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备考研讨《高考的难题与破题》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6982421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222 大小:9.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历史备考研讨《高考的难题与破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22页
2018高考历史备考研讨《高考的难题与破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22页
2018高考历史备考研讨《高考的难题与破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22页
2018高考历史备考研讨《高考的难题与破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22页
2018高考历史备考研讨《高考的难题与破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考历史备考研讨《高考的难题与破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历史备考研讨《高考的难题与破题》(2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的难题 与破题,20132017年陕西省文综成绩统计,高考的极限在哪里?,2015年陕西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作答统计 (考生人数:129593人),40题分值分布,41题分值分布,选做题,现象1:教师的尴尬和无奈6月8日,我守在高考考点的校门外,期待着走出考场的学生给我一个胜利的手势,或者给我一个灿烂的微笑但是,学生看到我却只是摇头。一个程度不错的学生告诉我:就是不复习,进考场也就那么回事了!当我最终看到试题,回想这一年与学生书山题海里的奋战,真有一种用大炮打蚊子的感觉,说不出来的沮丧与茫然。,题目中所选用的两幅地图,均出自高校历史专业中国历史地理沿革的教材。所涉及的行政区划变迁、历史地理沿革

2、内容,在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均未涉及。看着这样的题目,作为中学一线教师,真的是愤恨不已,悲愤交加!不由得怒问:中学课堂教学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做反思的实践者,现象2:考生的困惑与茫然平时的复习一直讲求要立足于课本,老师也强调高考题一定不会离开课本的,但试题中出现的几道课本外知识题实在让人汗颜,平时的教学总是以高考为指向标,这无疑为下一届老师学生的复习备考工作带来困难,复习的方向在哪里?大量的课外知识只能让复习的内容变得漫无边界而又毫无重点。,历史试题一直存在其隐形的“束缚”,这是作为一个学生亲身体验的,从命题者和老师角度所很难体会到的“束缚”。在老师们的眼中,很多题的特点是较活,但在我们学生

3、的角度,无非是它的思维和我们不太一样,要求我们的思维靠近命题者的思维。高三时做了大量的试题后我常常觉得,所谓的做题训练的能力是什么,就是改变你以往的思维惯性,然后让你的思维与命题者的思维相一致。,开始训练时,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没错,按照老师讲的是挺对,但是我的思路想下去也对啊。文综试题不同于理科题正解只有一个,不同的人对于文综题可能有着多种多样的思路,然而残酷的是,标准答案却只有一个。,本来个人的理解是应该各抒己见的,却无奈要服从这种思维上的“八股”,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模式化,从长远来看,它抹杀了思维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不益于个人发展。当然,这也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无奈,我们需要一干统一的标尺去

4、衡量,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提出这些,只是希望通过高考制度的改革,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够剔除这一弊端,想出更科学的方法去考量人才,使学弟学妹们受益。,2012年高考结束后,自己在所带的一个班级QQ群上留言:“各位同学大家好!文综试卷总体感觉怎样?如果方便,麻烦大家把自己历史单选的错误题目和选作的哪道题目告诉老师。谢谢!”刚刚还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群顿时陷入沉寂。良久,一位学生写道:“老师. 你好像被闪亮了.”,2012级学生留言:“姒老师,我是XXX,文综给我的整体感觉是选择题难,大题简单,地理和政治还行,但是历史从模考开始没有哪次像这次错这么多选择。真的有点多。感觉选择题很多都是模棱两可,但是

5、没有时间细细琢磨。好像出题人每挖一个坑,我都跳进去了,25题、28题、29题、31题、32题、33题都错了。”,“现在的考试办法是用对付敌人的办法,实行突然袭击。题目出得很古怪,使学生难以捉摸,还是八股文章的办法,这种做法是摧残人才,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要完全改变” 毛泽东(1964),学校质疑:历史教师水平有限 同行无语:历史试题没有边际 学生伤心:历史成绩无颜以对 自己无奈:历史教学渐无底气,聆听命题人的声音 探索高考题的规律 寻找教与学的差距 拓展教与学的视野,一、聆听命题人的声音,1、李宏图:六大原则 通过高考引导中学历史教学 高考不需要死记硬背 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能力 使命题更加符

