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时评文精选 20 篇1. 寒门多出贤 张保振最近,有位中国学子登上哈佛大学演讲台,从自己中学时代被毒蜘蛛咬伤的“农村故事” ,推及 “改变科技知识分布不均”这一主题,他的英文演讲视频在网络上热播由此而成为“网红”的他,出 生在一个小村落里,父母均为农民,更引起人们关注窃以为,这倒是一件寻常人家的正常事,它告诉 人们一个寻常道理:寒门多出贤千百年来,在古老的中国,不乏这样的故事2500 多年前,孔子的三千弟子中, “贤人”有 72 人这 72 人中,出身寒门的不在少数比如,被孔子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 颜回,不仅位居 72 贤之首,而且被后世尊奉为“复圣” ;被庄子言为“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 参,由于缺食,浑身浮肿,由于劳动,双手老茧,且面带病色,却被后世尊奉为“宗圣” 即便是孔子, 也正如他后来所坦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由于“多能鄙事” ,甚至还有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的意味生活,同样会成为人们的老师俗语言:“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正因为出身“寒门” ,所以 更知“寒”的不爽,也更向往“暖”的开心古语云:“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正因为自己被“寒”过, 因而一旦有条件,也更愿意伸出温暖之手,拉身处“寒门”的人脱“寒” 而这,正是“贤”之思、 “贤” 之举遥想当年,孔子正因为“贱”而从事各种“鄙事” ,所以使得孔子在日后思考社会问题时,更能体 会到劳动民众从事“鄙事”的艰辛与重要,更能考虑到劳动民众身处“贱”位的状况与情感,从而自心 底发出了“为政以德” “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千年至论寒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是出身“寒门” ,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贤,不仅要有“德”: 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而且要有“才”:有本事,能成事这,就离不开学习有言道:人不 吃饭,饥;人不学习,愚生活就是这样,惟有好学,才近智,惟有知学,才给力只有努力用知识武 装自己,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为,才能离“贤”更近一步寒门多出贤,意味着多付出 “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 谈时,勉励同学们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 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 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成功、成名,永远不是用巧嘴吹出来的,而是用心血写出来的 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过人的求知欲、更开阔的思维、更远大的志向,无论出身多么艰苦,都将成 就一番不凡的事业《人民日报》 ( 2016 年 06 月 22 日 04 版)2.没有风暴的海洋是池塘 陈 凌美学家朱光潜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有一段时间喜欢作诗填词,兴之所至,常信笔直书,想到 什么,便写什么,自觉不错后来将习作拿给朋友看,却碰了壁:“你的诗词来得太容易,你没有下过 力,你喜欢取巧,显小聪明 ”一语点醒梦中人他由此方悟,意境经过洗练,用词经过推敲,才能百炼 成钢,达到精妙境界遣词造句如此,人生更是如此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八九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 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 ”桥梁专家茅以升晚年这样总结一生诚然,谁的人生 没有几分坎坷?谁的道路不曾有过崎岖泥泞?生命的常态,永远不只是浅浅的涟漪,更有涌动的暗流、 潜在的礁石正是这些,才构成了完整而丰富的人生;也正是在崎岖道路上的砥砺前行,每个人的精神 生命才能不断成长有作家写道:“你不可能要求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潭 ”未经磨砺的灵魂,是2没有深度的。
然而,总有一些人,一提到压力,就心生畏难情绪;一遇到困难,就只会向后退缩,畏葸 不前还有的人甚至甘做“草莓族” ,一压就扁,一碰就倒如此,无法成就一番事业不说,恐怕连自己 人生的方向盘都很难把握相反,中流击水,才能真正熟谙水性;披荆斩棘,才能抵达未曾抵达的地方 正所谓, “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 其实,很多时候,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困难,看似高山,实际上不过是座小山丘能否迈过去, 关键就看我们能否拿出攻坚克难的意志 《史记》曾载,飞将军李广有一次外出打猎,把草丛中的一块石 头误认为是潜伏的老虎,于是弯弓射箭,箭镞居然深陷石头之中等知道是石头之后,却始终无法再次 以箭穿石这里的区别,就在于射箭之时的意志,是否一往无前、绝不退缩李白由此感慨道:“精感 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意志坚定与否,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成败不可否认,一些困难并非能轻易克服,但没有尝试过,怎会知道到底能不能克服呢?不试,半 点机会都没有;试了,至少还有机会即使最终没有克服,至少也是增加了阅历、磨砺了心性正如哲 人所言:“雾气弥漫的清晨,并不意味着是一个阴霾的白天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 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都标示着前进的一步。
