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目标简要介绍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56944746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目标简要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目标简要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目标简要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目标简要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目标简要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目标简要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目标简要介绍(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工作目标简要介绍,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杜贵忠,具体工作目标,重建高中课程内容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 建立学生自主选课的相关制度 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 建立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 赋予学校课程自主权,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重建高中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时代性原则,高中课程内容应体现时代精神,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课程内容应呼应时代的发展,向时代开放,与时俱进。时代性原则所体现的是课程内容的变化性、发展性。,基础性原则,第一,高中课程

2、内容应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同时选择那些超越不同历史时期而具有恒久价值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基础性原则所体现的则是课程内容的稳定性、连续性。,第二,高中课程内容应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选择那些超越不同地域、民族与文化的共同知识,尊重文化差异、体现“地方性”,体现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第三,高中课程内容应致力于为每一个高中生的终身学习、毕生发展奠定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基础。“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选择性原则,高中课程内容应关注学生的经验,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机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选择性原则的本

3、质是尊重学生对课程的选权。,学生有权利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只有具备选择的机会和条件,并做出选择的行为,学生才能够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本次课程改革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目标二,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发展功能,1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学习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以及学科群

4、的发展趋势而规划的学生的学习范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设置学习领域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并学科目过多,有利于学生全面展。”,科目即学科,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中它是学习领域的构成单位,性质相同或相近的若干科目构成一个学习领域。除综合实践活动外;另外七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

5、康、技术等12一13个科目。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在学习领域统摄下的各个科目不再局限于单科的逻辑体系,而是强调彼此间的关联,而且每一门学科都强调向学生的经验与生活回归。,2新课程合理处理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使必修中有选择、选修中有规范思路,彻底摆脱了必修课程主宰一切的局面。,新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三部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I的课程标准由国家研制,选修课程由学校自行研制。由于采用了“模块制”;并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定学习计划,因此在必修课程中学生先学什么模块、后学什么模块有很大自主性;而且必修课程又分为不同层次,层次之间可以

6、转换和衔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所喜欢的层次,亦可随着需要和兴趣的变化在层次之间进行转换。,为保证学生的共同基础的形成,使新课程更加适应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实际,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只有基础学力扎实,学生的自主选择才更有方向、更有成效;另一方面,要形成扎实的、有助于其个性发展的基础学力,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机会。,3.为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把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

7、程。如果说各类学科课程所关注的是学科逻辑与学生经验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指向于学生基于直接经验建构自己对世界意义的理解,生成自己的观念,它因而超越了任何学科逻辑的限制,它是学生的自主空间。在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类学科课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目标三,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以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制度保障 。,学生在高一入学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以及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信息,选择要学习的课程,确定学习的基本进程,由此形成个人的学习计划。,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与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相伴而生,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程

8、度的教学管理制度。,目标四,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1 .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负责人 学校是校本教研的基地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 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中小学与校外机构的合作是校本教研成功的保障 校本教研是整个教研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教研的直接目的,2 .校本教研的方法与途径 教师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方法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展开校本教研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它是以教师为主要研究者,以学校、班级教学的相关活动为研究题材,以日常的教学情境为研究情境,以教学活动的改进为目的的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研究方法的方法。,教师行动研究的意义

9、教师行动研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真实而又有价值的知识生产方式,也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方法得以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受到广泛重视的原因在于它迎合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行动研究的特点,直接性 特殊性 微观性 系统性 开放性 兼容性,教师行动研究的方法 为教学而研究 对教学的研究 在教学中研究,3 .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与管理,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负责人 校长是校本教研氛围的营造者 校长是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者 校长是校本教研制度的制定者 校长是校本教研资源的筹措者,校本教学研究基本模式 问题:追踪、设计“问题”,进而把“问 题”转化为“课题” 设计:选择“有效教学”的理念、采取适

10、当的教学方法 行动:执行,同时也是再创造 反思:思考、发表自己的教学体验 提高: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争取专业 研究人员的指导,研究报告 论 文 案 例,校本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目标五,完善校本评价,优化外部评价,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完善校本评价,把学校内部评价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视为真实描述、记录、反映学生发展历程和状况的过程,视为教育过程、学生发展过程。 优化外部评价,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和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目标六,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 自主权,使课程改革建基于每一所学校的成功、每一个学生的成功。,本次课程改革把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作为改革的重点。从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到富有特色的学校选修课程的开发;从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到学分制管理;从校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建立到校本评价体系形成,无不依赖于学校自主性的充分发挥。,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