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986425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2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雨霖铃 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 “母本”意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点明地点、节序、事件,“凄切”奠定词作的基调,通过景物描写,氛围渲染,融情入景,暗寓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之意。“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景物描写开篇,看似无形之笔,却是有心之柳,基本都是用来渲染一种特定的情味,为全诗定下感情的基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7四川)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

2、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拟小标题要先了解画面的主体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此诗首联写了时间秋天(秋床)夜里(缺月、漏未央),地点驿站客馆,景物一灯照秋床,写主人公彻夜难眠。由此可得出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

3、人说?,雨霖铃,柳永,作者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镜头既是细节描写,也是白描直述,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暗示。中国文学一般不直接写人物心理,尤其是古诗词,这种以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来写人物在诗词中曾屡屡出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08山东)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捻(nin):持取,捻弄“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

4、节描写(或动作描写)。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心理)变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此句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衬托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属于王夫之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念”字后“去去”属叠字,越去越远

5、的意思,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暮霭”曰“沉沉”,也属叠字,声调和谐,景色如绘,着色一层浓似一层。这种景情相融、以景传情的艺术手法古诗词中比比皆是。,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07江苏)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写“极目远望,水天相接,树木迢迢,一片带雨的乌云飘来,遮住了大半个山”之景,其特征辽阔、低沉,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路途艰

6、险、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之情。同时以“雨云埋山”显示了前途迷茫的郁闷。 此题的答案为: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此句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

7、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画面之凄清,荡人心魂。景语似工笔小帧,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这种画面感体现出的景情关系与虚实相映更能生发无限意味,也是古今诗人追逐的境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06福建)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

8、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三四句也如清丽小帧,因此也可从虚实关系角度入手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纵有”“更”这些词语强化了语意的表达,写出了作者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

9、关切的心情。而用反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和直接,属于直抒胸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7全国)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

10、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理清词中“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就不会先入为主,以为写东坡的旷达、豪放,而是选择情调低沉的表达情感类的词语,如:无奈、苦涩、惆怅、低落等,并在此种低沉的基调中思家念亲。,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诗歌形象:抒情主人公,送行者;刻画的人物形象,友人;意象,寒蝉、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诗歌语言:炼字艺术,形容词“残”等;副词、连词“便纵有”“更与”等;叠词“去去”“沉沉”等。词眼,“伤离别”。 语言风格:婉约凄凉、平易自然。 诗歌内容:表达爱情(或亲情、友情)。,诗歌技巧:正面描写,“执手相看泪眼”等;侧面描写,“寒蝉凄切”等;细节描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虚实结合,“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景语情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白描,“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直抒胸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卒章显志,“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点染(渲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其他,想象(或联想)、铺陈(或铺叙)、烘托(或衬托)、曲直(曲笔与直笔)、意境(境界)、移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