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029127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年 3 月 19 日延安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目 录第一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1一、“十一五”规划目标圆满实现 1二、“十二五”发展面临更为有利的环境 4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6一、指导思想6二、基本原则6三、发展目标7第二篇 以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第三章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11一、做优以油煤气为支撑的能源化工产业,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11二、做大以苹果为主体的绿色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16三、做强以红色旅游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21第四章

2、 以城镇化为先导,构建城乡统筹新格局26一、提升城市品位,做美延安26二、突出区域特色,做强县城29三、坚持合理布点,做大集镇31四、尊重群众意愿,做好社区32五、积极引导农村居民进城安居32第五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保障能力33一、构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33二、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36三、建设大能力坚强电网37四、推进现代信息网络体系建设37第六章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38一、扎实推进生态建设38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39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40四、强化资源节约和管理41第七章 实施科教兴延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41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42

3、二、大力推动科技进步44三、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45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46五、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47六、普遍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48七、重视发展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事业 48第八章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9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49二、努力扩大就业鼓励创业51三、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52第三篇 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第九章 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增强体制机制活力54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54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55三、完善农业经营体制56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56五、深化投融资制度改革57第十章 推进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外向度57第十一章

4、 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延安59一、创新社会管理体制60二、加强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60三、正确处理社会矛盾61四、推进依法治市62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62第十二章 强化规划实施,实现发展蓝图63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63二、增强项目支撑能力64三、增强消费拉动能力68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69五、完善规划实施机制70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年 3 月 19 日延安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十二五”时期(20112015 年),是延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是率先实现城乡统筹、

5、建设西部强市的突破时期。为全面部署和加快推进这一时期发展,明确任务目标,凝聚全市共识,引领科学发展,引导市场行为,编制本规划纲要。第一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一、“十一五”规划目标圆满实现“十一五”以来,全市以胡锦涛总书记联系指导我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大力实施能源化工强市、绿色产业富民、红色旅游兴业三大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应对复杂形势,有效克服诸多困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提前一到两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圣地延安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达到 885.42 亿元

6、,比“十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4.7,人均 4.11 万元,折合 6198 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105.2 亿元,年均增长18.5%,财政支出 192.7 亿元,收入和支出分别是“十五”末的 2.3 倍和 3.4 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2235 亿元,是“十五”时期的 4 倍多。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以林果、草畜和棚栽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以油煤气开采和加工转化为主的能源化工基地初具规模,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增长迅速,非公有制经济比重逐年提高。城乡统筹初现成效,城乡面貌深刻变化。农村人口加速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城镇化率

7、提高到 45%。延安城区建成区面积突破 36 平方公里,人口达到 48.9 万。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日新月异,承载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框架和城市反哺农村机制初步建立,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面貌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7 个县区先后跻身西部百强,6 个县跨入陕西十强。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机场迁建试验段完工,包西铁路复线、青兰高速陕西段建成通车,延志吴高速加快建设,市到县公路实现二级化,70%行政村通油路,85%行政村通班车。“气化延安”步伐加快,县城全部实现气化。开工建设南沟门水利枢纽,启动黄河引水工程,率先实现农村人畜安全饮水。一批

8、输变电工程建成,城乡电网供电可靠性显著提高,实现户户通电。通讯、宽带、有线电视等信息化网络加快向乡村延伸,实现广电、电话村村通。巩固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 36.6%,山川大地基调实现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启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各县城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建成,城市空气质量和主要河流水质明显改善。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社会民生事业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财政民生支出 482 亿元,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率先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中小学“蛋奶工程”、65 岁以上老人免费体

9、检、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全面落实。率先建立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新农保制度,城乡医保、低保、社会救助制度实现全覆盖。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农村减灾安居、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工程全面推进,人均住房面积和居住质量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全省差距明显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88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5173 元,比“十五”末翻一番,基本实现绝对贫困人口脱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向住房、汽车、家电、旅游、休闲等小康型消费转变。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国企、农村、文化、行政、投融资等体制改革顺利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一

10、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延投资兴业,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过亿美元。民主法治、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体育、民族宗教、安全生产、双拥、人口、信访和工青妇等工作成效明显,平安延安建设深入推进。实践表明,“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基础持续强化、发展势能加快蓄积的五年,为“十二五”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圣地延安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二、“十二五”发展面临更为有利的环境未来五年的发展既有挑战,更有机遇。从发展阶段看,我市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欠发达依然是基本市情,发展不足依然是主要矛盾。从发展方式看,经济结构

11、不尽合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资源环境代价较大。从发展基础看,经济总量偏小,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依然存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从发展动力看,市场化和外向度水平不高,重点领域改革和对外开放依然滞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薄弱,民间投资创业活力不足,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有限。从发展环境看,国内外宏观形势复杂多变,经济持续较快发展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和不可预见的挑战。“十二五”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我们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等方面争取更大支持;国家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陕甘宁蒙能源“金三角”开发

12、,有利于深化和加强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增强持续发展后劲。国家深入实施能源安全战略,支持西部地区建成一批能源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我市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化工强市提供了难得机遇。国内经济结构深刻变革,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省委、省政府支持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为我市可持续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在多年快速发展蓄积的潜能和物质基础上,我们有条件乘势而为、加快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未来五年,全市将呈现结构转型、发展加快、城乡统筹、民生提升的总体特征,进入新一轮持续上升周期。我们必须科学把握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抢抓机遇,

13、迎接挑战,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一些大事实事,努力使“十二五”成为我市加快发展、持续发展的关键期,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期,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期,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越期,社会民生事业的提升期,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紧紧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延安率先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能源化工强市、绿色产业富民、红色旅游兴业三大战略,全力打造六大基地,努力建设富裕生态和谐新延安,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二、基本原则加快发展原则。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发挥优势,释放潜能,瞄准先进,实施赶超,实现加快发展、持续发展。创新发展原则。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勇于变革创新,勇于先行先试,打破体制机制制约,努力实现重要领域和重点难点问题的新突破,促进多元化发展和包容性增长。统筹发展原则。坚持以城乡统筹为主导,在城乡、区域间均等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城乡、区域互动,缩小发展差距,推进全面协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