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3年高一语文辛弃疾词两首全效提能同步复习课件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56954679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13年高一语文辛弃疾词两首全效提能同步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人教版2013年高一语文辛弃疾词两首全效提能同步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人教版2013年高一语文辛弃疾词两首全效提能同步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人教版2013年高一语文辛弃疾词两首全效提能同步复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人教版2013年高一语文辛弃疾词两首全效提能同步复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13年高一语文辛弃疾词两首全效提能同步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2013年高一语文辛弃疾词两首全效提能同步复习课件(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3课 辛弃疾词三首,鉴赏宝典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他事物,常含有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和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

2、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杜诗属借景抒情,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而郑诗是托物言志,托菊花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坚守民族大义的高尚气节。,同时,托物言志与比喻修辞有些联系,与咏物抒怀也有些联系,其实,它还与象征、比兴有联系。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比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

3、焦爱情悲剧的象征。,又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野渡无人、雨急舟横的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课堂互动探究,艺术特色鉴赏,写作素材积累,第十三课,基础自主学案,知能优化演练,美文佳作欣赏,基础自主学案,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际,边际。,岑,小而高的山;远,眺望。,会,领会、理解;意,心意,心情。,不要说。,倩,请;揾,擦拭。,零落稀少。,意,揣想;援,引用。,三、名句默写 _,水随天

4、去秋无际。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_!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_,_。 蛾儿雪柳黄金缕,_。 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_,一笑人间万事。,揾英雄泪,无人会,登临意,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楚天千里清秋,白发空垂三千丈,四、文学常识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_,号_,济南历城人。其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_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幼安,稼轩,豪放,倾诉_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_为主。热情洋溢,_,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_”。有_四卷。今人辑有辛稼轩

5、诗文钞存。,壮志难酬,豪放,慷慨悲壮,稼轩长短句,苏辛,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 1水龙吟词的上片重在写景,请分析借景抒情的特色。 【提示】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词人着重描写辽阔的天空、浩渺的江水,还有青山、落日、断鸿等景物,渲染了豪壮而又凄清萧瑟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怨愤、压抑的情怀。这样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情景交融,阔景、壮志、豪气、悲恨一时齐集,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读来动人心魄。,2水龙吟下阕连用了三个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提示】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

6、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而辛弃疾用来表明了国难当头、自己不会像张翰那样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许氾一心购置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作者正面用典,表达自己不屑于追求享受之意。,“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用桓温的典故,半露半隐。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树犹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隐去。自然界的树木尚且经不起时光的淘洗,变得摇落枯萎,日渐衰老,更不用说风雨飘摇中不胜愁苦的人了。 总之,词人连用三典,表明自己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氾求田问舍,以此反衬自己的复国大志。“可惜流年”,笔锋陡转,年华虚度,壮志难酬。即“壮中见悲”。,3

7、列举说明青玉案从哪些方面写出元宵节盛况。 【提示】 焰火:花千树、星如雨形态之美。 车马:宝马雕车香满路车马华贵,观者之盛。 音乐:凤箫声动音乐美妙。 花灯:玉壶光转光彩夺目。,仕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之美。 总结: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力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4青玉案全词写景又写人,试分析这样写的目的。 【提示】 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

8、对象,是衬托“那人”的。越写灯火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品格。而灯火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词中连用两层衬托来写人。,5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例如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也是做学问三境界)。你能把它们写出来并分析一下吗? 【名师点拨】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这首词是写离别的痛苦。闺中人一夜难眠,晨起登高,极目远眺,西风黄叶,天涯路长,想和思念的人通个音信,却因山高水长而不知道他在何处。这句词富有哲理,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一境界:高瞻远瞩

9、,选定目标。故也称为“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写思念一个女子,为了她,自己一天天憔悴下去也在所不惜。王国维把此比喻为第二境界: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故也称为“追求”。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词写元夕之夜,灯月交辉、车马喧闹。观灯女郎,笑语幽香,飘然而过。然而意中人千寻万觅,杳无踪影,似乎已经绝望了。谁料蓦然回首,竟看见她在灯火阑珊之处。悲喜交集,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三境界:豁然开朗,亲手得之。故也称为“获得”。,6“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蕴含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名师点

10、拨】 这是本词的一个名句。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诗人的心事吧。这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逃避现实的法门: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至于是否真能由此超脱,答案只有诗人自己知道。,细剖深析 楼主 应如何理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话中的“那人”的形象? 沙发 如果把“那人”理解为一个实有之人,那么在“一夜鱼龙舞”的元宵佳节,只在“灯火阑珊处”冷眼旁观的“那人”,必定是一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冷静之人,是一个不满那些在国难当头,还一味沉浸于醉生梦死,“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人。,她必定还是一位洁身自好、自甘寂寞、不屑于随俗之人,

