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魂海之韵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56916042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之魂海之韵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山之魂海之韵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山之魂海之韵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山之魂海之韵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山之魂海之韵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之魂海之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之魂海之韵(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之魂海之韵,一、学校简介,2000年7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教育部和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将隶属于不同管理体制下的山东大学(教育部)、山东医科大学(卫生部)、山东工业大学(山东省政府)合并组建为新的山东大学,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揭开了山东大学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山东大学现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校。,山东大学校本部坐落在风光秀美的泉城济南市,设有东区新校、东区老校、西校区、南校区、齐鲁软件园、南新区六个校园,并在美丽的威海市设有分校。,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4万余人(3+1),研究生近1万人。校本部设有30个

2、学院、教学部,威海分校设有11个院(系)、教学部。招收本科生的专业有103个,涵盖了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医学、教育学、军事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年招本科生一万余人。,二、学校教学管理体制,山东大学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为教务处,各院系设有教务室。教务处下设或挂靠单位如下:,山东大学校本部分为六个校园,增加了教务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校院两级管理能充分发挥学院的管理职能,赋予院系更多的管理权限,教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由院系承担,教务处更多地发挥协调、检查、评估和指导的功能。通过几年的建设,现已全部实现了日常办公的网络化,通过网络将各个校园连为一体,

3、实现了教务管理的“零”距离。,三、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建设简介,1、软件建设 时间:2001年 起因:三校合并,新山东大学成立,三校原有的管理系统都无法满足教务管理工作需求。 责成单位:教务处+网络中心 建设目标:起点高(设备)、技术新(设计思想)、功能全(综合教务管理)、安全性强。 途径:自主开发/引进,调研考察:教务处、网络中心等部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山东等十几所高校。 存在问题:各高校管理模式差异大,管理系统各有特色,但都不能形成规模,存在维护升级难的问题。 完全的自主开发周期长,成本高; 完全的照搬引进不能适应我校的管理; 最终结论:引进+二次开发 引进由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

4、心开发的大学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并根据我校管理的实际情况委托该中心进行二次开发。,2、硬件建设 投入多、起点高:将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硬件建设纳入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2001年1000万数字化校园建设经费中350万用于综合教务系统的硬件建设,目前除本科教务管理外,研究生管理、学生管理等全部运用该系统,避免了重复建设。 责任明确:由学校网络中心作为年度工作的重点制定建设方案并负责实施,并由网络中心完全托管。,硬件选型:系统硬件全部采用SUN公司的产品,考虑到在校生的规模与发展,数据服务器选用Sun fire 4800,配置为6*750M CPU、6G内存,应用服务器选用4台E420R组成Sun

5、Cluster 3.0的机群环境,每台E420配置为2*450M CPU、2G内存,如下所示:,系统架构:系统采用B/S与C/S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大致可用下图来表示:,四、管理与数据流程,1、管理流程综合教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学生入学至毕业,其在学校内的所有和教务相关的数据都通过教务系统进行管理,管理流程环环相扣。管理工作流程大致如下所示:,成绩信息,交费信息,教师信息,教学计划信息,执行计划信息,实际开课信息,排课信息,选课信息,毕业审查信息,考务信息,质量监控信息,教室信息,新生信息,毕业生信息,学籍信息,注册信息,2、数据流程,五、系统特点与建议,系统优点: 1、管理思想先进系统融合

6、了清华大学多年来教务管理与教务改革的经验,结合了山东大学教务管理的实际(三校合并、校区分散),实现了教务数据集中管理与共享,将管理重心下移,避免管理漏洞的产生,并从不同层面上、各个管理环节中,为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提供最大的方便。(教师录入成绩、学生选课、查询课表等),2、系统功能强大 公共信息管理:各种代码、基础信息 用户管理:用户权限分配、查询 注册管理:学生报到注册 收费管理:学生交费 课程管理:全校课程 开课单位、学时、课程属性等 计划管理:各专业、各年级教学计划 课程编排:排课、调课、教室管理 学籍管理:学籍处理、学生奖惩 选课管理:置课、选课限定、预选、正选、退改选 考试管理:考场

7、、监考编排 成绩管理:成绩录入设定、统计分析、成绩单制作 毕业审查:毕业、授学位资格审查,学期审查 信息查询:师生课表、成绩报送、学籍信息,3、管理流程严谨系统严格按照教务管理流程设计,改变了以往教务模块分散、不全面的弊端。从流程上杜绝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促进了教务管理的规范化。如: 交费注册选课考试成绩录入 课程管理计划管理执行计划开课任务排课 教学计划+学生成绩毕业(授学位)资格,4、技术成熟系统运行于Internet上,采用C/S结构与B/S结构相结合的体系结构既满足教务管理用户集中、大量处理数据的要求,又满足学生最大范围地使用该系统。 数据库软件采用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数据库系统-Oracl

