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实用心理专题

上传人:Z****0 文档编号:56942482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133 大小:5.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实用心理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教育心理学实用心理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教育心理学实用心理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教育心理学实用心理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教育心理学实用心理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实用心理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实用心理专题(1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10/17,1,教育心理学 -实用心理专题,讲师: 郭韶敏 新乡学院教科系,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8/10/17,2,主要专题内容,1.教育心理漫谈 2.学习心理 37页 3.学生发展心理71页 4.教师心理成长 92页 5.学校心理健康与辅导 113页,2018/10/17,3,专题一、教育心理漫谈 一、中国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我国古代的孔子荀子等思想家在论述教育问题都有过一些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观点。 如“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论语)、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论述了环境与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2、学则殆”(孔子论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强调学习是积极的思维过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强调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教学。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朱子全书)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2018/10/17,4,1、标签效应,实验 1973年克劳特做了一项实验研究,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做捐献,然后根据人们是否有捐献行为,对一些人使用标定法,给被试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另一些被试者不使用标定法。后来,再次要求他们做捐献时,那些第一次就捐了钱,被标定为“慈善的”人,比那些也捐了钱但没有被标定的人捐的钱要多,

3、而那些第一次没有捐钱,被标定为“不慈善的”人比先前没捐钱也没有被标定的人捐的更少。,二、教育中几个有趣的心理效应,2018/10/17,5,分析 标定影响了人们的形象。标定能稳固某种形象,使人们始终与形象一致的去行动。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2018/10/17,6,启示 1. 评价学生时,要充分发挥标签效应的积极作用 。写评语时若能抓住平时的小事,注意归纳,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知人而写,“评”如其人,那么,评语就会如给学生贴上好的“标签”,发挥出评语的导向功能,产生引导效应。 据说黑格尔从小由于家庭的影响,一心想成为一名

4、牧师,但后来大学老师为他写的短短一段评语中写道:“你记忆力强,判断能力健全,文字通畅,作风正派;神学成绩平平,但语言知识丰富,在哲学方面有天赋且十分努力。”这则评语突出了黑格尔的个性,深深地触动了黑格尔,给他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引导黑格尔扬长避短,最终走上从事哲学研究工作的道路。 2.避免给学生贴消极标签,如,你总是不努力;你总是完成不了自己的目标等等;不能因为犯一次错就给他贴上“坏”的标签,这样会扼杀他变好的机会。当一个孩子老被说成笨孩子,他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而一个老被数落他将来将一事无成的孩子,他还会觉得自己的前途是光明的吗?,2018/10/17,7,名人轶事

5、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2、超 限 效 应,超限效应是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2018/10/17,8,心理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朱智贤教授在其儿童心理学一书中写道:5-7岁儿童能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平均是15分钟左右, 7-10岁时20分钟左右, 10-12岁时25分钟

6、左右, 12岁以后是30分钟左右。,2018/10/17,9,启示 -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往往会引起对方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 1、作业的度 2、教师上课拖堂也是令学生很讨厌的事。事实上,大部分拖堂时间内讲的知识没有几个学生愿意听的。 3、家长对孩子、老师对学生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本着“犯一次错误,只批评一次”的原则。即使非要再次批评,也应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说法,不要简单地重复,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接受批评,改正错误。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2018/10/17,10,实验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在

7、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完成一道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实验者在在这一阶段是否继续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程度的指标。实验组(奖励组)被试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3、德 西 效 应,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内在动机),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在动机),反而会减少这

8、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2018/10/17,11,趣闻轶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2018/10/17,12,分析内在动机是一种要求自己在困难

9、的挑战面前感到有能力、能作出决定的先天性需要,它潜伏于人的多种行为,包括探究活动、学习甚至游戏活动中,它激起人们去寻求并努力征服一系列对其能力来说是最理想或最合适的挑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本来会在内在动机的激励下进行某种活动,但是当他们在有了为此而得到外部强化的经验之后就发生了变化,变得没有外部奖赏就不再进行那一活动了。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外在奖励对内在动机的作用可能是消极的。因此,在德西的实验中,那些有一定难度的有趣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解出难题又正好满足了学生的有能感(内在动机),而此时如果给学生以物质奖励(外在奖励),则会使学生把主要的学习目标置于脑后而不顾,只在乎当前的奖励,甚至

