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与教学设计讲座(张孔义)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6923980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6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与教学设计讲座(张孔义)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与教学设计讲座(张孔义)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与教学设计讲座(张孔义)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与教学设计讲座(张孔义)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与教学设计讲座(张孔义)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与教学设计讲座(张孔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与教学设计讲座(张孔义)(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浙江教育学院 张孔义 Z,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使全体学生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一)提出的背景 力图纠正我国语文教学过于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语言技巧的倾向,倡导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二)语文素养含义与构成,“语文素养”是一个分层级的、成系统的结构。基础因素是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审美情趣、语言积累、智力发展、个性人格等等。动力因素包含语文学习动机、语文学习

2、态度、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行为意志;实施因素是语文感悟、语文思维、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言语操作因素是显露于外的听、说、读、写言语实践活动。,知识的冰山模型,外显知识(是什么),存于书本的可共享的公共产品,内隐知识(怎么样),个人经验与方法嵌入实 践活动,(三)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语文素养是一个逐渐养成和持续作用的过程。各个要素之间又是相互浸润、互为营养的。,(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加强文学方面的修养和典籍方面的修养,要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学方面的修养和典籍方面的修养是内隐的,不像人的语言交际能力,是外化的,对象化的。 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通过文学作品

3、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来实现,而不是靠灌输知识来达到。 由于不易考试检测的原因,文学方面修养和典籍方面修养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中长期不受重视。,国外的母语教育非常重视经典的阅读,英国国家课程英语规定,“在第三和第四阶段(相当于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中,学生应阅读以下作品”: (1)莎士比亚的两部戏剧。 (2)主要剧作家的戏剧:如克里斯托弗马娄;JB普里斯特雷;萧伯纳;RB要利敦。 (3)1900年以前出版的两部由主要作家写的小说,从以下作者中选取:简奥斯汀;夏洛特勃朗蒂;艾米利勃朗蒂;约翰班扬;威尔基考林斯;费尔丁;伊丽莎白盖斯凯尔;托马斯哈代;亨利詹姆斯;马丽协莱;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乔纳森斯威福

4、特;安东尼脱洛勒普;HG威尔斯。 (4)两部在1900年后出版的,由主要作家写的高质量并且是在评论界已享有盛名的作品,如威廉姆戈尔丁;格林翰姆格林;詹姆士 乔伊斯;H G 劳伦斯。 (5)1900年前出版的由四位主要诗人写的高质量作品。 (6)1900年后出版的,在评论界享有盛誉的四位诗人的高质量作品。,美读品味法,所谓美读品味,就是通过朗读,从感情、重音、停顿、速度、音调等去体会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感情。 初读。朗读课文时不掉字,不添字,弄懂生字、生词,并熟悉课文内容。 范读。教师或学生示范性朗读(也可放教学录音带),要求学生凝神静听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不同语气、语调以及句子的重读音节。

5、赏读。把语言描述的一幅幅画面和景象,转化为学生脑海里相应的表象,即脑海里能浮现出相关的景物和境界。 品读。文学赏析,不仅知其形式,晓其内容,还应辨其良莠,知其长短,记其精华。 熟读。记诵精华句段。要记每名句名言,在记忆语言形式的同时,将情感、评价等收获,整体性地印在脑海之中。,再现法,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课文所描写的具体形象和生动画面,理解作者是如何想象的,并把课文的形象化内容再现出来。 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再现课文中描写的景物 再现课文中创造的意境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在欣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诗中所描写的情境再现出来:

6、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上垂钓。天地之间是如此的纯洁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超然,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由此可以体会出作者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理解到那种不屑与当时社会中的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人格追求。,假设想象,假设新的情景 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某些内容假设新的情景,触发学生的想象。 在分析鸿门宴中范增这个人物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不同意见:“我不同意范增老谋深算这个说法。范增在刘邦自投罗网的情况下,却没有把他除掉,反而让他脱身逃跑,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是老谋深算呢?依我看,说他黔驴技穷还差不多!”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了假

