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57021424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PPT 页数:139 大小:8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139页
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1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潍坊学院思政部 吕学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性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辨证统一,主要内容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

2、学基本问题1、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练习:多选 1、哲学是 ( ) 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B、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C、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D、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E、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2、哲学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A、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世界的本原。 B、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

3、问题? A、这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而不能回避的问题。 B、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 前提和基础。 C、这是社会实践的基本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分为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练习:多选 题 (每小题2分 ) 1 . 在下列命题中,

4、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万物皆备于我 E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E物是感觉的复合,ABDE,CD,单选 1、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2000年文、理科单选题第2题)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A,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

5、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根据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社会历史观可划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实现了两个高度统一,即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练习:单项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03年)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可知论与不可知

6、论的对立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二)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哲学物质观念的历史发展 (1)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2)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1)恩格斯:“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练习:多选1、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

7、.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BCDE,2、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下列哪些现象属于物质现象 ( ) A、镜中花,水中月 B、阶级斗争 C、引力场 D、未实施的城市建设规划 E、梦中树,ABC,3、意识,()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动物的感觉、心理,人的意识,起源: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练习:多选 1、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 A、劳动使人和动物从本质上区别开

8、来 B、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 C、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D、劳动使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得以产生和发展 E、劳动和语言推动意识内容、形式丰富和多样化,ABCDE,(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或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庸俗唯物主义: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 唯心主义观点:否认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练习题:单选 1、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99年)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2、“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A、辩

9、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D,D,多选 1、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 ,鳞似鱼,伏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转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形,AD,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第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10、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练习题:多项选择题 1、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 这是因为 (02年第 16题)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 D.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ABD,2、从物质与精神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2002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观念的东西不能

11、代替物质的东西,DE,练习:单选 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05年)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B,(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一元论与二元论 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就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的就是二元论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练习:单选 1、否定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必然导致 ( ) 、诡辩论 、二元论 、唯心论 、不可知论,D,

12、2、哲学史上的二元论是 ( ) 、介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的一个独立的中间派别 、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 、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动摇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最终往往导致唯心主义,D,2、运动观 (1)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凡物质都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 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割裂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关系,就会导致两种错误倾向: 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设想不运动的物质。,(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静止:静止是指物质运动

13、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关系:对立统一 区别: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联系: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即静中有动;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即动中有静.正确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于正确理解改革、稳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两种错误倾向 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绝对运动。 董仲舒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相对主义诡辩论 孟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 不可,方不可方可。 克拉底鲁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

14、条河流。,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论断表明 ( ) A、运动的绝对性 B、静止的相对性 C、运动的有条件性 D、静止的无条件性,练习:单选,A,2、“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C,多选 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 ( ) A、诡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变化发展的观点 E、唯心主义的观点,BD,(4)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就无法了解运动。 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15、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练习:单选 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07年)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B,3、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含义: 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练习:多选 1、下列那些理论进一步证明了时空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 ) A、宇宙热寂说 B、非欧几里得几何学 C、牛顿力学 D、相对论 E、唯能论,BD,(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4)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