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戏曲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6967868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戏曲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戏曲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戏曲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戏曲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戏曲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戏曲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戏曲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戏曲篇戏曲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教科书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第一节多彩的华夏 之音之戏曲篇第一课时。我国的戏曲博大精深、种类繁多,本课将以南音作为主要 学习的内容,通过南音欣赏、老师传唱学唱、并用亲身体验的方式尝试南音小乐器演奏, 让学生开心的了解身边的戏曲,进而了解我国更多的戏曲文化,弘扬民族音乐、乡土文化, 传承戏曲、曲艺文化。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现在的高中生,由于受流行歌曲的影响较深,对教材上的歌曲不是很感兴趣,特别是 戏曲部分更难接受。大部分学生对

2、戏曲了解很少,有的甚至很难接受,所以学习难度很大。 希望通过身边熟悉的戏曲引导学生喜爱戏曲音乐,把南音引进课堂降低学习欣赏戏曲音乐 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设计思想:三、设计思想: 我对南音了解较多,擅长南音演唱、演奏,多次获得南音比赛金奖,而且我校以南音 为办学特色,大家对南音也相对比较不会陌生,所以对本课我将以南音为主,通过学校南 音教学成果展示,老师参加演出、比赛视频,亲身体验有趣的南音演唱、小乐器演奏等,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戏曲文化,让学生充分感受戏曲、 曲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更加热爱民族音乐、热爱戏曲,弘扬乡土文化。 四、教学目标:四、教学目

3、标: 1 知识与技能:能初步了解南音基本知识:流传地、伴奏乐器、构成等。能够用方言 (闽南语)演唱简单的南曲直入花园片段,并能亲身体验用南音打击乐器进行伴奏, 加深对南音的了解并感受和体验。 2 过程与方法: A 通过欣赏学生南音获奖比赛照片,及电视台报道,配上音乐(南音三千两金) 及文字资料切入主题,吸引学生了解南音的意愿。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欲望。 B 初步认识南音的基础知识,并通过欣赏老师参加演出、比赛视频,让学生充分感受 南音的魅力。 C 通过南音演唱(片段)学习,用闽南语演唱,练习咬字、吐字有趣的学习,感受体 验南音唱腔艺术。理解方言在戏曲音乐中的独特表现力 D 通过南音小乐器亲身体验,

4、自主、合作表演,让学生喜欢上戏曲艺术。在快乐的学 习中期待下一节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方言演唱了解南音的咬字、吐字等发生方法的特别之处、演奏南音小乐器,让学 生在快乐的学习中热爱民族音乐、热爱戏曲文化。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喜爱戏曲 艺术,喜欢民族音乐,并愿意参与戏曲鉴赏中的评论与评价活动。能对不同地方特色的戏 曲做出评价,进一步继承弘扬、传承民族音乐。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愿意并喜欢聆听和观看、学习戏曲音乐,并参与创造性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能用闽南方言南音演唱、并能用南音小乐器演奏直入花园,师生互动, 让学生在快乐和谐的唱奏中感悟南音魅

5、力、戏曲艺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 六、教学过程设计: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及 时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4 分钟 欣赏学生南音获奖比赛照片,及电视台 报道,配上音乐(南音三千两金) 及文字资料展示学校南音教学成果。 2、导入本课的重点戏曲,提问大家认 识哪些戏曲剧种? 3、介绍当地戏曲剧种:歌仔戏、高甲 戏等,南音唱腔与高甲戏相近。 大家猜照片中的人是谁?有 没有自己熟悉的同学。 讨论 会场歌仔戏、高甲戏等的同 学上台亮相几句。 用熟悉的同学的演出照片及音乐 感受戏曲音乐氛围,激发学生的 学习戏曲的欲望。 了解身边的戏曲。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积极性。

6、深入 8 分钟 播放老师参加厦门市大型南音演出视频。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南音,引入南音的 介绍: 视频生动有趣介绍南音基本知识: 1 介绍了解戏曲艺术之南音,南音亦称 “南曲”、“南乐”、“弦管”、“南 管”,流行于闽、港、澳、台及东南亚 沿海地区的闽南语体系。 2 了解南音乐器分为“上四管”、“下 四管”。“上四管”:南琵琶(曲项琵 琶横抱)、二弦(与古代奚琴相似)、 洞箫(南尺八)、南三弦(源于古时的 弦鼗 to)。“下四管”:拍板、双铃、 四宝、响盏、小叫。它是以中原音乐文 化为主轴并与外来多种文化及古闽越文 化,当地民歌兼容并蓄、交融发展的产 物。故有人说它是“唐代宫廷音乐的缩 影”,