6、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命题应反映学术前沿 命题应隐含基本价值观,2、刘芃:四项考查 加大学习和研究方法考查 加大对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能力的考查 重视对基本历史理论理解和运用的考查 重视对学生“史识”的考查,3、吴伟:让我们成为历史的朋友 相 识: 相 知: 相 依:,二、探究高考题的规律 1、高考命题的五大趋势 (1)从知识中心到问题中心,主题一: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和世界,(2013课标40题)西方冲击下海洋观的变化 (2013浙江38题)西方冲击对江南经济的影响 (2013北京37题)西方时间观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 (2013广东38题)16世纪以来世界经济贸易格局的变化 (2013浙江39题)近代

7、以来中西差距拉大的原因,(2014北京37题) 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2014全国卷41题)中国在世界近代的位置 (2014全国卷47题)中国远征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做的贡献 (2014浙江38题)明朝后期中外关系及中国对策 (2014浙江39题)中法关系与世界格局 (2013天津14题)绥靖政策的历史教训,主题二:文明的融合和发展,(2014课标40题)明清之际科技与西方比较 (2014安徽36题)影响人类文明交往的因素及规律的认识 (2014福建38题)科举制度与东西发展 (2014天津13题)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输入与中国社会风尚的变化 (2014四川39题)西方文明与中

8、国近现代社会变迁 (2014四川39题)瓷器文明,主题三: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伟大的历史变革之中,变革的主题就是如何从传统的农业文明过渡到现代工业文明。试题用了7道选择题和两道主观题,66分的分值,考查了文明转型中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即先导型国家和传导型国家的经验教训。,“就欧美而言,通过客观题第20、21、22和主观题第39(1)(2)问,比较完整的考查了学生对欧美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基本认识。三是对先导国家来说,转型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是革命,试题涉及到三大革命,即通过16、17世纪的商业革命完成区域贸易向全球贸易的转变;18世纪的政治革命完成专制政体向民主政体的转变;19世

9、纪的工业革命完成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的转变。,“就中国而言,通过客观题第17、18、19和主观题第37题第(2)(3)问,考查了中国人近代以来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心路历程。一是作为农业文明时代的先进国和工业文明时代的后进国家,中国人在社会转型中不仅遇到了来自内外两方面更大的阻力和困难,而且形成了难以消除的巨大心理落差,如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民族文化心理习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专制意识形态,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闭的经济体系,外来的民族侵略等,都严重地阻碍和束缚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二是中国转型的关键在于冲破种种束缚,完成 中国社会和人的解放,即 观念的解放(17题)从传统的华夷观中解放出来; 思想

10、的解放(18题)从儒家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经济的解放(37题)把农民从经济重压中解放出来; 民族的解放(19题)把中华民族从外来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三是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必须解决两个认识,即 如何认识世界,如何认识中华民族自己。,“就世界而言, 一是揭示了两类国家之间复杂多样的关系 二是通过第23题,得出了20世纪的全球化代表了人类发展方向的结论。联系起来,试题以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由分散到整体为开端,以20世纪全球化加速,人类日益成为利益和命运悠关的共同体来呼应,让人拍案叫绝。”,(2013广东39题)洋务运动(对早期现代化道路的认识) (2013天津14题)英国圈地运动(对世界早期

11、现代化道路的理解) (2013山东29题)美国杜邦公司的历史(工业化进程与现代工业集团发展战略) (2013安徽37题)妇女解放(社会转型与妇女解放),(2013江苏23题)罗斯福新政(改革与社会发展) (2013福建38题)苏联与中国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探索) (2013山东28题)上世纪之交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变化(教育变革与现代化关系) (2013四川14题)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2014北京40题)抗战时期中国工业布局与迁移 (2014北京41题)英国福利国家制度建设的启示 (2014广东39题)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转型 (2014重庆14题)中国教育转型,主题四:政治文明的历

