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第三篇)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6980142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3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理学(第三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法理学(第三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法理学(第三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法理学(第三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法理学(第三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理学(第三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理学(第三篇)(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法理学,主 编 朱景文 副主编 张志铭 朱力宇 范 愉撰稿人 (以撰写章节先后为序)朱景文 杨晓青 张志铭 朱力宇张曙光 冯玉军 叶传星 范 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篇 法与社会,第九章 法与经济 关键术语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生产关系 市场经济 知识经济 法治文明 法经济学 法律成本效益 法律供求 法律均衡 法律分析方法,第一节 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一、人类的经济活动是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现象和决定性力量 人类的经济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决定了法的产生,而且是法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二、法与生产关系第一,法根源于一定的经济基础、第二,一定的法必须

2、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第三,法的变更与发展取决于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变更与发展,第二节 法与市场经济,一、市场经济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 所谓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为主要方式的经济形式和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具有以下一般规定性:其一,资源配置方式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其二,经济主体平等独立、交换自由,法律权利关系清晰其三,政府对市场运行实行具有一定价值和目标导向的宏观经济调控和行为监管,二、市场经济是法治的经济起点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经济运行必然法制化第二,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经济运行规则必然法制化 三、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制度保障(一)建立市场经济秩序需要法治(二)市场主体的行为需要

3、法律调整(三)市场主体的多样化权益需要法律保障,(四)法律是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五)法律有助于抑制市场经济对基本社会价值和利益的侵害(六)法律能够促进渐进式改革方式的完善,减少改革的风险和代价,第三节 法与知识经济,一、知识经济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第一,知识经济社会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作为第一要素,并致力于通过智力资源开发新的自然资源来创造新财富,逐步代替工业经济所依赖的作为命脉的、已经短缺的自然资源第二,知识产权制度在当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推动作用第三,产品制造模式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第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取

4、得知识与运用知识成为社会的主题,二、法治文明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法治文明是知识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中介其次,法治文明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最后,法治文明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保障 三、知识经济对法治文明的作用第一,知识经济推动法律内容的扩大与更新第二,知识经济促进法治过程的优化和完善第三,知识经济促使由法律所确认的民主政治形式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重大变化,引发国家主权和国际法实际内涵的变动第四,知识经济导致人们观念的变化和更新第五,知识经济引起法学方法论的更新,第四节 法经济学,一、法经济学的概念和分析框架 法经济学(Law and Economics或Legal Economics)又称经济分

5、析法学(Jurisprudence of Economic Analysis),它是运用现代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法律制度的形成、变迁、运作效果及其创新发展的学科。 二、法律公共品和法律市场理论 三、法律供求理论 法律供给(supply of law),就是指国家机关强制或意愿进行的立法、司法、执法等活动的总称。法律需求(demand of law)则是指人们购买法律的主观愿望和客观能力。,四、法律均衡理论 在法律均衡状态下,法律诸价值都能够通过立法和实施过程顺利地实现,法律需求都能得以满足,法律供给适应法律需求,既不存在法律过剩,也

6、不存在法律短缺。 五、法律成本效益理论 法律成本是指法律系统运作的全部费用支出 所谓效益法律观,是指通过法律对权利、义务、责任的确认、分配、救济,促进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满足法律主体的最大需要和利益,并促使社会公共生活更富效率的一系列法律观念和法律原则的总和。,材料分析题,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在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它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区别包括:第一,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生产“自然前提”的生产资料、土地、生产工具等等变成了可以自由买卖的财产;第二,劳动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不再对生产资料所有者具有人身依附关系,不再是奴隶主和农奴主生产资料的附属物,而

7、具有独立人格,能够自由地出卖自己地劳动。这些特点,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发展得最为充分。亚当斯密把自由的市场竞争机制描绘成“看不见的手”,把追逐私人利益的主体描绘成“理性人”。这一时期很多学者强调国家对自由市场的最低干预,要求政府充当“最小政府”和“守夜人”的角色。,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活逐渐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人们逐渐认识到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并开始强调国家的重要性。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政策逐渐被各资本主义国家接受,国家干预成了这一时期经济生活的重要特点。现代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逐渐加强,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点是经济的深入一体化和经济的非国家

8、化。经济的深入一体化以跨国公司的发展为主导力量,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可以实现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同时,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样在世界范围内就逐步形成了生产过程、商品销售、服务、资本流动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依赖。经济的一体化推动了经济的非国家化。, 所谓“非国家化”主要指减少国家在国际资本、金融、商品、技术、产业流动中的干预,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废除对外国资本的歧视措施,降低以至取消关税,从而实现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建立全球一体化的自由市场经济。 在初期,法律制度是以个人

