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计算法检查粮食数量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6934333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2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计算法检查粮食数量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测量计算法检查粮食数量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测量计算法检查粮食数量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测量计算法检查粮食数量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测量计算法检查粮食数量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测量计算法检查粮食数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计算法检查粮食数量(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测量计算法检查粮食数量,主讲人: 孙畅,测量计算法检查粮食数量,一、概念 测量计算法也称体积密度法,指通过测量粮堆的体积和 平均密度,测算货位中粮食数量的检查方法。,二、适用范围 测量计算法主要适用与形状规则的散装粮堆的数量检查。 对粮食数量较多且形状规则的非标包粮粮堆,也可用此 方法的原理检查粮食数量。,三、检查的方法和步骤,(一)测量粮堆体积 测量粮堆的外型尺寸,根据粮堆几何形状计算粮堆体积, 各类几何体体积计算公式如下: 1长方体V= abc (a、b、c分别为长、宽、高)2圆柱体V= Sh (S、h分别为底面积和高)3圆锥体V= Sh3 (S、h分别为底面积和高),测量计算中需要注意以

2、下问题: 1要扣除粮堆中设施占用的空间,如地上笼通风道、仓房入口处工作间等。 2要注意粮食堆形状是否规则,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使测量计算结果与粮堆体积接近。,例如:对某散装平房仓中的粮食数量进行检查,仓房内部粮面平整,现场测量粮堆长度为40米,宽度为25米,仓内装粮高度为6米。该仓入口处设有工作间,仓内设有地上笼通风道,通过查阅仓房建设图纸,工作间占用的空间为60立方米,地上笼通风道占用的空间为16立方米。计算粮堆的实际体积。,粮堆实际体积=粮堆测量体积占用空间体积=40米25米6米( 60立方米16立方米)=5924立方米,(二)计算粮堆平均密度,1测量粮食密度 容重器法测量粮食容重。特制大

3、容器法测量单位体积粮食重量。2.确定修正系数 利用标准仓确定修正系数,用修正系数对仪器方法测定 的粮食密度进行校正,计算粮堆平均密度。具体步骤如 下:,选择标准仓。,计算标准仓粮堆平均密度。 标准仓粮堆平均密度(kg/m3)= 标准仓保管帐数量(kg)/ 标准仓粮堆体(m3) 计算修正系数。 标准仓粮堆平均密度与标准仓粮食容重(或单位体积粮食重量) 的比值即为修正系数。利用容重器测量标准仓粮食容重的: 修正系数= 标准仓粮堆平均密度(kg/m3)/标准仓粮食容量(g/l)利用特制大容器测量标准仓单位体积粮食重量的: 修正系数= 标准仓粮堆平均密度(kg/m3)/标准仓单位体积粮食重量(kg/m

4、3)(4)校正修正系数。散粮修正系数一般在1.01 - 1.08之间,正常在1.03 -1.05之间,如被查仓和 标准仓储存条件差异较大,可进行适当调整。,3.计算被查仓粮堆平均密度,被查仓粮堆平均密度,由被查仓粮食容重(单位体积重量)与标准仓修正系数的乘积获得。利用容重器测量标准仓粮食容重的: 被查仓粮堆平均密度(kg/m3)= 被查仓粮食容重(g/l)校正 后修正系数利用特制大容器测量标准仓单位体积粮食重量的: 被查仓粮堆平均密度(kg/m3)= 单位体积粮食重量(kg/m3)校正后修正系数,(三)计算被查仓粮食数量,1.计算被查仓粮食测量计算数 测量计算数(kg)= 被查仓粮堆平均密度(

5、kg/m3)被查 仓粮堆体积(m3),2.计算应记粮食损耗,(1)计算保管自然损耗 保管自然损耗(kg)= 被查仓保管帐数量(kg) 0.2被查仓粮 食储存年数 (2)计算水分减量 水分减量(kg)=被查仓保管帐数量(kg)(入库水分实侧水分)/(1实侧水分) (3)计算应记粮食损耗 应记粮食损耗(kg)= 保管自然损耗(kg) 水分减量(kg)3.计算被查仓粮食检查计算数 检查计算数(kg)= 测算计算数(kg)应记粮食损耗(kg),(四)帐实相符情况判断及认定粮食实际数量,1.计算被查仓粮食检查计算数与保管帐数量的差数和差率差数(kg)= 保管帐数量(kg) 检查计算数(kg) 差率()= 差数(kg)/保管帐数量(kg) 1002.判断帐实相符情况,认定粮食实际数量被查仓粮食检查计算数与保管帐数量的差率在3以内,认定为帐实相符,保 管帐数量(注意:不是检查计算数)即可作为被查仓在检查当日的粮食实际数量, 记入粮食实物检查工作底稿(测量计算法)的“粮食实际数量”栏目。 差率超标的,要认真查明原因,复核保管帐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