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卷《天目山》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56988026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考卷《天目山》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海高考卷《天目山》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海高考卷《天目山》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海高考卷《天目山》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海高考卷《天目山》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高考卷《天目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考卷《天目山》(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上海高考卷,天目山,7第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2分),【参考答案】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里饱含着泪水,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解析】这个比喻形神兼备,首先是形似,用海水状满含的泪水,其次是写出了内心的巨大起伏,结合前面“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及后文对故事原委的叙述,可知,内心翻动的是极度的悲痛之情。比喻的效果是:形象。,8第段这句话的含义是 。(2分),【参考答案】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解析】这个句子倒装,调整过来是: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夙愿”,又作宿愿,意为一向怀着的

2、愿望,久已有的愿望;“仪式”,指典礼的秩序形式。从第一段来看,作者虽然说“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但实际上不仅为了树,更是为了人。这个人是革命先烈,牺牲于此,因某种原因作者及其家人一直没有去探望、缅怀,所以,成为夙愿,而“去天目山”的行为便也具有了某种“仪式感”。解答文学作品词句的含义,不仅需要把握该词句概括的生活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剖析出作者的情感倾向。,9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段作赏析。(3分),【解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常用的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言犹未尽等。,【参考答案】虚

3、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解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常用的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言犹未尽等。这段文字最突出的当然是:虚实结合、联想想象。比喻、对比、借景抒情等也有使用。解答的时候,先要概括作者使用的手法,再具体分析其是如何使用的,以及表达效果是什么。该段文字主要是表现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这从“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等描写中可以看出。而在母亲的追念中,突出

4、了烈士的坚毅,文中写他的脚印“沉稳”,他的目光“坦然”“他沉稳的脚印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10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萧洪明其人。(不超过60字)(3分),【参考答案】革命志士,母亲的战友;57年前被枪杀于天目山的大树下;牺牲时年仅27岁。,【解析】学生可能会忽略“介绍”二字。它是说明的意思,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如:身份、年龄、经历等),再分条罗列即可。但估计会有考生描写、评价,甚至讴歌、赞美。注意字数要求。,11对文中写“树”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A描写雾气越来越浓厚,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 B第段写树形神兼备,赋予了树轩昂、雄健、不屈的

5、气质。 C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 D浓墨描写大树,层层铺叙,为篇末揭示赞美先烈的主旨服务。 E本文以登山行踪为顺序,始终贯穿对大树的描述,脉络清晰。 F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作者眼里是人的象征。,【参考答案】B E,【解析】从2010春考开始,现代文阅读二的选择题的分析对象集中在文本的一个点上,这是一种变化。本题集中在全文突出的艺术形象“树”上,从表现手法、作用、情感等方面做深入的鉴赏。A项错在对雾的作用的分析上“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这里的雾应属于“历史迷雾”的象征,即遮蔽了英烈形象的时间等历史因素;即使看不出来这一点,至少可以看出这

6、里肯定不是要表现“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大树在文中被突出的形象是伟岸、坚毅等英雄形象。B项正确。C项错在对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情景作用的分析,此处应为一种崇高精神的复活。D项错在对篇末揭示的主旨的分析,篇末应是对当今“模糊”英烈的理想的忧思。E项正确。F项错在“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父母的眼中,这些大树也是一种象征。,12第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 。(4分),【参考答案】表达对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现象的责问与担忧,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解析】这道题目触及到本文的主旨。虽然看起来是考查几个句子的作用,但是这几个句子位于句末,意义非常。作者表面在谈论“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实际的用途却是由情及理,将全文的思考引向深入:将烈士为理想而牺牲这一事件放到57年后现实背景下思考,反思当下,并表明自己的态度。现实是“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这让烈士“诘问”,实际上是自己对这种“模糊”(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责问与担忧。作者这种深刻的反思,又体现出对理想、信仰的坚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