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安全防护技术第2章 煤气中毒60p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6906952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5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气安全防护技术第2章 煤气中毒60p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煤气安全防护技术第2章 煤气中毒60p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煤气安全防护技术第2章 煤气中毒60p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煤气安全防护技术第2章 煤气中毒60p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煤气安全防护技术第2章 煤气中毒60p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气安全防护技术第2章 煤气中毒60p》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气安全防护技术第2章 煤气中毒60p(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煤气中毒的危害与防护,在劳动过程中,工业毒物引起的中毒叫职业中毒。不同于一般中毒。见案例途径包括: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主要由呼吸道侵入,其次皮肤,经消化道的较少,发生意外事故时,毒物有可能直接冲入口腔,生活性中毒则以消化道进入为主。,一、有害气体的概念 1.窒息性气体,表2-1 人体缺氧症状与空气中氧浓度的关系,2刺激性气体 3对中枢神经有损伤的气体,(1)理化性质 一氧化碳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气体,相对密度0.91。不溶于水,易溶于氨水。 焦炉煤气中一氧化碳体积百分数为58%; 高炉煤气CO含量25.5%左右; 转炉煤气CO含量59% 左右。,返回主目录,二、一氧化碳(CO)中毒

2、机理,返回主目录,(2)危害 一氧化碳是一种窒息性毒气,属级毒物,空气中一氧化碳控制标准为小于30mg/m3。一氧化碳被吸入后,经肺泡进入血液循环。由于它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O2大200300倍(240倍),故人体吸入CO后,即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碳氧血红蛋白无携氧能力,又不易解离,造成全身各组织缺氧,甚至窒息死亡。(解离速度比氧慢3600倍)。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达到1.2gm3时,短时间可致人死亡。见录象,(1)急性中毒是指一个工作日或更短的时间内接触了高浓度毒物所引起的中毒。见案例。急性中毒发病很急,变化较快,多数是由于生产中发生意外事故而引起的,如果急救

3、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易造成死亡或留有后遗症。,三、中毒症状,C0急性中毒的患者,皮肤、黏膜、手指的颜色不发青紫,而且鲜红色。但往往皮肤上有紫红色的斑点,有时还可能有水泡形成,尤其在手足部的皮肤最为多见。,轻度中毒:吸入一氧化碳后出现头痛、头沉重感、(头晕)、恶心、呕吐、全身疲乏无力、耳鸣、心悸、神志恍惚。稍后,症状便加剧,但不昏迷,离开中毒环境,吸入新鲜空气能很快自行恢复。病人体内的碳氧血红蛋白一般在20%以下。,返回主目录,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加重外,面颊部出现樱桃红,呼吸困难,心率加快,大小便失禁,昏迷。大多数病人经抢救后能好转,不留后遗病症。病人体内的碳氧血红蛋白在20%50%之间。,返回

4、主目录,重度中毒:多发生于一氧化碳浓度极高时,患者很快进入昏迷,并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脑水肿、心肌损害、心力衰竭、休克。如能得救也留有后遗症,如偏瘫、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病人体内碳氧血红蛋白在50%以上。 见录象,(2)慢性中毒是指长时期不断接触某种较低浓度工业毒物所引起的中毒。慢性中毒发病慢,病程进展迟缓,初期病情较轻,与一般疾病难以区别,容易误诊。如果诊断不当,治疗不及时,会发展成严重的慢性中毒。,C0中毒者数天或数星期后才出现症状,如经常性的头晕、视力减退、健忘、甚至变成痴呆症,还可能发生肢体麻痹和CO性脑炎。这些症状大多数是可以慢满恢复,也有极少数不能恢复而引起后遗症。,长期吸

5、入少量的CO引起慢性中毒,其症状:贫血、面色苍白、心悸、疲倦无力、消化不良、呼吸表浅、体重减轻、头痛、感觉异常、失眠、记忆力减迟等。,第二节 煤气中毒事故的预防,一、造成煤气中毒的原因 煤气设备泄漏没有及时发现,或已发现而又未及时处理。密闭场所通风排毒设备效果不好。(案例) 对煤气性质认识不足,在超过卫生标准的煤气区域工作而又不戴防毒面具。 (案例) 缺乏安全意识,在设备附近休息、打盹、睡觉。 停送煤气,不注意空气流向,或设备内的煤气处理不彻底,没有严格的检查制度。,煤气倒窜到蒸汽或水管内,引起中毒。 (案例) 煤气区域不挂“煤气危险禁止停留的标牌。 安全制度不严格,误入或提前进入危险区。管理

