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苏教版选修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936870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3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苏教版选修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苏教版选修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苏教版选修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苏教版选修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苏教版选修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苏教版选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苏教版选修(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说阅读 -精妙技巧捕捉,一、小说的标题,1、理解 A、小说的主要情节;B、小说的主要人物;C、小说的主要内容。 2、作用 A、线索,贯穿全文 B、点明主题,了解小说的表达技巧,A、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B、不同顺序的作用 (顺叙、倒叙、插叙),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

2、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C、明确各种描

3、写的特点和作用 (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二、表现手法,象征具有暗示的作用。运用象征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铺垫的作用是引出后文,曲径通幽。呼应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衬托或烘托 可以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抑扬 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态度。,二、表现手法,对比:使语言色彩鲜明,有力地显示事物的差异,强调突出事物的特点。 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

4、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二、表现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以使情感的抒发含蓄蕴藉,意味悠长。 夹叙夹议:在写法上灵活多变,作者可以自由自在表情达意. “记叙”是 “议论”的基础,“议论”是 “记叙”的深化、升华,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动静结合:是一种 “动”与 “静”之间的衬托,用 “动”衬 “静”,或用 “静”衬 “动”,三、结构方式,结构安排:(巧妙)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注重)前后照应,严谨完整;(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讲求)起承转合,曲折有致。,小说常用的开头,

5、一、 设疑法(悬念法) 1、倒叙法 所谓倒叙法,就是先写事件的结果,让读者感到奇怪: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激发读者追根溯源,探求事件的起因和经过。 羚羊木雕 2、误会法 所谓误会,就是不正确的判断。利用误会设置悬念,能使文章情节曲折离奇,吊起读者胃口,读来妙趣横生。 山中访友变色龙 3、欲扬先抑法 所谓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悬念,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冯暖客孟

6、尝君,设疑法(悬念法)作用,引起读者的思考。 引出下文的情节。 突出人物形象。 揭示小说的主题。,2、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小说的结局,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

7、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留

8、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一个文官的死,分析典型人物(切尔维亚科夫)的典型性格(忧惧)形成的原因(由果索因) 死亡 忧惧(性格) 人生经历 生活环境 沙皇统治 (社会环境),主题:恐怖的社会,扭曲的性格可悲的屈从、可鄙的奴性、可怜的结局结尾:五次道歉,走向死亡 “一个喷嚏,一条人命”,递升,骤结,项链,线索: “项链” (借戴失还假) 分析:人物行为产生的原因,主题:(多元)同情不幸遭遇;肯定诚实奋斗精神;批判虚荣心,抨击拜金主义结尾:突转,必然中的偶然留白,充分的想像空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戛然而止,回味无穷,(由果索因),(由发展明人物),(一)酒 婆 冯骥才 (

9、有改动),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馆。不插幌子,不挂字号,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 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这酒馆只卖一种叫“炮打灯”的酒。这酒价钱贱,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可一落进肚里,马上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要说最洒脱的,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啥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

10、例打怀里摸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像在地上划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像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酒 婆 冯骥才 (有改动),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上摆下摇,

11、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像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什么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 原来,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 老板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再不往酒里掺水了。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小酒馆,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是真货。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像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像一个

12、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帐。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了。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酒婆,分析人物悲剧的形成原因(由果索因) 死亡醉酒引发交通事故习惯了假酒扭

13、曲的价值观、假骗文化的深重(社会环境),主题:习惯虚假,无从适应“真实” 批判集体习惯,揭示 “假”“骗”文化的深重 结尾:设问结尾,引发深思 假作真时真亦假(讽刺),巧合、悖逆,(二)红灯 罗燕如,小港机场下完了客人,运气不错,又有人拦车。 我偷偷地端详了这位小姐,不是美,但五官分明。两排长睫毛像围着湖泽的小丛林;弧线分明的双唇,很有个性地紧抿着 “民生医院。”抛下了目的地,她便合上了眼,斜倚在后座上,似乎很累很累。 我扳下了车资表,比平日更专心地开起车来。说也奇怪,忍不住从反射镜中多看她几眼。但我不能看得太勤,免得让她误会我心怀不轨。 车行一半,我在镜中忽然看到她潸然泪下,就像一枝带雨的梨

14、花,惹得我有说不出来的怜爱。 “探病吗?小姐。”本不应该向乘客多舌的。,(二)红灯 罗燕如,“”拭干泪水,她轻轻地点头。 “病情如何?”该死!问这干嘛?开几年车,最痛恨的,就是一上车叽喳不停的乘客。今天自己中了什么邪?搭什么讪?万一 “弥留。”她沉重地吐出这两个字,泪像决堤的洪水,哭得凄凄切切,叫人好不心疼。 我见过弥留的病人,和死人只差一口气。她一定急着见这个亲人,慢一步说不定天人永隔。我该 于是,加足马力,闯了一个又一个红灯,甘冒被警察罚款的危险。我想帮她一点忙。“嘎”到了,踩稳了刹车,油然而生的英雄感使我无限骄傲。好啦!现在就等着她谢意的眼光 谁知,“啪”一记清脆的耳光声响自我左颊。她原

15、来姣好的脸孔,一阵青一阵绿地扭曲成一团,从牙缝中恨恨地挤出:“都是你们这些没道德的司机,专抢红灯,否则我先生也不会被撞得奄奄一息,躺在医院里!”她像丢垃圾一样扔了两百块钱在我脸上,红灯,分析人物行为及悲剧的形成原因。(由果索因),主题: “红灯”:交通红灯;象征为“情”与“利”驱使,以自我为中心,无视“规则、理性”的人 结尾: 一腔热情, 一记耳光, 一番冷静,一些思索,奇峰突起,江河陡转出人意外,点明主题,挨耳光,车祸悲剧,闯红灯,同情、怜爱、英雄救美的心理 , 但忽略了“规则、理性”,巧妙结尾形成条件:突显主题,1、精心布局:之前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一波三折,蓄势铺垫结尾照应、点题2、活用技巧:如:巧合、误会;悖逆、突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戛然而止,回味无穷照应点题,引发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