7、设:“既然范增已黔驴技穷,那就请大家帮他出出主意吧。他应该怎样做才好?”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设想可能发生的事情 有趣的假设能激发异彩纷呈的想法:有的说,应增派舞剑人,令项伯防不胜防;有的说,应借故请项羽出帐,陈述利害;有的说,可在帐外或途中设伏,杀掉刘邦;有的说,可在酒里或菜里下毒,毒死刘邦;还有的说,不如趁沛公军群龙无首,攻打霸上,一举消灭他们。 讨论其依据 阅读想象不是胡思乱想,激发学生的假设想象后,要引导学生紧扣课文,分析讨论想象的合理性,体会想象的依据。 教师把学生的假设想象列到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作进一步讨论:“为什么这些计策我们同学都能想出来,而作为大谋士的范增却想不出来呢?我们

8、要结合鸿门宴前后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学生经过讨论理解到:有些事范增不知道,比如项伯在宴前的一些活动范增就不知道。由于项伯从中作梗,已使情况在宴前就发生了变化,这是范增始料不及的。因此,他对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反常表现莫名其妙。但作为一位出色的谋士,他还是及时采取了新的措施,即让项庄舞剑,趁机刺杀沛公。在这基础上去想象、理解范增的言行,就显得合情合理。,评论和总结 假设想象,一方面要求灵活发散,尽可能设想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还要求合情合理,从课文内容中找到依据,并适合所假设的情景。因此,在学生发挥想象之后,要及时在想象的灵活性与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评议和总结。,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丰

9、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一)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的心理学 知识即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 苏东坡浣溪沙“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东坡敲开了野郊荒坡上的一户人家,问道:“施主,可有茶?讨一口喝。” 苏东坡走到野外,看见一户人家,便去敲门,开门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诗人问道:“老人家,日子好过吗?粮食够吃吗?” 苏东坡在野外山岭上发现一户人家,便去敲门:“

10、老大娘,能给我喝口水吗?”老人叹了口气,说:“那来的水啊?我们这儿断水好长时间了。我儿子到外面去找水,自己都没水喝,也就没水给你喝了。”阅读经历影响、生活积累、家庭背景、社会文化影响,(二)教学现状,不重视、忽视、压制、误导写作,作文路边新事,有同学写的是帮老奶奶背柴; 有同学写的是帮老爷爷推车: 有同学写的是背小同学上学 我写的是过年时乡亲们在路边玩龙灯狮子。那种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场面真是热闹而有趣。那时是20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一个农村孩子的眼睛里,这样的事真是再新鲜不过了。我绝对没有想此事有没有社会意义,只是老老实实写下来。 老师觉得我跑题了,远不及写背柴、推车、背同学的作文那样“思想积极”

11、。,武汉新洲区一个小学作文个案引起的思考,王聪同学在作文春天中写到:“春天细菌繁殖旺盛,夏季蚊虫都在这时孳生;春天易流行感冒,春天雨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很烦人,像个爱哭的小姑娘总也止不住;春天冷热不均,忽冷忽热” 老师在讲评时不点名地对着全班同学说:“有的同学不停地在作文中写春天的不好,是不听老师讲解,胡思乱想,跑了题的结果。古往今来,文人们都夸春天好,说春天不好是动错了脑筋。”(见2002/5/31中国青年报第5版记者张双武),阅读以成年人(编教材或教参的人)的感受灌输给学生,(三)学生表现,缺乏感受 虚假的感受(作文桔园) 片面肤浅的感受 歪曲的感受,作文桔园,大意是:秋天的桔园很美丽,“

12、我”尝了一个桔子,心理比吃了蜜还甜;站在一旁的“爸爸”意味深长地说,桔子全身都是宝,它的果可以吃,枝与叶都是很好的中药,桔树的奉献精神多幺宝贵啊! 问:“这儿附近有麦田吗?”摇摇头。“那你怎幺写路边的麦子金灿灿的?呢?”眼睛瞪得圆圆的,一副惊奇的样子。又问:“当时你老爸果真说了这幺一番含意深刻的话?”忍不住嚷了起来:“你干嘛这幺喜欢钻牛角尖?这是写文章哩,真是的。” 在小孩子的心目中,文章等同于华丽的谎言!老气横秋的话语,套着落花生的思路,“言不由衷”地编出一个了无童趣的故事。学生写假话,几乎从学习造句就开始了。它给学生传达的却是一种作文的观念:是说真话在是说假话,是记录生活还是凭空捏造。,激