10、于把奖励当成学习的主要目标,转移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2018/10/17,13,启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者引入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使之产生特殊的好奇心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认知矛盾的常用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的过程,通过“设疑”使学习者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出现不和谐状态。另外让学生产生自我决定感和有能感会使学生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进行学习。因此,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此时的最好奖励办法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尝试和交流。,2018/10/17,14,4、归因理论,如果你在街上捡到

11、一张10元的人民币,你会在这条街上来回走几遍,试图找到比10元更多的钞票吗? 你参加了英语口语班的学习,在最初的摸底测试中,老师说你的口语棒极了,至此之后,你会增加在班上说英语的次数吗?,2018/10/17,15,归因:指人们对自 己或他人的行为或 结果加以解释或推 测的过程。,2018/10/17,16,成败归因理论:,韦纳(1972),美国著名归因理论心理学家在归因与动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个人解释自己行为原因的自我归因理论。 韦纳认为每个人在做完一件重要的事情后,在对自己的行为结果分析原因时,往往从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四个代表方面进行归因。,2018/10/17,17,韦

12、纳归因研究的一些基本结论,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较少。 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 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鼓励。这种看法与我国传统看法一致。 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受到最低评价。 因此,韦纳强调内部的、稳定和可控制的维度。,

13、2018/10/17,18,成败归因理论的教育意义,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思考:如何对这些学生进行归因? 资质中等而成绩甲等的学生; 聪明而成绩优异的学生; 经常因病缺课而成绩低落的学生等。 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 思考:两个同样获得考试成绩失败的学生由于归因不同,以后的学习动机有什么不一样?,2018/10/17,19,韦纳的归因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1)学生的自我归因虽未必正确但却是重要的 研究表明:个体解释生活中事件的方式(如打扑克输牌、约会遭到拒绝)会变成他终身的习惯化的归因方式。 一个人解释成功和失败的方式,能影响一个人

14、的动机、心情,甚至完成任务的能力。(如:考试失败归因) (2)长期消极的归因心态有碍于学生人格成长。 (3)教师的回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罗森塔尔效应),2018/10/17,20,5、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神话故事 相传古代塞浦路斯有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有一次他雕刻了一尊完美的少女雕像,由于在雕塑过程中,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因而禁不住对这尊美丽的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疯狂地爱上了自己所创造的作品,为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终日以深情的目光望着雕像,几近病态。此事感动了天神,遂将少女变成了活人,让这对幸福的人终成眷属。,2018/10/17,21,实验 19

15、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从16年级中各选出三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儿童发展可能性的“发展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并说这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即将开放的花朵”,具有产生“学业突飞猛进”的潜力,而且再三嘱咐老师对此“保密”。名单中的学生有些在教师的意料之中,有些却是水平较差的学生。心理学家对教师解释说:“请注意,我讲的是他们的发展,而不是现在的情况。” 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但8个月以后再进行测验时,奇迹出现了。凡是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2018

16、/10/17,22,机制分析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心理机制: 罗森塔尔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了教师,调动了教师对这批学生的期待和偏爱情感,而后这些教师通过他们的笑貌、眼神、语调、态度、行动等将自己暗含期待的感情微妙地传递给这些学生,使学生受到了鼓舞,激发了更大的学习热情,说明教师的期待具有巨大的神奇作用。,2018/10/17,23,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教学行为,分组或 分班教学,向学生 发问方式,师生互 动情形,对学生回馈 及奖惩方式,其他 活动,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2018/10/17,24,启示 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赞美。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得到老师的赞美和期待,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只要热情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教师 应对学生倾注爱心和热情,寄予热切的希望,提出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一旦学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就会产生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他们的学习心理、热情、干劲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