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常用方法及组织形式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56921812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4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环节常用方法及组织形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学环节常用方法及组织形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学环节常用方法及组织形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学环节常用方法及组织形式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学环节常用方法及组织形式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环节常用方法及组织形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环节常用方法及组织形式(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教学环节、常用方法及组织形式,考试纲要 1、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2、掌握和运用中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3、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在前进过程中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活动如果脱离了整体或与整体不协调,就会削弱整体的效果。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认真研究教学的基本环节,并对环节质量要求。 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备课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在进行课堂教学活

2、动之前,教师必须进行准备,在头脑中或书面上做一个计划。备课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师备课一般要做好下列工作: 第一,备教材。它包括钻研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研究相关的教学材料。钻研课程标准。一般来说,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是国家对学生学习此学科科目必须达到的标准的统一要求。,钻研教科书。研究分析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也必须注意对课程目标的完成。因为同一内容可

3、以用来达到多种不同的目的,相应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只有明确了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才能选取恰当的教学侧重点和方式。教师掌握教材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懂”就是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透”就是要求对教材融化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化”就是要求教师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算真正掌握了教材。 第二,备学生。备学生要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如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个性特点和身体状况等。备课要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而不是以往的从备教材出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主要指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心理动作等方面

4、是否已做好了准备工作;了解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情感态度,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愿望、毅力、动机、兴趣等;了解学生对完成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法、策略和风格等。,第三,备目标。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究竟能够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习行为。一般来说,分为四类:认知领域、心理动作领域、情感态度领域、人际交往领域。对备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是:教学目标不能用来表示教师的教学程序式活动安排;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检验、可操作的句子陈述,包括行为、行为发生的条件和行为接受的标准;不要用抽象模糊的词语,如“理解”“欣赏”“培养”“体会”等词来陈述教学目标。 第四、备检测。检测的目的不

5、只是评定学生成绩,还包括确定学生的学业表现情况,以明确教学的薄弱环节,为教学补救提供依据。,(二)上课上课就是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导入、课中和结束过程的不断调节和控制,顺利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以达到预定教学目标。导入是一堂课、一个新单元或一个新段落的开端,主要起着集中注意、稳定情绪和进入教学情境的作用。课中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指从导入新课到结束前的这个时间段。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最终如何取决于课中是否实施合适的教学策略。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课中有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第一,先行组织策略。上课开始,教师一种对新旧知识起连接作用的陈述,被称为“先行组织”,以帮助学生顺利接受学习材料。 第二,

6、问题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中问题是一项基本的教学策略。 不少研究发现,当前90%以上的课堂提问是要求学生回答教科书的相关内容。可见,实施这一策略的要义是“有效的问题”。编制有效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假设”的问题,要求学生对一个假设的事物加以思考;“比较”的问题,对资料、观点、答案就其特征或关系比较异同;“可能”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整合”的问题,提供给学生多种资料、观点和原理,让学生演绎出新的观点;“类推”问题,由已知原理、观点推出未知原理、观点。,第三,发散、集中教学策略。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间进行“脑力震荡”,然后,教师、学生进行比较、优选,集中到最

7、佳答案上来。运用该策略要找准发散点,给学生以充足时间进行发散与集中思考。 第四,反思教学策略。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以逆向思维的方式检讨教学、学习活动。逆向思维具有逆向性、批判性和新奇性等特点。 第五,练习策略。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过程的提问随机穿插进行口头或书面、黑板上或本子里、个别或集体等多种形式练习,从而达到启迪、反馈、巩固、迁移的目的。有效使用练习策略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根据练习的目的与功能选择练习的时机与形式。其二,教会学生练习。其三,适量适度,循序渐进。此外,还有精讲精练策略、自主发展策略、学习指导策略、教书育人策略、因材施教策略、促进自我发展策略、自主学

8、习策略和主题探索策略等。,结束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部分,其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完成课堂教学的“有序解散”。为此,教师需要课前做精心准备,同时在课堂上还要恰当地运用一些结束的方法或策略。结束的方法策略主要有: 第一,系统归纳。课临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作归纳总结,及时强化重点,明确关键,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第二,比较异同。将新学概念与原有概念,或者将并列、对立、近似的概念放在一起对比分析,找出异同,这有利于理解新概念,巩固旧概念。 第三,巧做铺垫。在结束一节课时需要为后面的课巧设伏笔,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第四,巩固。在结束部分恰当地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以使新知巩固。 第五,曲终奏雅。课

9、结束时教师可用诗画、音乐结尾,或最后将讲课推向高潮时再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想象、回味思索的余地。当然,课的结束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只要教师平时注意积累和探索,就会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好的结束方法和策略。,(三)布置、检查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组织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技巧,训练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习惯。课外作业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班级授课制质量的巩固和提高。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检查。 布置课外作业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第一,作业内容应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有助于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和发展其智能,选题要有代

10、表性,难度要适中。 第二,作业应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但不应是教科书中例题或材料的照搬;作业要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第三,作业应有助于启学生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第四,作业应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但不可牵强附会。 第五,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速度,给优生和差生分别布置分量、难度各异的作业,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提示或帮助。,(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班级授课制的必要补充。辅导的方式有指导学生课外作业;解答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给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和因病缺课的学生补课;给成绩优异的学生个别辅导等。目的在于因材施教。,(五)

11、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班级授课制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诊断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效果、调控教学的重要手段。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检查与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分析评价教师上课的效果。检查、批改学生的课外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按时检查,以养成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第二,认真批改,以发现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错误和缺陷。 第三,仔细评定。作业一般应有成绩并尽可能写上简短的评语,以对学生学明确要求,指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四,及时反馈。作业情况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指出其原因。 第五,重点辅导。对大多数学

12、生在作业中易犯的错误,教师应找机会进行辅导、重点讲解或纠正。,二、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所谓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循的最起码要求,我国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其内容已有我国教学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结合我国的教学实践有所发展,并补充了一些新的原则。特别应当指出,这一原则体系是针对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学采用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例如活动课程),则这一原则体系并不适合。 (一)直观性原则 (二)启发性原则 (三)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四)巩固性原则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六

13、)因材施教的原则,第二节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认识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指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这一定义包含三层意思:首先,使用教学方法目的是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也就是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设定。其次,教学方法的施动者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再次,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与统一,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的方法。,二、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这是当前我国最经常使用的一

14、种教学方法。 2、谈话法 又称问答法。它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问题,以此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并使所学知识得到检验的一种教学党法。谈话法主要有两种具体形式:(1)传授知识的谈话。(2)巩固知识的谈话。 3、演示法 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事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 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演示的手段大体可分为三类: (1)实物或模型、标本、图片、挂图的演示。 (2)用连续成套的模型、标本、挂图、图片或幻灯、电影等,进行序列性演示。 (3)音乐、体育、劳动等课上教师的示范性动作或操作等。,4、练习法 练习

15、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 5、自学指导法 自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6、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可以全班进行,也可以分大组进行。 7、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 8、实习法 实习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16、在校内外组织学生实际的学习操作活动,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三、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前面各项模块得出的结果为主要依据,教师应该从众多的教学方法中选择比较理想的方法为我所用。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 第一,应该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 第二,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第三,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第四,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第五,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第三节 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教学活动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的。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怎样把一定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怎样组织好教师和学生,怎样有效地安排教学时间、利用空间,怎样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等,这些都是教学组织形式要解决的问题。所谓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可以定义为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在教学中,多以组织学生的方式为基点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分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分为下列三个基本形式: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