9),,3. 两支不等高避雷针 两避雷针外侧的保护范围按单针的方法确定 两针间的保护范围: 先按单支避雷针的方法作出较高针1的保护范围,然后经较低针2的顶部作水平线与之相交于3点,再设点,3为一假想针的顶点,作出2和3两支等高针的保护范围4. 多支等高避雷针 三支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如图,若在被保护设备最大高度hx的水平面上各相邻避雷针保护范围的外侧宽度bx≥0 ,则曲线所围的平面全部受到保护图6—10 三支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四支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如图先将其分成几个三角形,然后按确定三支等高避雷针保护范围的方法计算二、避雷线的保护范围,1. 单根避雷线的保护范围 当hx ≥ h / 2 时 当hx< h/2时,,,式中 rx——每侧保护范围的宽度,m。
2. 两根等高避雷线的保护范围,两根避雷线外侧的保护范围按单根避雷线的计算方法来确定 两避雷线之间横截面的保护范围由通过两避雷线1、2点及保护上部边缘最低点O的圆弧确定 O点的高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h——避雷线的高度,m h0——两避雷线间保护范围上部边缘最低点高度,m; D——两避雷线间距离,m;,,,,用避雷线保护线路时,避雷线对外侧导线的屏蔽作用以保护角α表示保护角是指避雷线和外侧导线的连线与避雷线的铅垂线之间的夹角小 结,避雷针(线)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三部分构成,是防止直击雷的保护设备其保护范围是指雷击概率约为0.1%的空间范围,使用时应使被保护设备处于避雷针(线)的保护范围之内避雷针(线)应有良好的接地装置第四节 避雷器,避雷器的作用:限制由线路传来的雷电过电压或由操作引起的内部过电压以保护电气设备的绝缘其保护性能对被保护设备绝缘水平的确定有直接的影响 对避雷器的要求: (1)具有良好的伏秒特性、较小的冲击系数,从而易于实现合理的绝缘配合; (2)具有较强的快速切断工频续流,快速自动恢复绝缘强度的能力一、保护间隙和排气式避雷器,1. 保护间隙 保护间隙与被保护绝缘并联,它的击穿电压比后者低,使过电压波被限制到保护间隙F的击穿电压Ub。
缺点: 1)伏秒特性很陡; 2)保护间隙没有专门的灭弧装置; 3)产生大幅值的截波 应用范围:10kV以下配电系统、线路、变电所进线段的保护2. 排气式避雷器(亦称管式避雷器),排气式避雷器由内部间隙F1(由棒电极2、环形电极3构成)和外部间隙F2构成产气管由纤维、塑料或橡胶等产气材料制成缺点: 1)续流太小时不能灭弧,太大时产气过多,使管子爆裂,其切断工频续流有上、下限的规定,在型号中表示 ; 2)伏秒特性和产生截波方面与保护间隙相似 ,维护较麻烦 应用范围:仅安装在输电线路上绝缘比较薄弱的地方和用于变电所的进线段保护中二、阀式避雷器,阀型避雷器由多个火花间隙和非线性电阻盘(阀片)串联构成,装在瓷套里密封起来由于采用电场较均匀的火花间隙,其伏秒特性较平坦,放电的分散性较小,能与伏秒特性较平的变压器的绝缘较好配合工作原理:当系统正常工作时,间隙将阀片电阻与工作母线隔离,以免由于工作电压在阀片电阻中产生的电流使阀片烧坏 当系统中出现雷电过电压且其峰值超过间隙的放电电压时,火花间隙迅速击穿,雷电流通过阀片流入大地,从而使作用于设备上的电压幅值受到限制当过电压消失后,间隙中将流过工频续流,由于受到阀片电阻的非线性特性的限制,工频续流远较冲击电流为小,使间隙能在工频续流第一次经过零值时将电流切断,使系统恢复正常工作。
一)普通阀型避雷器 普通阀型避雷器有配电型(FS)和电站型(FZ)两类 1. 火花间隙 普通阀型避雷器的,火花间隙由很多个短间隙串联而成,,单个间隙的工频放电电压约为(2.7~3.0)kV(有效值),在没有热电子发射的情况下,单个间隙的初始恢复强度可达250V(续流为正弦波)左右由于阀型避雷器的电阻阀片是非线性的,其续流的波形为尖顶波,所以单个间隙的初始恢复强度可达700V左右 串联的间隙越多,总的恢复强度越大所以根据需要,可将多个单个间隙串联起来,以得到很高的初始耐压值,防止续流过零后电弧重燃,达到切断续流的目的间隙绝缘强度恢复的快慢与工频续流的大小有关,我国生产的FS和FZ型避雷器,当工频续流分别不大于50A和80A(峰值)时,能够在续流第一次过零时使电弧熄灭 避雷器动作后,工频续流电弧被间隙的电极分割成许多个短弧,靠极板上复合与散热作用,去游离程度较高,更易于切断工频续流当多个间隙串联使用时,间隙的电极对地和高压端有寄生电容存在,使间隙上的电压分布不均匀和不稳定这样,将使避雷器的灭弧能力降低、工频放电电压也下降且不稳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FZ系列避雷器可采用分路电阻使电压分布均匀,其原理接线如图6—18所示。
在工频电压作用下,由于间隙的等值容抗大于分路电阻,所以流过分路电阻中的电流比流过间隙中的电容电流大,电压分布主要取决于并联电阻值,只要电阻选取合适,可使电压分布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