8、e;采用先进和标准的网络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可移植性;各子系统即可独立运行,也可联合运行,实现数据共享。 维护升级方便,服务及时。,5、安全策略强大用户权限设置方便、科学(因岗设权)。 模块菜单记录字段 修改浏览无权限 超级用户(系统管理员)一般管理人员(本部门信息)教师/学生(个人信息) 多种备份 双机热备、定时备份(根据需要)、导入/导出,系统不足: 1、系统开发缺少整体性 针对我校实际情况的二次开发只是对部分不适用我校管理特色的部分功能进行了修改,整个管理系统缺少整体的设计规划。 综合教务与排课系统的统一性需要进一步加强,排课与综合教务系统的开发不是同步的,致使语言环境、界面等差异较

9、大,综合教务系统的开发受到了排课系统的限制。 建议加强系统整合与规范,对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2、几个具体问题 增加选课与选教材的管理功能; 系统报表(课表等)较单一,格式设计欠美观,内容少,应多样化; 应增加与教育部推行的在校生与毕业生电子注册数据的对接(代码); 帮助文件有待于细化、美化; 数据导入/导出的字段对应不方便; 界面设计有待于更新(分辨率、学生选课界面)。,六、应用情况,1、启用:经过一年多的论证及建设,该系统于2002-2003年秋季学期正式启用,目前,从学生入学至毕业的各个管理环节已全部运行。该系统的启用使我校教务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教务管理

10、的一体化、网络化和规范化,解决了合校后因办公区域分散而带来的教务管理矛盾,构建了我校教务管理科学化的新平台。,2、评价:系统运行后,反响最大的还是直接感受到便利的广大师生,网上报送成绩、网上选课、网上查询课表让广大师生感受到了网络的方便和快捷,师生对此反映非常好。教务管理人员因管理及思维定式的原因,新系统启用后需要有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特别是对新系统中与旧系统对比不适用我校的地方存在不少怨言。但是,随着系统的不断完善和改进,通过培训学习,系统的优势已逐渐得到认可和好评。,3、体会: 领导重视是关键。在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建设投资的力度,影响着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

11、务信息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和学校的各相关部门。虽然系统建设以教务处为主,但更需要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需要学校领导进行协调,将管理权限和责任要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一个管理人员,并实行责任追究制。,数据建设是基础。基础数据不全,系统功能将不能全部启用;基础数据不规范,后续工作将无法展开;基础数据不准确,将直接造成结果的错误与工作的被动。因为基础数据的规范与准确大多是在后续工作中才被发现,但往往为时已晚,因此加强基础数据建设、提高数据质量是启用综合教务系统进行严格管理的基础。,明确职责是保障。系统管理工作环环相扣,系统每一项工作的结果都是下一步工作的基础,如有一项工作不能按时

12、保质的完成,必定会影响到下一步工作的进行,因此教务管理各部门之间明确职责、密切合作是保证本系统顺利实施的保障,要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包括教务处与院部的管理人员,权限与责任一定界定明确,避免相互推诿。(开课任务录入与排课结果),安全保密是根本。系统管理员要严格按照工作分工设置每位用户的密码和权限,用户要严格保守自己的密码,如发现有用户进行了非法操作,无论是否是用户本人操作,都将追究该用户的责任。同时,教育广大学生加强保密意识,牢记自己的密码,以保护自己的权益不被侵害。数据管理人员要及时对相关数据进行备份,要制定详细的数据备份策略与计划,确保数据的安全和修复。 没有了数据的安全与保密,管理的正确性

13、无从谈起。,加强培训是手段。教务管理系统功能强大,涉及到教务管理的方方面面,管理思路与方法也得以改进,只有加强管理人员对系统的培训,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管理流程、操作方法与技巧等,才能更好地发挥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才能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与准确。我校最初的有效方法是集体办公,将教务员集中到一个机房中同时做一项工作(录入开课任务等),进行现场指导与交流。,结 论,经过几年的应用,该系统经受了我校实践的检验,系统的引进与开发是成功的,它对合并后的山东大学的教学管理规范化、一体化和科学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校教学管理不可缺少的平台。随着系统的完善和管理人员应用能力的增强,系统的功能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致 谢,感谢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 对我校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建设的 支持和帮助!感谢在座的各位同仁! 欢迎各位到山东大学(济南、威海) 指导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