7、也有人称它为东方古典音乐的奇 珍、华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3 介绍南音的组成: 做适当笔记,老师当场出题 有奖考一考: 1、南音由几部分组成?“指” “谱”“曲”。 2、南音又称为什么?流行于 什么地方? 3、有人称南音为什么的“活 化石”? 华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4、南音的伴奏乐器“上四管” 是什么? 琵琶、二弦、洞箫、三弦。 5 南音的伴奏乐器“下四管” 是什么? 运用视听手段,拓展学生的认识 视野,老师的表演吸引学生、了 解南音 简单掌握南音基本知识,了解南 音,传承南音精神,有奖问答活 跃课堂气氛。(答对的得到一样 小乐器。提早体验) 让学生热爱、了解民族音乐、本 土音乐。

8、指:有一定的人物故事情节、有曲词、 有谱;一般用来南音开场“嗳仔指”合 奏的。 谱:描写景色、花鸟、动物;没曲词、 有谱;是纯器乐曲。 曲:约有千余首。大都表现男女间的 感情;流传广泛、以清唱为主。 亲身特别的 鉴赏学习体 验 30 分钟 1 欣赏南音直入花园(多媒体) 教学生用闽南语念歌词(一小段) 2 配合闽南方言的“声母、韵母、”及 南音独特的“咬字”拉腔“字头、字腹、 字尾”相结合;分析字的正确读音。 如:直入花园中的“花”h-u- e,字头 h、字腹 u、字尾 e。 3、熟读曲词后;跟老师学唱直入花 园第一段 4 句。 以琵琶为教具,示范演唱歌曲 内容。在示唱过程中,要求学 生打拍子

9、,眼观。 4、跟着老师的范唱学习演唱,适当强 调南音咬字、吐字,趣味学唱。 5、趁热打铁,加入简单的南音小乐器 (拍板、双铃、响盏、小叫)学习 6、师生合作表演共同感受戏曲南音的 魅力。 同学们根据老师所示范的正 确“咬字”用闽南语读歌词。 学生趣味学唱 简单的 2 拍子伴奏,分组练 习,有的演唱、有的演奏, 亲身感受、上台表演 快乐亲身体验学习文字读音:理 解方言在戏曲音乐中的独特表现 力 快乐亲身体验咬字的同时,老师 进行范唱教学;进入最佳的学习 状态。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对 戏曲音乐有粗略的了解。 通过简单的片段学习、表演,让 学生深入了解南音,让戏曲音乐 鉴赏不再枯燥无畏,反被动学习

10、为主动。突破难点,达到最佳学 习效果 让学生觉得戏曲演唱其实挺有意 思的,为下节课主题戏曲欣赏做 铺垫。 快乐合作表演让学生意犹未尽, 还想再“玩”,再了解学习更多。 归纳总结 3 分钟 1、回顾并总结全课: (在愉快的学习中归纳与小结)学习戏 回顾本课内容, 同学们自己谈学习南音心得 1、在回顾与总结中,进一步明确 本课学习目标特点,喜爱戏曲文 化艺术。并愿意参与戏曲鉴赏中 曲快乐吗?今天大家的表现很不错,看 来大家也喜欢上了南音学习,南音只是 一个很小型的戏曲剧种,下节课我们将 学习更多更有意思的戏曲。 2、布置作业:请同学课后预习,查找 戏曲的相关资料,并自选学唱某一戏曲 剧种的片段,下

11、节课分组展示。 体会。的评论与评价活动。能对不同地 方特色的戏曲做出评价。 2、课后作业是对本课学习内容的 巩固与延伸。能提高学生们的学 习兴趣。 七、教学小结与七、教学小结与反思反思: 南音是我比较擅长熟悉的戏曲剧种,我曾开过市级南音公开课,反思本课,我觉得本 课是较为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戏曲本来是比较难上的一个课题,我充分发挥自身特 点教唱南音,并通过快乐、趣味学唱南音反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的最后会让学生舍不 得离开教室,他们还会想要学习更多的演唱、演奏等,让学生不但喜欢音乐鉴赏课,还喜 欢戏曲艺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快乐自主的学习,热爱民族音 乐。 本课为高中

12、音乐鉴赏课,我突破常规教学,选用了教材之外的内容,把身边的音乐引 进课堂,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把鉴赏课与演唱演奏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戏曲艺术 的魅力,产生学习了解戏曲的欲望,改变了原本较为枯燥的单一鉴赏课。让学生有了继续 聆听和关注戏曲音乐的愿望。结合课外预习使本单元音乐与民族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回 归主题。 不足之处的设计主要是在时间控制上,南音演唱、演奏学习是难点,时间不好控制, 可多设计一课时,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南音。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喜爱戏曲艺术,喜欢民族音乐,下节课能愿意 参与戏曲鉴赏中的评论与评价活动。能对不同地方特色的戏曲做出评价,进一步继承弘扬、 传承民族音乐,那这节课就是成功的一堂好课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