11、正如杜甫笔下那个贫贱不移、贞洁如故的佳人:“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她还必定是一个饱经忧患,内心有着深刻创伤的人,她不无感慨地远观着眼前的喧闹,这种举动背后的潜台词就如同李清照在北宋亡国之后,流离南方,同样在元宵佳节所发出的慨叹:“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板凳 如果把“那人”理解为一个虚有的比喻形象,那么她就有如苏轼笔下充满幽怨而又洁身自好的“孤鸿”:“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以及陆游笔下孤独寂寞而又品格超拔的红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三楼 实中虚,虚中实

12、,正是“那人”这个艺术形象高远的所在。像李清照那样,将个人的经历和感慨真实地写入永遇乐中,固然不易;但像辛弃疾这样,将自己的感受寄托在一个虚有的“那人”身上,尤属难得。像苏轼、陆游的卜算子那样,在纯象征与比喻中见出清空虚渺的特色固然不易,但像辛弃疾这样,在一个仿佛实有的形象中表现出同样之美更属难得。,能把一个艺术形象塑造得如此富有联想性、启发性,不得不令人赞叹不已!能把一首情词写得字面上如此深挚,骨子里却如此不失英雄之气,更不得不令人敬仰!所以梁令娴艺蘅馆词选所评最为确切深刻:所谓“那人”正是作者“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也。,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楚天千里清秋,水

13、随天去秋无际”,这是所见。登楼远眺,三楚故地,天高野阔。上面湛湛青天、悠悠白云,入眼的是一派凄清悲凉的秋景;脚下秦淮之水注入万里长江,无尽东流,越去越远,直至水天相接处,最后融入了无边的秋色里。秋天原本萧瑟惨淡,加上作者登楼心情又沉重,所以,尽管江南的秋天天高地阔,江水也宁静、澄澈,但在作者眼里和笔下,环境气氛却显得黯然压抑,凄清伤神。,艺术特色鉴赏,2运用典故,增加意蕴 词的下阕作者连用三个典故来表现自己的志向。如先用张季鹰之典。张季鹰为官可以忘情世事,追求个人的“适志”,但词人自己却因家乡沦落金人之手,有家难归,只能永远客居江南了。“休说”“归未”,意含否定,既写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14、,又表明了自己不会像张季鹰那样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3语言雄健,富有感染 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恨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又有极强的感染力,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比喻(“玉簪螺髻”)、拟人(“献愁供恨”)、象征(“落日”“断鸿”)、借代(“吴钩”“红巾翠袖”)等,也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渲染衬托,婉约含蓄 和辛弃疾雄浑豪放的词风不同,这首词写得婉约含蓄。作者先写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的热闹场面:“花千树”,是

15、写灯火之盛,像那千树开花一样。“星如雨”,形容满天的焰火。作者既描写了灯火的繁多,也描写了观灯人之多。在观灯的人群中,有些人乘“宝马雕车”,服饰华贵。有些女人头上戴着“蛾儿”、“雪柳”装饰物,一边观灯,一边盈盈笑语。但是这些都不是作者所要寻找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是说在人群中找了“那人”千百次,仍然找不到。,联系上片“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二句,知道已整整找了一个晚上。作者在前面用了许多笔墨渲染环境气氛,而最后只用几笔勾画出他所要找的那个人的形象和性格。到此我们才知道:前面所写的种种热闹的气氛,都是反衬之笔,都是为这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性格而服务的。 这首词全篇写灯火,但一直不肯轻易放出“灯火

16、”二字,只有“花千树”、“星如雨”、“鱼龙舞”等譬喻字面来暗点,直到最后一句才点出它,却又是在写那个主要人物时附带点出的。这种不平凡的手法,也能加强读者的印象。,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1含蓄蕴藉,深沉超脱 在序中虽说“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但实际词中却另有深意。词的上阕,分别从“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三个层次写出了自己年老体衰、事业无成的处境,很自然地引出了“问何物、能令公喜?”的寻找,在现实生活中孤独寂寞,也只有到自然里寻找寄托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实际是作者对现实不满,希望到世外去寻求解脱的一种无奈的逃避。读这首词,我们要从作者貌似闲适的心境中,领悟到作者内心深处郁积的火山般的愤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