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上前6首阅读赏析题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6912924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八上前6首阅读赏析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语文八上前6首阅读赏析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语文八上前6首阅读赏析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语文八上前6首阅读赏析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八上前6首阅读赏析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八上前6首阅读赏析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野望野望 黄鹤楼黄鹤楼 使至塞上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鉴赏题鉴赏题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 “薄暮”点明时间, “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 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 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 染的萧瑟衰败 景象,

2、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答: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 采薇” ,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 4、这首诗的内容及抒发的情感。 答:野望一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借薄暮山林之景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 孤寂的情怀。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3 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

3、,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答:答:B(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答: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 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

4、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 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 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静,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5.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 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

5、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答:B后四句为实写之景。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 , 。 ”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2、结合景物描写,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所表达的情感。 答:远赴边塞的诗人以“征蓬”和“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离开“汉塞” , 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幽微难言、激愤抑郁的情感。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上的 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河流再到绵延天边的沙

6、漠,十分讲究画面的层次感。另外画面 的色彩也十分丰富,黄色的沙漠,橘红色的落日,闪着白光的河水,白色的烽烟,奇特壮观 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4.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 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 “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 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答: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 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

7、 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 ,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 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 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 C 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 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 “落日” ,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 受,意境雄浑。 答:A(并非

8、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 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答: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 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 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品技巧:运用了

9、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 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 对于本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 ”从全诗 来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从诗的内容来看, “送别”应 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删去“送别”二字更为合适。 4、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答: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 5、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 字内) 。 答:诗人乘舟

10、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 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 了。 6、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送”字直接点题(扣题) , (1 分) “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 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 分) 7、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3 分)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诗人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C. 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表

11、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答:C(写的是诗人离开故乡。 )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最爱2、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B.颔联抓住了“争” 、 “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3、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基样的

12、思想感情?答: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景的喜爱之情。4、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一句。答: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 、 “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 “渐欲” 、 “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C ) A前四句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

13、一株嘉美的树,在绿叶中开出了茂密 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女主人折了最好看的一朵,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B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简简单单十个字描绘了一幅清晰生动的画面:女主人折下 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根本无法送到亲人手中,她只是痴痴地手执花枝,久久地站 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C最后两句大意是说,这花很可贵,怎么能送到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只能借着花儿表 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表现主 人公相思之苦。 D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花木的荣枯,是妇女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 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

14、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没有尽头。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 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 ,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 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 2. 请指出本诗这一细节,并简要分析这一动作内涵。 “攀条折其荣”一句,主人公情不自禁的折下一枝花,想把它赠送给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 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思念。3.“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请赏析。“盈”字用得好。 “馨香盈怀袖” ,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一个“盈”字, 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主人公深深的思 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