6、混乱,缺乏必要的安全监护。 管网系统压力波动过大,超过水封安全要求,造成煤气压穿,煤气泄漏。事故案例,二、预防措施 1、组织管理措施,严格执行安全监护等煤气安全规程。煤气防护安全操作规程,2.密闭 加强设备的密闭化和自动化,防止跑、冒、滴、漏。使用、运输和贮存有毒物质时应注意安全,防止容器破裂和冒气。 对煤气管线、设备加强巡检,发现泄漏及时处理。 对新建的煤气设施投产前必须经过气密性试验,验收合格后方可投产。 3.安全操作及通风排毒,4.定期监测煤气区可能有一氧化碳泄漏,所以应设一氧化碳报警系统。有时需进入煤气设备内部检修,人进入前一定要取样分析氧和一氧化碳含量,根据含量控制进入操作时间,并对

7、含量不断监视。在设备内的操作时间要根据一氧化碳含量不同而确定(表2-1),而氧含量接近对比环境中的氧含量时才能进入。,表2-1 一氧化碳含量与可在设备内的操作时间,5.个人防护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毒物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式防毒面具。(供气式也称隔绝式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手防护:戴橡胶手套。,(6)不准在煤气区域停留。 (7)煤气区域安全标志牌标语明显。 (8)卫生保健措施。录象18:00后,学习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有关煤气防护的内容。,返回主目录,三、煤气加臭技术 有机硫化物:硫醇、四氢噻吩、环状硫化物、硫醚等。 其中四氢噻吩是加臭剂的最佳助料,

8、此产品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无腐蚀、味臭、无毒、用量少、且不影响煤气的燃烧值等特点,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工业与民用煤气行业,是代替乙硫醇为煤气加臭剂的首选产品。,第三节 煤气中毒事故的急救 一、及时报告和组织指挥,(见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8.18.4) 泄漏污染区人员迅速撤离至上风处,并隔离至气体散尽,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切断泄漏源。,通蒸汽或氮气稀释,喷雾状水或其它水溶液稀释、溶解,注意收集并处理废水。,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二、准确救护 将中毒者救出危险区,转移到新鲜空气的地方。只要中毒者仍在呼吸,一接触新鲜空气,人体生物化学性的修

9、复作用就立即开始。 如果中毒轻微,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症状的,可直接送医务部门急救。,对于中毒较重,出现失去知觉,口吐白沫等症状的,应立即通知煤气防护站和医务部门到现场急救。并采取以下措施: 使之躺平,把腿垫高,使血液回流; 松开衣领腰带,使之呼吸通畅; 掏出口内的假牙、食物等,以防阻塞呼吸; 适当保暖,以防受凉; 使中毒者吸氧气。,对于停止呼吸的,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抢救者要避免吸入中毒者呼出的气体。方法有压背式、振臂式、口对口(鼻)式三种。最好采用口对口式人工呼吸法。 方法:抢救者用手捏住中毒者鼻孔,以每分钟12-16次的速度向中毒者口中吹气,或使用苏生器。同时针刺人中、涌泉、太冲等穴

10、位,必要时注射呼吸中枢兴奋剂。,中毒者未恢复知觉前,应避免搬动、颠簸,不要送医院。如果送高压氧舱抢救,途中应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并有医务人员护送。 应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三、准确搬运 四、心肺复苏法,复习题(: 1.一氧化碳中毒机理. 2.一氧化碳轻度中度和重度中毒症状. 3.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次数. 4.一氧化碳含量与操作时间关系. 5.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步骤。 6.甲醇的毒性,复习题: 1.硫化氢中毒机理. 2.一氧化碳中毒机理. 3.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及解离能力. 4.一氧化碳轻度中度和重度中毒症状. 5. 什么是苯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6.氨中毒机理. 7.苯并芘的毒性. 8

11、.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次数. 9.一氧化碳含量与操作时间关系.,【煤气中毒事故案例】 【煤气中毒案例1】首钢动力厂煤气泄漏致9人中毒死亡事故。 10月26日15时40分,首钢动力厂综合管网一露天煤气水封发生煤气泄漏事故,导致在现场附近从事保洁工作的3名女工和路过此处的6名外单位人员一氧化碳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煤气中毒案例2】 2003年6月29日,某炼钢厂1.51053高炉煤气柜进气置换投运,烧结成品运输皮带系统接点。12点30分,3座高炉按计划停炉。首先对风机房风机到高炉煤气柜之间的输气管道的水封、盲板进行了串联式安全封闭;然后进行高炉到风机房工段的气体置换。之后,检修人员按照安全操作规

