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教育是什么?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6970187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教育是什么?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专题一:教育是什么?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专题一:教育是什么?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专题一:教育是什么?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专题一:教育是什么?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教育是什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教育是什么?(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教育是什么?,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附:名著导读,一、教育的概念,1、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概念 “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制度的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你是如何教育好孩子的”。 作为一种过程或结果的教育:“看完电影,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教育”日常用法的内涵“教育”意味着向善的方向发展“教育”意味着深刻的精神转变过程“教育”意味着对象的主观接纳和认同,从“教育”的日常用法看“教育”的三种定义 三种“教育”定义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

2、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道德教育。 三种“教育”定义的共同基础:把“教育”看成是在外在的影响下,促使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发生深刻的和自觉的转变过程,这种过程追求的是一种符合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善的价值方向。,2、“教育”概念的词源 中文“教育”的词源 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20世纪之前,中国思想家在论述教育问题时,大都使用的

3、是“教”与“学”这两个词。19世纪未20世纪初,“教育”一词由日本翻译过来,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 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可以看作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语言学标志。 甲骨文中的“教”与“学” 从甲骨文以及古代思想家们的论述来看,我国古代“教”与“学”的基本含义是“学做人”,通过文化典籍的学习,辅以躬行践履和反身自省,不断地体认和追求人生的意义和境界,其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西文“教育”的词源 在西方,无论是英文、法文还是德文,“教育”这个词都来自拉丁文“Educare”。其中前缀 “E”有“出”的意思,词根 “du

4、care”则为“引导”,二者结合就是“引出”,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使其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应用著名的“洞穴”隐喻将“教育”阐释为“促使心灵的转向”,是一种在人的精神领域发生的巨大变革。 “教育”概念的原典精神 所谓教育的原典精神是指“教育”概念创制时人们所赋予它的意义。 从中西文“教育”概念的词源分析来看,教育的原典精神是“以人为本”而非“以才为本”,关注人作为人的生存及其意义,努力从内在方面“唤醒”人、“生成”人和“提升”人,而不是从外在方面“训练”人、“塑造”人和“培养”人。,3、有关“教育”的若干命题 国外有关“

5、教育”的重要命题 柏拉图:“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的行动”,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 夸美纽斯:“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就是激发和教导作为一种自我觉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的人有意识地和自觉地、完美无缺地表现内在的法则,即上帝精 神,并指明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 卢梭:“从我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于他的地位上。”,裴斯特洛齐:“人的全

6、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斯宾塞:“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教育看作一个使有机体的结构臻于完善并使它适合生活事物的过程。” “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 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中国有关“教育”的重要命题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梁启超:“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身体坏了,人便活不成或活得无趣,所以要给他种种体育。没有几样看家本事,就不能养活自己,所以要给他种种智育。其他一切教育事项虽然很复杂,目的总是归到学做人这一点。”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7、 孙喜亭:“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限定。”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 有关“教育本质”的论争:我国教育学界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从70年代末开始一直持续到90年代。这是我国教育学史上的一次重要理论论争,对于我国20世纪最后20年的教育思想解放、教育理论发展和教育改革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讨论过程中由于各自的视野不同、立场不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就其大者而言,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质说”、“本质规定说”等。,“教育”命题所涉及到的关键要素 教育的“目的”:职业目标与人文目标的矛盾。 教育的“过程”:外在过程与内在

8、过程的矛盾。 教育的“关系”:工具关系与本体关系的矛盾。 小结 在教育学界,“教育”的定义与定义的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原因不仅有个人观点的差别,还有文化背景、哲学基础、人性基础、阶级立场等等的差别。因此,想求得一个普遍赞同的“教育”定义是很困难的。 人们通常从社会和个体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给“教育”下定义。前者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后者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需要的满足和心理品质的发展。这两种定义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活动的某些本质属性,对于理解教育活动都是有价值的。,4、“教育”内涵的现代阐述 “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

9、进行的精神交流和对话。 “教育”是“通过知识而使人获得自由”。 “教育”是人格的陶冶和人性境界的提升。 “教育”而不是教学是学校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 “教育”通过关注“人的内在生命”而为“人的自我实现”及社会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和平事业提供基础。 素质教育要义就是回归到“教育”的原典精神。,思考,独立的学习活动是教育吗? 母亲给孩子喂乳是教育吗? 教人偷窃是教育吗? “教育”这个词为什么可以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词来使用?,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

