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常见题型及解答模式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6925060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2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常见题型及解答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阅读常见题型及解答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阅读常见题型及解答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阅读常见题型及解答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阅读常见题型及解答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阅读常见题型及解答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常见题型及解答模式(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读常见题型及解答模式,高考复习(第二轮),课件制作: 桂阳一中 资秋平,含义题的解答,一、词语含义题的解答看原文、原句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本来的意思。联系语境,理解该词在文中的意思。(分析词语本身的结构、分析句子结构、分析修辞手法、注意上下文的提示或解释、联系文章的主旨、思路、标题、注解),总的原则:怎么问怎么答。具体做法:仔细分析词或句子本身,看其表层意思是什么,即词语或句子本身的意思。语境义是什么,即该词、该句在文中的含义。a、内容上是什么意思,b、蕴含什么道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例: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

2、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作者在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开门: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例:俄罗斯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内有个“普希金

3、之家”,是珍藏俄国古典文学大师们遗物的小型博物馆。在这里我大吃一惊:原来我所崇敬的那些文学大师,几乎都能画一手好画。此前,我只知道普希金喜欢画画,这次却看到莱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夫、茹科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手笔!但这些画在普希金之家并不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作品,而作为作家的遗物,和大师们的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衣、怀表和水杯摆在一起。它们被当作作家生命气息的载体而不是心灵欲望的载体,只是从属于文学,并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与价值。“生命气息的载体”是指:反映作者生命历程,作者心理、性格的那些日常生活用品。“心灵欲望的载体”是指:反映作家内心理想、信念、追求的艺术作品。,二

4、、句子含义题的解答,1、准确审题分析被理解的句子,看是什么样性质的句子:含蓄句、概括句、修辞句、起始句、过渡句、总结句、主旨句、情感句、复杂句等。分析题干,弄清答题方向、答题内容和具体要求:阐述含意、揭示原因、分析作用、概括要点、言外之意。,2、分析方法句子的位置、结构、修辞,字面意、寓意,作用(内容、结构)。,3、根据问题,把握答题要点,例: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

5、格的形成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 (2004广东卷)依据上面一段文字,如何理解“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这句话?(4分)第一层是字面意义:天坛和太庙所依傍的树荫来自祖宗留下来的大树,而非短时间所栽植的小树。第二层是喻意: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并非俊彦美女(或空头美术家)的急就而成。,就文章内容问原因:对文章信息的进行准确筛

6、选与分类,并对筛选的信息进行概括和整合。,就文章标题问原因:应考虑标题的意思、标题是怎样统率全文的、标题的艺术性等内容。,就文章结构问原因:应从文章思路上分析,看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对表达主旨与情感有什么作用。,就文章表现手法问原因:应指出用了什么手法,这一手法本身有何作用,对表达主旨与情感有何作用。,原因题的解答,例: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

7、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俞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俞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2002年全国卷)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

8、。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答: (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A、内容上的作用: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对塑造形象、突出情感主旨有什么作用。B、结构上的作用: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

9、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伏笔铺垫、红线串珠。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前文或标题,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词语、句子、段的作用题的解答,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问:本文第

10、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由个人到民族(丰富涵义),由地理(空间)到时间,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答: (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

11、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结构拓展题: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其他题型的解答,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

12、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

13、环环相扣,表达了,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修辞作用题,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

14、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人称变化题,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问: 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答: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 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