12、程,用便携式煤气监测仪进行煤气报警检测。,在确认安全后,检修车间工作人员和风机清洗员工12人进入风机房进行检修、清洗。17点55分左右,检修工作即将完成,检修作业地点1号风机突发煤气泄漏,发生煤气中毒事故,12名作业人员全部发生中毒,有3人在送入公司职工总医院时呼吸、心跳已停止。另外,参加现场抢救的工人中有20人发现不同程度的煤气中毒症状。,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一边控制中毒现场,排除事故隐患。一边迅速将32名中毒患者移离风机房,送至公司职工总医院。其中3例中毒病人到医院时呼吸心跳已停止,全力抢救无效死亡;有4人处于深昏迷状态,经上呼吸机、给氧、冬眠疗法脱水、脑细胞复能剂、血液光量子治疗、预防感

13、染及营养支持等措施后,有2人已于10后清醒,24后基本脱离危险,无明显后遗症;,另2人渐由深昏迷转为浅昏迷,有一定反射体征,7后清醒,后脱离危险。其余25人病情较轻,有不同程度头昏、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烦躁等症状,经治疗恢复,其中12人提前出院休息观察。,事故分析:中毒患者是在检修过程将结束时,因漏水导致水封失效引起煤气泄漏,吸入后引起的急性中毒。本事件共有32人发生中毒,中毒人数多。其中死亡3人,急性重度中毒4人,急性中度中毒2人,急性轻度中毒23人。,在停炉后风机房检修前,按照相应的安全生产程序对风机房风机到高炉煤气柜之间的输气管道的水封、盲板进行了串联式安全封闭,安全阻断高炉煤气柜煤

14、气回流。然后进行高炉到风机房工段的气体置换,检修工人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操作程序进行检修。一般情况下,风机房不会发生煤气泄漏。这次风机房检修发生煤气泄漏并导致中毒事故,十分偶然。,也正是如此,厂方忽略了急性中毒的可能性,防护意识不到位,丧失应有警惕性,检修方案中安全措施不严密,现场应急准备不足,未采取必要的突发职业中毒应急准备。如未备有防毒面罩,以致事故发生后抢救现场比较混乱,造成检修作业人员全部中毒和现场抢救人员20人不同程度的中毒。,返回主目录,【煤气中毒案例3】 2000年8月18日晚,某炼铁厂发生一起7人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其中1人死亡。事故发生当天,高炉进行检修,关闭了煤气总管道,当晚

15、730分检修完毕后,需开放煤气总管眼镜阀。当时由7名热风工在没有戴任何防护面具的情况下,登上眼镜阀平台,其中平台南侧4人,北侧3人,就在翻眼镜阀过程中发生了煤气泄漏,7人当场中毒昏倒在平台上,被地面的工人发现,立即上去抢救。,教训。工人的安全卫生意识比较淡薄,自身防护意识不强。发生中毒的7名工人,年龄最大的38岁,最小的26岁,平均32岁,从事热风工作岗位最长的14年,最短的5年,平均10-14年,均具有一定的操作经验。根据以往的操作经验,在翻眼镜阀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有少量煤气逸出,但从未发生中毒事故,由于麻痹侥幸,在没有戴任何防护面具的情况下,冒险上平台操作,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安全规章

16、制度不健全。因高炉建成投产的时间很短,各项安全规章制度还很不健全,安全检查监督力度也很不够,安全防护设施配备不完善也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 事故现场设计布局不甚合理。眼镜阀平台窄,平台唯一的通道只有0.4宽,给抢救工作带来不便,延误了一定的脱离现场的时间。,【煤气中毒案例4】 1995年3月30日,马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运输公司驾驶员赵长红驾驶载重15吨上海大通牌自卸车到马钢股份有限公司二钢厂承担运输钢渣生产任务,当其将第二车钢渣运到二钢厂钢渣场卸完后,在车斗未复原位的情况下,即驾驶自卸车返回。当车行驶至马钢铁合金厂门西侧渣山路与铁道交叉处时,未落下的车斗将横跨厂区道路上方离地面净空高4.3米直径610毫,米的由二钢厂通往铁合金厂的一根高炉煤所管道撞断,造成煤气大量外泄,同时还将煤气管上方并排的氮气、焦炉煤气、蒸气三根管道撞弯。经治金部、省治金厅及马鞍山市有关部门机关组成的事故调查组检测确认,高炉煤气泄漏是约9461立方米,煤气外泄密集区面积为1250平方米,受影响区域3305平方米,致使过往行人及附近居民的重、轻伤,直接财产损失70余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