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第4节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960701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第4节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第4节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第4节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第4节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第4节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第4节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第4节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节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 体验与探究 真题体验 1.(2009广东)自由与科学(原文见第3节 “真题体验”) 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 得到发展?,解析 解答本题要从全文内容着眼,特别是四、 五、六三段。第四段“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 有不受限制地交换”;第五段中“要使一切 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人不 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 没有精力”;第六段中说,“还需要另一种 自由”,“称为内心的自由”,“只有不断地、 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 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联系以上内容进行归纳 概括,即可找到答案。,答案 (1)具备

2、交换自由的社会条件。包括法律 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2)人在获得生 活必需品的前提下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个 人活动。(3)要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 内心的自由。,2.(2009江苏)说“异”(原文见第1节 “真题体验”) 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 为应该持什么态度?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 度的能力。从第一段“侧目异类,白眼异类” 以及第五段的“蜂拥而上的党同伐异和肆无忌 惮的语言暴力,正说明我们缺少起码的宽容心 态”的描述中,可以整合出人们对异类的态度。 第二、三、四段表明我们不应该小视异类,要 看到异类的积极作用,第五段表明我们要有宽 宏

3、大量的国民气度,容忍不害人、不犯法的异 类行为。,答案 (1)排斥、打压,缺少起码的宽容。 (2)肯定具有积极意义和带来创新结果的异类,容 忍无害的异类现象。,3.(2008江苏)纯朴的嗜血者(原文见第1 节“真题体验”) 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 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 用?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 析。从第二段中“没有悲悯色彩”“不屑一 顾”“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 戮”等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李逵是否定的。 而联系到文章第一段中“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 杂的感情”“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可以发现作者对李逵

4、的态度 是分理智和情感两方面的。而通过“水浒 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托出了一个 嗜血者形象”中的一个“却”字,就不难 判断,作者的观点与水浒作者的观点是相 反的。此外,这一“却”字又恰好接在鲁迅的 话后面,所以,鲁迅的观点与水浒作者的 观点也是相反的,作者引用鲁迅的话正是为自 己的观点作佐证。,答案 (1)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 持欣赏态度。 (2)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 定李逵。 (3)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是 本文作者观点的一个有力论据。,真题探究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 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 蓄。要求能够筛选和

5、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这一考点很重要。对于读者来说,首先要把 握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的思 想。在实际考查中,表现出以下特点: 常以简答题形式出现,考点密集。 考查重点,就范围讲,可以是作者在全文 或某一局部的观点态度,可以是他人的观点态 度,还可以是作者与他人的观点态度的比较。就 表现特点讲,重点考查分散的、含蓄的、间接的 观点态度。,整合与点拨 知识整合 1.考点的综合性:观点与态度联在一起,分 析与概括联在一起,分析概括又与筛选、辨析紧 密相联。 2.文章中观点态度的几种综合表现形式。,阅读点拨 一般来说,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显豁、明确 的,在整体阅读中可以通过审读标题、寻找

6、全文 的中心句(包括首括句和尾括句)、概括文中重 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 度。但有的文章,如杂文,其嬉笑怒骂,自成风 格,作者的观点态度相对复杂些。有的文章从总 体上看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但具体到对文 中某一部分内容的观点态度,如引用、转述别人 的观点时作者本人的意图就比较隐蔽。这些就须 要下一番分析概括的功夫。,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基本方法, 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方法大致相 同,但也有一些关键之处和不同之处需要特别注 意。 第一,阅读理解要着眼于全篇。 典型的阅读,不是片段式的,更不是消遣式 的,而是力求对文章作全面、深入、准确的理解。 全面准确理解

7、文章的内容是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 关键。但部分考生答题时往往急功近利,没有认 真阅读分析,没有把握住文章的中心,就急于答 题,这无疑是盲目的,其结果要么答非所问,要 么回答不全面,不准确。,第二,整合分散的信息,挖掘隐含的信息, 是把握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重点难点。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时非常明显,明显 的标志是有揭示文章主题或中心的主旨句,有表 达态度或情感的抒情性语句,有表明观点态度的 关键词,这类文章所设的考查观点态度的题目容 易回答。 但有些文章的主旨没有明显的语句或词来表 达,或者有相关的词或语句表达但不全面,这就 需要我们去挖掘隐含信息并整合。,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任何文章中,总有一

8、些 显示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段、句、词,阅读时只 要站在全篇的高度把它们找出来,恰当地糅合整 理,是有助于分析、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第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三 种主要途径。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 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有概 括性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 观点态度。,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 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材料还是文献 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因此,从分析 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 有时,作者把自己的观点隐含在具体的评述 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 入手,提取精要,作出概

9、括。,现场批阅 散论“悲愤出诗人”(原文见第3节“现场批 阅”) 请简要分析作者对“悲愤出诗人”所持的态度。 (6分) 【现场答案】 (1)肯定了“悲愤出诗人”的正确,但同时指 出它并非“绝对真理”。 (2)不能把个人的私愤当做创作的唯一动力。 有了为人民而产生的崇高的悲愤之情,才能出伟 大的诗人。,【评分分析】 该答案思路清晰,先概述,后分析,而且较 准确。但遗漏要点,且少了答题要点里的关键 词辩证(全面)。可得4分。 【正确答案】 作者认为要辩证地(全面地)看待“悲愤出 诗人”:一方面,个人的不幸遭遇往往成为许多 作家取得成就的有利条件,但不能把个人的私愤 当做创作的唯一动力(2分);另一