13、发与引导策略,激发策略: 引导策略: 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还原法,所有文章都是作者被身处其中的现实生活唤起创作愿望后而写的,每篇作品都有其实实在在的现实(社会)针对性,都是“有感而发”,都会带有那个时代的生活特征。而生活在当代的学生在阅读过去时代的文章时,有时会产生隔膜感,以今人的眼光去看待不同时代的人和事,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冲突。 例如学生无法理解梁生宝如此爱惜几分钱的行为,认为梁生宝性格吝啬。 在教学中

14、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作家个人思想经历,指导学生揣摩写作意图,而这种了解不是作简单的抽象的时代背景介绍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体会当时的活生生的真实社会生活背景,这就是还原,还生活的原有面貌。,(1)暴露冲突 教师要敢于让学生把理解的冲突暴露出来,认识到矛盾的存在,才有可能采取进一步措施解决矛盾。 学习夜走灵官峡,有的学生提出异议:一是抛弃幼子忙于工作,这是对子女的护理不负责任。大雪狂风的夜晚,山高路险的地方,将两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放在家里,父母双双外出工作,是孩子安全重要,还是坚守岗位重要?二是工程建设可以缓,孩子教育却不能耽误。成渝到了上学年龄,他应该到学校去

15、学习,怎么能留在工地里荒废学业呢!工程建设与孩子教育孰缓孰急?学生出现这样的看法,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硬套书中人物的生活,忽视了那时生活背景与现在的巨大差异。,(2)追溯渊源 出现误解,教师批评学生理解错误;二不要强行灌输,把成年人的看法直接搬给学生。教师应以这为契机,首先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然后设法引导学生去追溯那时的生活情景,使教学跃上更高的境界。 教师导引成渝长到现在该多大了?你们知道你们的父母多大岁数吗?教师进一步告诉学生:你们父母虽然不是生活在铁路工地上,生活经历也和成渝差不多。夜走灵官峡是否真实,让爸爸妈妈告诉你答案吧。教师向学生布置作业:进行一次小小的社会调查,调查对象是

16、自己的父母亲,调查目的是了解父母七八岁时的生活,以此推知书中所写成渝情况是否属实。调查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爸爸妈妈小时候有没有大人带?二、爸爸妈妈几岁上学读书?调查结果要写成文章。 (3)交流感悟 学生通过调查咨询,对当时的生活背景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去解读文章,进而修改了自己原先的错误认识。,体验法,这是指读者以相应的生活体验去探求、体味作品的内在意蕴,并对所读内容进行能动的阐发。 读者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感受,去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对作品中那些符合自己的心境、与自己的经历和文化水平的相通相似之处进行细心感悟,并进一步发挥,才能对作品作出独创性的阐释,从而使

17、自己的精神产生美的升华。 想象出作品所描写的形象。 回忆类似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去体验作品内涵。 阐释体验。,对鲁迅小说“故乡”中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把握,生:文章写了杨二嫂把“我”母亲的手套塞在裤腰里拿走了,后来又拿了“我”家的“狗气煞”,说明杨二嫂有贪小自私的心理。 生:杨二嫂的贪小自私的言行同她不参加劳动的坏习气有关。原先她开豆腐店时,就“擦着白粉”,“终日坐着”,招徕顾客,所以写杨二嫂,是对她好逸恶劳坏习气进行嘲讽。 生:过去的杨二嫂“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也没有现在这样的“圆规”的姿态,生活比较宽裕。现在变成了“圆规”,说明作者在对她讽刺、批判的同时,还寄托着一种同情。 生:我认为文章写杨二嫂主要是为了突出闰土。像杨二嫂这样早先开豆腐店的小商人都变成这个样子了,那闰土的生活就更不用说了。 生:写杨二嫂这个人物,是为了全面地反应辛亥革命前后农村衰败、萧条、日益破产的悲惨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