10、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非科学的,从而不能正确提出和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起源说 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1831-1902)与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1870-1944)。利托尔诺在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1900)一书中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不仅脊椎动物中存在教育,甚至非脊椎动物中也存在教育。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沛西能在1923年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以人民的教育为题说:“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

11、育的主要动力。”这就是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心理起源说 该学说是对生物起源说的批判,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1869-1947)。 他认为,利托尔诺没有揭示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他根据原始社会尚无传授各项知识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方法,断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在他所著的教育史一书中(1925)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 “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它是对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著名论断的直接运用

12、。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国家。 该学说主张,教育起源于劳动和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其职能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而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形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改变了,教育形态也必然会发生改变。,2、教育的发展阶段 关于“教育发展阶段”的不同观点 冯增俊教授的分期划分的标准:人类文化的进化 元教育时代:“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教育的进行和生产的过程性密切结合。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平行发展,无法分离”。 异化教育时代:第一、学校的产生;第二、学校成为特权的工具;第三、教育不再是解放人的手段,而成为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工

13、具。 复归教育时代:教育本性的复归,从阶级剥削的工具转变为人类发展的工具。 自由教育时代:“教育的本性得到最理想的体现,人在教育中将得到解放,一种最完美的自我实现。”,桑新民教授的分期 标准:教育实施的自觉程度 原始状态的教育阶段 学校的诞生和发展阶段:第一,传统人文学科教育时期;第二,自然科学教育时期;第三,职业技术教育时期 学习化社会阶段,前教育(原始教育) 原始社会是人类的蒙昧期,其基本特征有: 生产工具是旧石器与新石器,生产力水平低下; 知识基础是泛灵论和仪式性知识; 人们主要以狩猎和捕鱼为生; 社会制度是氏族和部落制度。 与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原始教育有以下一些特征: 教育形式

14、的非独立性教育与其它社会活动尚未分化。 教育的原始性教育水平低下,在内容和手段上都极其简单而粗糙。 教育的同一性无差别的教育形式。 教育与原始宗教或成人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人仪式具有较多较丰富的制度化因素,是后来制度化教育的起源之一。,古代教育(农业社会的教育) 农业社会是人类进入的第一个文明社会,是指通过原始社会未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原始的渔猎采集方式中分化出来的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形态。其基本特征有: 生产工具已经从新旧石器转变为手工的金属工具; 第一产业农业已经形成,并成为主导性或支柱性产业; 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除了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之外,还有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出现了私有制; 社会分化

15、为“劳心者”和“劳力者”两个对立的阶层; 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孕育产生了古代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道德、伦理以及古代宗教等; 出现了一些古代国家,如埃及、巴比伦、印度以及中国等。,与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古代教育有以下一些特征: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教育的等级性和保守性。 唐代的“六学二馆” 崇文馆、宏文馆:贵族学校,收皇亲国戚。 国子学、太学:收八品以上官员子弟就读; 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收八品以下官员及民间俊逸之才。,现代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 工业社会的标志是机器大工业成为社会主要的生产方式。其基本特征有: 第二产业采掘

16、、制造、加工等开始形成,并构成了主导性或支柱性产业; 科学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力量; 经济上走向市场化; 政治上走向民主化,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有了法律上的保障; 日益健全的法律与道德、宗教一起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与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相适应,现代教育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后现代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 信息社会又称为“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是一种正在形成中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已经定型的社会。但是,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发

17、展已经使得信息社会的轮廓初见端倪。其基本特征有: 生产工具从大机器时代进入到智能时代,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导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大多数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传统意义上的蓝领阶层正在消失。 高度智能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支柱性产业,传统的第一和第二产业也面临着紧迫的技术改造和知识更新问题。新知识、新技术和丰富优质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制约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 民主开始从政治生活层面向各种社会机构包括家庭层面扩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建立在丰富个性基础上的民主和平等关系。 由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世界一体化速度开始加快,高度依赖和频繁冲突将会成为困扰21世纪人类的主要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