10、方面,没有悲 惨遭遇的作家也未必写不出伟大的作品来(2分); 此外,“以天下为己任”而产生的伟大的 “悲愤” 之情,更可以出伟大的诗人(2分)。,【增分提示】 “现场答案”看似遗漏了要点,其实是对作者 观点态度较集中的段落缺少准确而细致的分析。信 息主要集中在第七段。应抓住“不能也不 能同时因而”这个语言层次标志词分析出 两个层次来:一是有利条件,二是动力方面。然后 再提取出作者各自的态度。因此,要学会对态度较 为集中的句子进行准确、细致的综合分析。,训练与总结 考点针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核心提示:关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利与弊 叶 林 故宫、长城、兵马俑、京剧、古籍

11、和端午 节,这些看似没有太多关系的事物,有一点是相 同的,它们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 对亚洲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影响至深。作为这些优 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我们常常引以为荣。但在 如何保护文化遗产问题上,人们却始终未能达成 共识。,在传承文化遗产过程中,我们总能看到商业 化的身影。在现代商业社会,商品化其实就是传 统文化遗产的商业化衍生品。将文化遗产与现代 商品、服务相结合,很容易取得消费者的共鸣, 能够提升文化和商品的传播性,甚至会带来巨大 的商业利益。许多国产白酒的名称都取自于历史 典故或者遗迹,消费者在享受美酒之时,难免追 思历史。对于商人来说,这就足够了。因为商品 化不仅有助于拓展

12、文化遗产的内涵、增强文化遗 产的传播力,还同时开启了通往财富的大门。很 多时候,追求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商人不遗余力 开拓文化遗产市场的直接动力。,文化遗产是独占的,文化遗产的商品化必须 是有序的,文化遗产商品化并非必然破坏文化遗 产,它甚至有助于传播传统文化遗产。但在现实 社会中,破坏文化遗产的商品化举动又相当普遍 和严重。一方面,商品化有时会破坏文化遗产的 真实内涵。为了实现最大利益,商人可能会对文 化遗产断章取义或者任加演绎,让人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从而打破了传统文化遗产的完整内涵。 经过无度演绎,后人很难再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文 化遗产。从文化遗产本身来说,这种演绎是篡改 性的。另一方面,

13、商品化有时会损害文化遗产或 者自然遗产的真实面貌。,其实,文化遗产的商品化还会引发文化遗产 衍生品市场中新的利益安排。端午节更像是一种 文化,它衍生出很多特有的精神内涵,更成为国 人的心结。但当端午节与商业结合起来,就给原 本平静的文化生活带来新的问题。去年,韩国原 来要将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这着实让国 人着了很长时间的急。后来有消息说,韩国准备 和中国一起办理申报,申报名义也限定为“江陵 端午祭”,这又给国人带来某种安慰。文化遗产 不仅已转变成为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而且还给 商人带来了实际利益。在民间,韩国某公司申请 注册了“端午节.cn”的网名,今年端午节前,又,有消息说某国内企业花

14、钱从韩国公司手中买回了 这个网名。类似例子很多,连我们从小阅读的 “三国”“水浒”等古代名著的名字,也被日本 人抢注了商标或者网名。祖先留给我们太多的遗 产,也给我们留下很多担心。其实,即使韩国公 司注册了“端午节.cn”,这也构不成违法网站, 而且也未必有损于中国传统文化。但这种做法确 实让屈原的故乡人受到某种感情伤害,我们宁愿 花钱把这个网站名称买回来。从商业来看,我们 不得不佩服那个韩国公司的创办者,他注册“端 午节.cn”的中文网名,或许就是为了在注册后把 中文网名卖给中国人。,我们应该认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了,这 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纯粹的商业利益问题, 而是忠实传承、传播优秀民

15、族文化的历史使命使然。日本在100多年前就开始制定文化遗产保护 法,韩国也紧跟其后制定了类似法律。我国几 乎没有针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立法,甚至很少 将保护文化遗产当做战略问题加以对待,这种状 况难以与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相互匹配。我们祖先留下了太多的精神财富,历史也在不断 创造着新的文化,我们大可不必为文化遗产商品 化而过度担心。但是,作为文化遗产的继承者, 我们无权浪费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作为极 富智慧的中华民族,我们应当更善于制定和利用 法律规则。,1.下列各项表述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人们在如何保护文化遗 产的问题上一直有着不同的认识。 B.对于

16、商人来说,他们不遗余力地开拓文化遗 产市场的动力就是为了追求利益。 C.文化遗产商品化中,商人对文化遗产断章取 义或任加演绎就可实现最大利益。 D.我们虽受到伤害,但是佩服那个注册“端午 节.cn”网名的韩国公司的创办者。,解析 B项“动力就是为了追求利益”不对,原文有“很多时候”“经济(利益)”“直接(动力)”等限制条件。C项“就可”绝对化,原文为“为了实现最大利益,商人可能会对文化遗产断章取义或者任加演绎”。D项“佩服”不对,原文 有“从商业来看”等条件限制。 答案 A,2.从文本最后一段看,今天我们关注文化遗产的 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 解析 信息全部集中在最后一段。应在理清层 次的基础上全面提取。 答案 文化遗产保护不应从狭隘的民族主义 或者纯粹的商业利益角度出发,而应当担负忠 实传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针 对文化遗产专门立法(制定和利用法律规 则),将保护文化遗产当做战略问题加以对 待;不必为文化遗产商品化而过度担心,也 不要浪费优秀的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