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含《论语》和《老子》)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6902554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道互补(含《论语》和《老子》)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儒道互补(含《论语》和《老子》)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儒道互补(含《论语》和《老子》)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儒道互补(含《论语》和《老子》)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儒道互补(含《论语》和《老子》)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道互补(含《论语》和《老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道互补(含《论语》和《老子》)(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道互补,2006年4月21日南方人物周刊读到的一篇文章,标题叫老鼠,作为证据,作者是刘瑜。文章说,有一只老鼠,在厨房里被粘板粘住了,垂死挣扎。这让她想起了另一只也是被粘住的老鼠,叫了两天才死去。她还想起自己小时候,有一只老鼠被邻居老爷爷用开水烫死了。这些事搁在任何地方,可能都稀松平常。灭鼠嘛,好像没什么不对,作者也没说不该灭老鼠。让她受不了的是:一,生而为鼠,并不是它的过错。二,如果一定要死的话,为什么不能让它死得痛快一点,不那么备受折磨呢?文章说:“便是龌龊如一只老鼠,也会痛,也会绝望,也会挣扎。更糟的是,它的痛,也会传染给你。”,读短文老鼠,作为证据,儒道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春秋时期西周

2、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国群雄并起,战乱纷争,礼崩乐坏。见于史书的诸侯国128个,36名君主被弑杀,480多起战事,450余次诸侯盟会。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它们之间爆发战争规模更大,杀人更多。,儒道思想的异同,异: 孔子:看到礼崩乐坏、社会动乱的现象,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使人心向“仁”,以“礼”规范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老子:看到社会动乱、战事纷纭的现象,思考其原因,认为是人性的堕落导致了

3、社会的纷争,而人性的堕落正是由文明的发展导致的,故而他找到的解决办法是抛弃文明的干扰(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回到人性的起点(见素抱朴),回到原始的社会(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同:都旨在解决社会纷争,恢复社会的安定。,儒道思想比较,原 因,孔子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人道”; 老子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天道”。孔子关注的是问题的现象本身, 老子关注的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历史时期的不同影响:,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黄老学说盛行。 唐:儒学、道学、佛学并行。,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

4、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论语是一部 体散文集,是 孔子的 和 所辑录的孔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 合称为 “四书”。,走近论语,孔子,名 ,字 , 家 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 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 来做事”。开讲学的风气,传说有 弟子 人,身通六艺者 人。 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关于孔子,入世,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

5、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 学也已。”,敏:敏捷

6、,勤快 就:靠近 正:修正 已:通“矣”,了,先生说:“君子不求吃得饱,不求住得安定,勤于做事而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学的人啊。”,讲述好学的态度、表现和要求。,第一则 【赏析】这一则体现出了孔子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感悟】“物质的追求可让你富足一时,精神的追求却让你充实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踰矩。,有:通“又” 不惑:遇事不迷惑 天命:上天旨意,自然的

7、禀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种含义 耳顺:指听到别人也能包容。 从:遵从,随 踰矩:越过规矩,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专心求学;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没有疑惑;五十岁知道了天命;六十岁听别人的意见能够包容;七十岁时一切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讲述其一生进修德业的发展过程(六阶段),第二则 【赏析】这一则写出了孔子的早立志与好学。孔子十五岁立下了学习的志向,并且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想,然后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所成。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成为了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感悟】“终身学习,便成天才”。,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

8、政,诲:教诲 女:通“汝” 之:助词,不译 是:这 知:知道 知:通“智”聪明,明智,仲由,字子路,孔子早年弟子。,孔子说:“子路,我教诲你的你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明智的啊!”,认为学习应有正确的态度,第三则 【赏析】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可当代社会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到。 【感悟】“实事求是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 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 友信之,少者怀之。”,盍:何不 憾

9、:抱怨 敝:用破,用坏。 伐善:夸耀长处 施劳:表白自己的功劳 安,信,怀:使安于,使信任,使怀念。之:我,述说志向:语言中见性格。 运用了个性化语言,这是我国人物性格描写的雏形。 子路:抢着回答,一口气说完率性、豪爽。 颜渊:默思,静听,慢条斯理地说谦逊、克己的儒雅君子。 孔子:庄重的态度、舒缓的语调长者之风,以“仁”为本的胸怀。,第四则 【赏析】可见孔子的博爱精神。孔子希望“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感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知:知道,懂得,好:爱好,乐:以为乐,之:代词,它,代知识,孔子说:“懂得

10、它的人,不如爱好 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 的人。”,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第五则 【赏析】孔子的乐学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渊明也曾“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便会甘之如饴;不喜欢读书,便味同嚼蜡。孔子正是因为乐读书,才会一生勤学不倦。 【感悟】“把学习当作一件幸福的事吧,你爱书,书也会爱你。”,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 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 乐:前一个:喜欢;后一个:快乐,第六则【赏析】这则好像是用山水的比拟对仁

11、者和智者作一个比较。他认为智者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仁者仁慈宽容而不容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乐山乐水”不一定只是就性情而言,或许它更体现了一种人生价值观或者是生活态度。智者乐水,因为他们如水通过自身的流动滋润万物,且海纳百川;仁者乐山,因为他们如山,山虽不语却以自身的厚重令人高山仰止。 【感悟】“知者善行若水,海纳百川;仁者厚德如山,容载万物。”,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饭:吃,作动词 肱:gng胳膊。 而:却,转折连词 于:对于,孔子说:“吃粗粮,喝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乐在其中。不合乎“义”而

12、获得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根本看不上眼)。”,孔子的义利观,第七则 【赏析】孔子的“安贫乐道”。论语里还有这么一则:“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极力赞扬颜回的安贫乐道,说他是真正的贤者。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孔子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没有关系,但同内心有关。而且孔子也认为不符合道德的荣华富贵他是不会接受的。 【感悟】“自由的心灵不能被物质所困。”,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坦:开朗,直率 荡荡:宽广 长:总是,常常 戚戚:忧伤,孔子说:“君子心胸开朗而宽广,小人 经常忧愁。”,修身、做人的胸怀,第八则【

13、赏析】孔子的坦荡胸怀。他认为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天知命,坦荡自得。小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所以局促不安。 【感悟】“胸怀四海才能心宽天下”。,克己:克制自己。 复礼:使言行回复到周礼上。为:是 一日:一旦,表假设 归仁:归,称许、赞赏。仁,有仁道的人。 焉:语气助词,了 为:实现 由:依靠。 而:难道。 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不敏:不聪明。请:请允许,希望。 事:从事,照着去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 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 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修身所

14、要做到的“仁”所要求的克制私心私欲,用“礼”规范言行举止,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回复到周礼上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个仁德之人。达到仁,是出于自己的努力,难道是由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不聪敏钝,也愿意实践这这几句话。”,第九则【赏析】仁是孔子的人生哲学的基础,也是孔子伦理教育思想的根本。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主体,礼是外在的功用,二者紧密结合。 【感悟】“谨于言

15、,慎于行。”,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问仁。子曰:居于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 年少时,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年时,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的是贪欲。”,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 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 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人生不同阶段的大戒,第十则【赏析】孔子的清心寡欲。沉迷美色、争强好斗、贪得无厌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大的诱惑,如果不能克制自己或者自身欲望太强,就可能陷入欲望的沼泽,无法挣脱,愈陷愈深而无法自拔。 【感悟】欲望是个深深的泥潭,在它面前,请停住你的脚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