12、程,(2013安徽卷36)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013四川卷13)权力监督与制约 (2013江苏卷22题)国共两党关系,以上几个主题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中国社会发展中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无论它们本身的差异有多大,其本质都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即中国的现代化,其主线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说明高考命题有很强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从现实问题出发的特点。,凸显现代意识 和平意识、发展意识 科技意识(科技创新) 国际意识(对外开放) 民族意识、民主意识(制度创新) 民生意识、文化意识,历史知识 基础,学科能力 依托,历史素养 目标,知识,素养,能力,(2)从能力立意到素养中心,(3)从

13、教材中心到课程中心 “遵循教材” “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脱教材”,试题取材逐渐脱离了教材的限制,从更加广阔的领域,选取密切联系我国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的素材,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高考历史测量理论与实践,从历史教材走向历史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随着新课程在全国的全面铺开,该理念有助于历史科高考命题者摆脱教材束缚,到更广阔的课程资源中去寻找命题的素材,彻底摆脱死抠教材知识点的命题困境。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已经朝这个方向发展。,愤愤难平之后静下心来,回想近年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正是越行越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却日益密切。除去这道试题本身的超纲、难度系数和区

14、分度的专业考量外,课堂教学的边界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教科书上的内容是学生理解的世界的“根据地”,如果这个“根据地”是于世隔绝的,它就将是一潭死水;教科书上的内容是学生精神世界生长的种子,如果教科书上的内容是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脱离的,那么,精神的种子就没有发芽的土壤,更不用说生根、开花、结果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视野的宽度在哪里,课堂教学的边界就在哪里;日常生活的边界在哪里,课堂教学的边界就在哪里。,(4)从单一史观到多元史观视野变化:从中国眼光到世界视野认识变化:从一元到多元,从中国价值到普世价值选材范围:从重视政治经济文化变迁到关注社会生活变迁学术能力:从“台后”到前沿,2、操

15、作中的问题 (1)在与教科书的结合度上有些摇摆不定 (2)对于考生实际水平的评估上模糊不清 (3)知识点选取的比例过于侧重布局不当,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打捞,在五彩斑斓的人物中单挑,在五花八门的制度中躲猫,在博大精深的文化中煎熬,中学历史教学的边界在那里?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在适应新课程高考时,不断地给学生拓宽讲授内容,不断拓展课标范围,不断延伸教材内容,唯恐讲得不够全面。其结果必然是肩负“减负”使命的新课程、新课改却因指挥棒的问题,而大大増加了学生负担,人文素养的养成教育因繁重的课业负担及应试教育给束之高阁了,成为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摆设罢了。,三、寻找教与学的差距 高考题到底“难”在哪里? 熟背教材

16、为何不能得高分? 平时的“好学生”为何高考时“失利”? “工到”为何不能“自然成”?,从学生看: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 1、基础知识掌握薄弱 2、不会利用试题给定的条件和要求审题 3、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 4、不会用历史语言表述问题,重结论轻过程机械性理解、记忆教材知识,没有超越和深挖教材的叙说方式和内容,没有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没有理解历史结论的来源和过程。 重全面轻核心 一遍遍地背诵教材内容,“炒冷饭”,面面俱到,抓不住主旨与核心,不能有效构建知识结构,无法灵活、有效地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白白浪费时间与精力,散、乱、孤、死,从教师看: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学内容缺乏必要的深度 能力训练缺乏应有的效度 学科视野缺乏自然的广度 复习备考缺乏学生的参与度,四、拓展教与学的视野 发挥教师在复习备考中的引领作用,1、从以本为本到纲本结合,2013,关注点一: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 具备通史、常识等基本前提 关注点二:不拘泥于教科书 教材不是标准,教材知识不是全部 关注点三: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 为大学选拔可持续发展型人才 关注点四: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 不是传统政治观,更非斯大林阶级史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