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概论,目 录,绪论:大众文化的兴起 第一章 大众社会与大众 第一节 大众社会及其特征 第二节 大众及其特征 第二章 大众文化及其特征 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 第二节 大众文化与其相关概念的比较 第三节 大众文化的特征 第三章 大众文化的几种主要研究范式 第一节 文化主义范式 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 第三节 文化领导权理论范式 第四节 能动受众理论范式 第五节 政治经济学范式 第六节 结构主义及符号学范式 第四章 大众文化的未来,绪论:大众文化的兴起,一、讨论:(一)“神曲”《忐忑》“火”在何处? (二)什么是文化?你认为当下最具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或表现是什么?,绪论:大众文化的兴起,二、结论: 1.文化概念的演变带来文化现象及其评价标准的变化 2.大众文化成为当下中国文化领域中极为重要的文化现象绪论:大众文化的兴起,三、大众文化的兴起: 在特定的理论传统中,大众文化伴随着大众社会而来,或因大众社会而来 大众文化的兴起不单纯是因为自18、19世纪以来大众文化本身越来越发达,而且也因为上世纪20、30年代以来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兴起而引起普遍的关注 源自欧洲的文化研究,同时也出于对“美国化”的忧虑。
绪论:大众文化的兴起,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通常认为大众文化最初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以港台流行歌曲、电视连续剧、武侠小说的输入为肇始 20世纪90年代以降,大陆本土大众文化蓬勃发展,至今成为重要的文化事实及研究对象绪论:大众文化的兴起,四、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了解大众文化及其特征,介绍大众文化研究的几种主要理论范式 五、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陶东风主编 《大众文化教程》; 参考书目: 1、【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导论》 2、陆扬 王毅 《大众文化与传媒》,第一章:大众社会与大众,第一节 大众社会及其特征 第二节 大众及其特征,第一节 大众社会及其特征,一、 大众社会: 在大众社会理论中,大众社会的形成主要是社会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的后果,是在与传统社会的比较中凸显出自身的特点 1.大众社会成立的条件(教材P1) “在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出现的背后,是与土地相联系的劳动为基础的土地所有制的消除,紧密结合的乡村社群的瓦解,宗教的衰落和与科学知识的增长相联系的社会的世俗化,机械化的、单调的、异化的工厂劳动的扩展,在拥塞着毫无个性特征的人群的、庞大杂乱的城市中建立的生活模式,以及道德整合作用的相对缺乏(在大众社会理论看来,这些后果要由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进程来承担)。
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 《通俗文化理论导论》P11 2.大众社会的界定(教材P10) 3.大众社会的特征 大众社会的社会结构关系其与传统社会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大众与大众之间、大众与社会权利精英之间关系的不同上第一节 大众社会及其特征,大众社会理论对大众社会的描述: 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的破坏性结果第二节 大众及其特征,一、大众与公众 公众(public)是与大众相对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一般指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行为是有理性的,因而卢梭称之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认为公众的意志——公意代表了共同体的最高意志,是不可摧毁的第二节 大众及其特征,公众与大众的区别: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从5个方面加以区分 1、就表达意见和接受意见的人数比例来看,在公众当中,有许多人既表达意见也接受意见;而大众则更多倾向于接受群体意见;2、对大众传播反应的可能性而言,公众可能会有立即的反应,而大众则反应困难;3、就意见转变为社会行动的难易而言,公众比较容易,大众比较困难;4、就在社会中的自治程度而言,公众高,权力机构较难进入自治的公众领域,而大众则低,易受权力机构的操控;5、就传播统治的方式而言,公众参与民主运作讨论,大众由传播掌控社会,很少参与讨论。
第二节 大众及其特征,二、大众的特点: 1、人数上看,数量巨大,超过其他的社会群体或集团; 2、从存在形式上看,具有极强的分散性和异质性,呈现出一种原子化的存在状态; 3、从行动上看,具有强烈的同质性,容易受到外部力量(国家或权力精英)的操控第二节 大众及其特征,大众——原子化存在 分散性:分工细致,专业化程度高,合作程度空前紧密; 异质性:缺乏统一的价值观和目的;缺少任何有意义的或道德上的紧密联系; 同质性:行为趋向上,具有极大的同质性——具有相同的行为结构,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控第二节 大众及其特征,1.3 大众传播与大众社会 大众传播在对大众社会及大众文化理论的理解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在大众社会理论系统中,大众传播与大众社会的形成与大众文化的兴起关系至为密切大众传播的发展顺应且促成了大众社会、大众文化的形成 大众传播:(教材P12) 大众传播包含的因素(P12); 大众传播较以往传播形态的转变(P12)第二章 大众文化及其特征,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 第二节 大众文化与其相关概念的比较 第三节 大众文化的特征,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讨论:“漂浮女孩” “漂浮”何以成为热点?它折射出当前的哪些社会心态? 一、 大众文化—充满争议的概念:Popular Culture or Mass Culture? 关于大众文化的意义及其阐释,据雷蒙·威廉斯的概括,主要集中三个方面的问题:1、谁,是什么决定着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从何而来? 2、如何看待商业化和产业化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3、大众文化扮演何种意识形态角色?,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二、 大众文化批判—mass culture 麦克唐纳《大众文化理论》(1944):最先提出使用mass culture概念,大众文化成为“标准文化、程式文化、重复文化和肤浅文化的同义语,是为一种虚假的感官快乐而牺牲了许多历久弥新的价值观念。