9、为本位的,对个人利益的保护是绝对的、至上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重要的法律原则:第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人们对自己财产具有占有、使用、处分的绝对权利,任何人非经所有权人许可不得干涉其行使财产权,侵犯其利益。国家作为私有财产的守护神,对私人权利的行使实行“不干预主义”。第二,契约自由的原则。任何人都有缔结或不缔结契约的自由,有选择缔约对象的自由,有缔结任何一种契约的自由,而且它们完全建立在缔约各方意思表示一致的基础上,政府对此不加干预。第三,法治原则。它主张国家权力的行使必须有法律依据,不得侵犯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及其运行原则发生了很大变化,出

10、现了社会本位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加强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国家不再只是充当“私有财产的守护神”这一被动的角色,而是积极参加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第二,福利国家的政策。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国家在住房、医疗卫生、最低工资标准、失业救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福利措施,出现了社会立法的新领域。第三,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出现了危机。一方面私法公法化,民商法已不再居于整个法律体系的中心,大量的民事、经济行为,如果没有国家干预,没有许可证制度,是不可能适当完成的;另一方面公法也私法化,国家垄断的出现,国营企业的建立,使国家成为私法活动的主体。现代以来,有学者认为,法律制度出现了以生态利益为本位的新趋势,人们越来越

11、关注环境的跨国保护,人们越来越考虑到自然资源的代际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法律的重要价值。 试利用法与经济关系的一般原理来分析上述材料。,参考答案,法作为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形式,决定于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在法所联系的社会生活诸现象中,法与经济的联系最为密切和深厚。经济是决定法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最根本的因素。法的产生、发展、变化的情况往往可以从经济关系的变动中找到根源。 契约自由、所有权绝对、主体平等个人本位的法律原则是与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相适应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核心构成要素是自由的市场机制。主体的平等交换、商品的自由流通、交换主体对商品拥有绝对的权利等原则是自由的、统一的

12、、不受国家干预的市场得以形成的关键要素。自由的市场经济关系会孕育出自由、平等的法律元素。以保护个人利益为主的、强调规则至上的、强调形式正义的法律制度是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具有社会本位倾向的法律制度是与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条件相适应的。为了弥补完全的市场自由所带来的种种缺陷,各国纷纷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国家干预,国家干预经济成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生活的重要特征。这就必然会出现为了社会利益而限制个人利益的趋势。契约自由不得违反公序良俗、所有权人行使权利时不得妨碍社会公共利益、应注意保护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利益等现象都是这种趋势的反映。由此可见,以保护社会利益为主的、以目的政策为中心的、注意结

13、果公正的法律制度是由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对生态利益保护的法律倾向是与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条件相适应的。随着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趋势的加强、世界统一市场的普遍性的加强,出现了许多影响到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的、普遍的利益因素。生态环境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条件,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生态环境,生态利益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从一定意义上讲,强调生态利益保护的法律制度是由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条件所决定的。,第十章 法与政治,关键术语法 国家 民主 执政党 政策 社会自治,第一节 法与国家,一、 国家权力的概念 1.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强制性和合法性2.国家权力具有社会公共性

14、和阶级性3.国家权力具有主权性和受制约性 二、 法与国家权力的关系1.法与国家权力具有相辅相成的共生性2.国家权力对于法的支持和保障3.法对于国家权力的支持和制约,第二节 法与民主,一、现代民主的内涵1.国家的一切政治权力归属于人民2.政府权力的有限性3.“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和保护少数”的民主决策机制4.保障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权利和自由5.贯彻法治和宪政原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到我国的宪法序言中。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我国宪法所确认的基本政治制度 这三项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特

15、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制度框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以人民当家做主为出发点和归宿,遵循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规定党和国家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原则。,三、民主对法治的促进作用1.从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来看,民主是法治的政治前提和基础2.从民主作为一种公共决策方法和机制来看,民主决定法的创制的质量3.民主促进民众权利和自由意识及能力的提高,培育其守法精神4.发扬民主有助于有效监督和约束国家权力并敦促其严格依法办事,四、 法治对民主的促进作用1.法确认人民主权原则,确认民主的国家体制及其活动原则2.法确认和保障公民的广泛民主权利和自由,促进政治参与3.法治有助于规范和约束国家权力,保障国家权力正确行使4.

16、法治有助于协调政治稳定和民主化改革的关系5.社会主义法治能够有助于弥补民主的内在缺陷,第三节 法与政党,一、 政党政治是现代民主的制度形式 政党是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为了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治权力而基于共同意愿所组成的政治组织。 二、执政党政策与社会主义法的关系1.社会主义法与执政党政策的一致性和区别2.社会主义法与执政党政策的关系 三、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1.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2.执政党必须依法执政,第四节 法与社会自治,一、 社会自治的内涵 社会自治大致包含以下几种形式:其一是职业团体自治。其二是社会团体自治。其三是地域团体的自治。其四是政治团体自治 社会自治是公民(市民)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自治组织是公民社会的结构性元素 二、法与社会自治组织规范 区别主要在于:二者的创制机构和所体现的意志不同;二者的效力范围和功能不同;二者所依赖的保障实施的制裁手段不同;二者的复杂程度、体系化程度一般也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