”与困难作斗争,不管成功与否,本身就是一笔重要的人生财富, 它将成为下一次成功的基石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 ,一曰《资治通鉴》 ,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 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说到底,挫折和苦难,不过 是块磨刀石不被困难吓倒,不向挫折屈服,勇往直前,人生的刀刃才能越磨越锋利3.受得委屈,可养格局 仲 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去年这封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在不少人心中泛起 涟漪身边不时有年轻人,甚至刚刚工作不久,也贸然来个“华丽转身”——辞职走人然而,当我们 拿起现实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那些具体的“离去” ,就会发现不少年轻人的离职,只因受不了一时的小 委屈,理想与情怀只是被作为逃避的华美掩饰罢了的确,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委屈,有的人选择的不是面对,而是逃避问题是,世上还有不 受一丁点委屈的人生吗?还有一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吗?设若每受委屈而躲避,则人生将无处可 逃在一定意义上说,受不得委屈,也就难有“诗和远方” 人生的炫彩少不了委屈的纠缠在文学写作中有一种说法叫“古老的敌意” ,意指作家如果一生 境遇太顺,沉湎于安逸生活,那么,他将很难创作出真正传世的伟大作品。
正如写就《红楼梦》的曹雪 芹,陷于困顿沦落之间,依然坚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最终贡献出这样一部皇皇巨著可以说,正 是生前“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莫大困境和委屈,最终成就了他流芳百世的身后之名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会遭遇曹翁那种盛衰逆转式的极端命运,但日常生活从来就是制造各种 委屈的高手,它所能提供的委屈品目繁杂、款式众多:比如努力被否定,辛苦得不到认可,隐忍之后换 不来理解,一片真心不被接纳,默默付出没有成果……并且生活对之一律解释欠奉在一定意义上说, 面对委屈,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有的人容得下委屈而成其大,盖因其胸怀襟度得 以被委屈撑大;有的人受不得委屈而处其微,实因格局不够而被委屈撑破作家海明威写道:“一个人生来并不是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人生 在世,确然需要这么一点精气神面对委屈、挫折、困境,不是选择逃避,而是以勇敢与微笑去面对; 不是选择认命与沉沦,而是不屈沉着以进取换言之,既然委屈是人生旅途上如影随形的种种难关,唯 有认认真真去过好每一关,我们才能脱胎换骨,不断抵达自由的境界相反,在生活的此处过不了这一 关,就别想在生活的别处能过好这一关。
一定程度上,面对委屈的姿态,就是一个人行走世界的基本步态;对委屈的消化能力,决定了 一个人“看世界”的襟度100 多年前,曾国藩求学衡阳,同舍一名杨姓同窗,家中有权有势,读书时就 对他百般刁难曾中举后,他更是大发雷霆,责难曾的书案抢了他的好风水当大家纷纷为曾不平时, 曾却劝解众人,不要为这点小事再与之争论可以说,只有吞得下生活的小委屈,才能吐得出人生的大3格局作家史铁生曾言:“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正是现实世界的不完美,呼唤着 我们用人性的完美去铸就彼岸的殿堂世界有多大,看你受得住多少委屈;人生有多精彩,看你有多大 格局 ( 2016 年 06 月 16 日 04 版)4.成长是与自我的搏斗 李洪兴用软件合成“我的小学生证件照” ,在朋友圈晒出“自制高考准考证” ,穿校服戴红领巾过“六一” ……不要认为这都仅仅是“怀旧” 社会调查显示, “不想长大”如今已成为一些年轻人真实的心态 “不 愿工作” “打扮装嫩” “不愿结婚” “不愿生子” ,被选为不想长大的四大表现这样的现象,提出了一个 值得思考的问题: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成长有两个维度,一个横向的时间轴,一个纵向的心理轴。
时间流逝、年龄增加,这是最自然 不过的长大,却并不必然会带来心理的成熟有人以 3 个标准定义成熟:经济上独立、自己做决定、对 行为负责这意味着,成熟需要克服精神的惰性,参与更大的竞争,也承担更多的责任或许正因此, 在上述调查中,才有超过七成的受访者把不想长大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竞争太激烈” 有心理学家提出,现代社会中,人在 20 岁出头时会经历一个“成人初显期” 这一阶段的年轻 人,生活充满可能性也充满不确定性,他们在关注自我时注视世界,在否定自我中追逐未来,总是感觉 找不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甚至是感情,因而进入一种“青春已过,成熟未满”的过渡状态说到 底,这样的不想长大,只是还没有发现自己不过, “成人初显期”终究还是要走出去的背过身去延宕成长,将“怀旧” “装嫩”转化为心 理按摩,只会徒增焦虑,更可能错失成长的机遇有人说,逃避与其说是一种防卫,不如说是一种溃败, 它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有时也是一种心理障碍越过这个障碍,方能成为一个心灵层次丰富、心智成 熟饱满的人如果走不出心理“舒适区” ,就会失去向上伸展的动力,陷入个人发展的沼泽不想长大,对个人而言是一种自由选择,但做出这种选择的人多了,则可能让社会失去活力。
陈独秀曾在《敬告青年》中批评, “退隐为弱者不适竞争之现象” ,因此断言, “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 天职” 阴影和光明都是人生的财富,挫折和困苦同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命成长,不仅要学会转 身和撤退,更应当学会直接面对和攻坚向前唯如此,才能在个人的奋斗中,推动时代和社会的前行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毛泽东 17 岁离家时,改写了一首 诗给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一心向学和志在 四方的决心,尽在其中青年马克思在临近毕业、考虑自己前途时,写下著名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 考虑》一文他一生忠实于少年时代的誓言, “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即使在没有钱买 面包的时候,也从未放弃的确,没有经历过,哪有资格抱怨;没有积累够,更无理由装睡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逃避成 长固然可能得到一时的安稳与平静,却也意味着失去了更多生命的精彩以“向前走”的坚定对抗“向 下滑”的逃避,以“不惜于”的勇毅克服“不敢于”的懦弱,就算再平凡的路,也能走出非凡的光彩5.“榜样”是用来超越的 ——如何突破创新的思维瓶颈④ 何鼎鼎临近毕业季,中央美术学院又开始了毕业展。
观展过程中,有人惊叹作品新奇,也有行家不客 气地点评:看似新鲜,但不少作品处处留下模仿的痕迹其实,在艺术史上,创作之初的模仿与参照,不可避免领路人身后,总是会聚集一批跟跑者 学书法,绕不开颜柳欧赵,所谓“法帖”就是这个领域的入场券名家名作开风气之先,却也是千锤百 炼积累而成巨擘如吴昌硕,终其一生都潜心临写《石鼓文》 ;欧洲印象派画家缔造“光影革命”前,几 乎都是古典艺术大家的信徒4不仅是艺术领域有人一针见血地分析,社交网站“脸书”借鉴了领英(LinkedIn) 、F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