“它是一种低级的、琐碎的文化,同时出空了深层现实(性、死亡、失败、悲剧)和质朴自然的快感,因为现实是太现实了,快感是太活跃了,而无以被诱使……麻木接受大众文化以及它所销售的商品,来代替那些游移无定、无以预测,因而也是不稳定的欢乐、悲剧、巧智、变化、独创性以及真实生活的美而大众,既然经过几代人如此这般堕落下来,反过来要求得到琐细的和舒服的文化产品转引自《大众文化与传媒》陆扬 王毅 P21),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F·R·利维斯《大众文明与少数民族文化》:我们失去的是有机的社团以及它所蕴含的活生生的文化民间歌谣、民间舞蹈、乡间小屋和手工艺产品,都是一些意味深长的符号和表现形式他们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生存的方式,井然有序,涉及到社会艺术、交往代码以及一种反应调节,源出于遥不可测的远古经验,呼应着自然环境和岁月的节奏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大众文化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模式,其特点是从现代主义的语言中心转向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中心文化而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或者说商业文化之间存在的界限被取消;后工业社会大众文化的特征,五种差异的消失:a 内部和外部的差异;b 本质和形相的差异;c 弗洛伊德无意识和显意识的差异;d 存在主义真实性和非真实性的差异;e 能指和所指的差异。
归根结底是一种无深度性,深层被表面所代替 对大众文化的敌视或批判,一方面指向大众文化自身的缺陷,另一方面还源自对社会文化建构、对文化及其功能本身的认识以及相应的社会理想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三、 大众文化的辩护 对大众文化批判的两种质疑:1、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列数并且批判了大众文化现象,但却没有解释这些现象的产生,说明其本身对自己的批判对象缺乏了解;2、在一些反批判者眼中,大众文化批判是表现了某些知识分子集团中的怨言,起因是大众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带来的大众民主,对这些集团历来享有的特权构成了威胁 斯特里纳蒂在《通俗文化理论导论》中,把大众文化批评放在精英/高雅文化、民间文化比较的维度,将对大众文化的批评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精英统治论:精英统治论指一系列引起对通俗文化作固执己见判断的、未经检验的价值标准,它所关注的首要问题是被授予一种特权地位,从这样的地位上可以理解和解释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这种主张认为:只有从高雅文化或高深理论提供的优势地位,根据源于文化精英和知识精英的美学与鉴赏力原则,才可能恰当地理解和解释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 但在斯特里纳蒂看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值得讨论:,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1)被设想成正确和有权威性的精英的价值标准和美学经常都未经考察,未做过推理,换言之,是否是真正的权威; 2)精英统治论没有认识到大众文化可以由社会其他群体从独特的、“非精英统治论”的社会立场和美学立场来理解、解释与评价; 3)倾向于忽视大众文化的范围和多样性,以及他们内部的张力和矛盾。
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同质性是他们历来认定的事实但斯特里纳蒂指出,大众文化并非如此:其一大众文化是形形色色的,因为它可以被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群体做多种多样的利用和解释;其二大众文化本身应该被看成是系列多种多样的、变化的风格、文本、意象和表现 本真文化论 这类观点认为,大众文化是人为的,是为了特定商业和政治目的人为制造的,既非源自民众,也无法代表民众的意愿因而和源自民众的生活和体验并与之息息相关的真正的、本真的大众文化或民间文化相比,则显得卑微阴险,别有用心 在斯特里纳蒂看来,有以下的疑问:“本真”是什么?是否真的有本真的文化?,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在他看来,本真性的概念显然与大众文化理论如何设想过去有联系他们对往往抱有一种理想化、浪漫化的过去观,具有一种非常理想化和浪漫化的社会观和文化观;进一步追问则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大众文化理论对社会变化和文化变化缺乏一种适当的理解它记录和批评了大众文化的现象,但未对其作出解释在这种意义上,它将自己局限于对抨击对象的并不充分的理解之上这就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它的解释权和批评权二是”这种理论似乎暗示了,某些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大众文化和大众民主——通俗文化、教育、读写能力等——对他们作为文化教育者和鉴赏力仲裁者角色所构成的威胁的不满。
鲍德利亚:大众文化是旧文化形式的终结 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提出:大众文化与其说是将艺术降格为商品世界的符号的再生产,不如说它是一个转折点,终结旧的文化形式,并将符号和消费引入自身地位的界定之中因而传统批判理论指责大众文化被框定在极度消费主义之中,风格是千篇一律的刻板单调和平庸陈腐,是无的放矢,因为在这一方面,它正是体现了现代文化的真正逻辑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四、 大众文化的概念 大众文化是指在大众中流行、为大众喜爱的文化它随着现代大众社会的兴起而形成,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是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具有多种特点和功能,包含多种文化形式第二节 大众文化与其相关概念的比较,一、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 精英文化(elite culture) 所谓精英,根据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概括,是指“某个社会构成中属于支配阶层的少数人,他们凭借某些假定的、被认为仅仅属于他们的优异秉赋而实施或宣传对社会与文化的领导权 根据威廉斯的考证,精英最初是指被选举出来的人或被证实挑选出来的人后来主要表达了由于阶级所产生的社会性差异,也用来表达群体间的差异,并越来越与the best, the most important含义相通。
在阶级社会,这个词就指代表了某一阶级的行使某种权力的核心人物或团体,与大多数人或大众相区别 在文化领域,这样的精英主要就是知识分子或知识分子阶层,尤其是那些被国家所承认并被赋予一定职务、担负着专门的传播文化任务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