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文与博士生的学术责任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6902524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4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人文与博士生的学术责任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科学-人文与博士生的学术责任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科学-人文与博士生的学术责任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科学-人文与博士生的学术责任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科学-人文与博士生的学术责任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人文与博士生的学术责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人文与博士生的学术责任(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导 论 科学-人文与博士生的学术责任,课程的形式,本课程是全体理科博士生的学位必修课 本课程采取专题讲座和课堂讨论结合的形式 考核方式:平时考勤 + 论文 + 期末开卷考试,课程的目的,倡导一种大科学观(从五个层面理解科学): (1)关于现象和解释的科学 (2)体现为器物和技术的科学 (3)作为内部社会建制的科学 (4)作为外部社会环境和社会后中的科学 (5)作为精神的科学 不仅把科学看作一种知识体系,也看作一种应用、一种社会活动、社会建制和文化。,课程的目的,使理科博士生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有一定的了解。 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较深入的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如何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

2、上获得发展有一定的理解。 探讨随着科学技术向更深、更高层次的发展,应当如何从历史、哲学和社会、文化的角度观照科学,理解科学的深层价值。,课程的目的,拓宽学生视野,倡导文理交叉,提高博士生的科学和人文的综合素养。 使理科的博士生不局限于本专业领域,更多地了解与自然科学相关的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 思考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异同。 理解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课程的目的,了解联合国关于新千年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 了解中国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目标。 共同探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科学土壤、人文土壤和社会环境问题。 探讨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

3、社会伦理问题。 探讨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联问题。,主要参考书目,1.任定成主编科学前沿与现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孙小礼主编现代科学的哲学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孙小礼著文理交融奔向21世纪的科学潮流 4.任定成主编科学与人文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其他推荐书目,科学出版社出版: 1.科学发展报告( 1999年始,年度本) 2.高技术发展报告( 1999年始,年度本) 3.可持续发展报告(2000年始,年度本) 4.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 5.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 科学普及出版社: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系列丛书:科学与国

4、家利益、技术与国家利益,其他推荐书目,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第一推动译丛: 例如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皇帝新脑惊人的假说细胞生命的礼赞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哲人石译丛: 例如美丽心灵解析彩虹何为科学真理真科学反物质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 吉林人民出版社:魔鬼出没的世界 江苏人民出版社:人人应知的科学、人人应知的技术。,导 论:,科学-人文与 博士生的学术责任,一、 一流大学 与博士生的 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1.高等教育与 博士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1.中国高等教育现状: 进入大众教育阶段,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规定:入学率为15 %以上称大众教育;50 %以上称普及教育。 1993年数据显示,美国高等教育入学

5、率为81 %,当时中国仅为4 %。 最初预计,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基本达到15 %,据2004年1月6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公布,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7%左右。 2003年研究生招生比上年增加34%。,大学入学率与其他国家比较,1998年,我国高校在校生643万。 2001年,高校在校生达到1214万。 从1990年到2003年大学入学率从3.4%提高到17%。完成精英阶段到大众教育阶段过渡。 这个过程大大超过许多发达国家: 美国30年(11-41年),韩国14年( 66-80 年),日本23年(47-70年),巴西26年(70-96年)。 如此快的速度,质量如何?大学有问题!,联合

6、国提倡具备 9 种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复杂问题和新问题的表达能力 交叉知识的交融能力 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的交流能力 判断所作出的选择和相应后果的能力 在复杂信息环境中的检索和判断信息的能力 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工作能力 对民主平等的承诺 对变化的适应能力,博士生应具备什么素养?,我们具备什么样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科学素养标准和科学素养调查 公众科学素养的米勒标准包括3部分: 1. 具有足够的能力阅读报纸杂志上表达各种科学信息的科学词汇; 2. 对科学研究过程有基本的了解; 3. 对科学技术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有基本的估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90年代初中国开始两年一次公众科学素养

7、调查。 2002年的调查中,选择了“分子”、“DNA”、 “Internet”、“辐射”、“科学研究”几个基本术语作为衡量尺度。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是 1.4%,比5年前提高了 1.2个百分点。,2003年调查结果,2003年的调查结果,中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是为2%。其中大学生以上在校生的占13 .48%。 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群中,在校生和待学学生比例最高:15%;其次是企业事业负责人8%;科技人员只有7.3%。 农村/城市:0.68/4.08 西部/东中部:1/2。,美国的调查结果,美国公众具有科学素养比例,1985年为 5%,1990年为 6.9%。20

8、02年为17%。 美国成人了解科学基本概念的平均分值与丹麦并列第一;荷兰和英国仅随其后;这个分数比德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和其他6个欧洲工业化国家高许多。,科学素养与受教育程度 2001年中国与国外比较,美国2061计划 强调科学教育和公众理解科学,1985年哈雷彗星光顾地球时,美国开始了一项科学技术教育的国家计划。 1989年美国科学促进委员会向全体美国公民颁布“关于普及科学、数学和技术的研究报告2061计划”。 报告分5大部分:1.生物科学和保健科学、2.数学、3.自然科学、信息科学和工程学、4.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5.技术。,我们具备什么样的素养,作为一个理科博士生,有没有提高科学素养

9、的问题? 我们具备了科学素养吗? 我们具备了什么水准的科学素养? 我们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吗?,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目的,2061计划提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使人们能够达到自我实现,过一种负责任的生活。 科学教育传授科学、数学和技术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增进学生的理解,养成好的思维习惯,使他们成长为有同情心的人,能够独立思考怎样面对人生的问题。 有了科学、数学和技术知识的装备,他们可以同公众一道全心全意参与建设一个开放、公正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人文素养的养成,大学不仅提供专业教育,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人性进行塑造和培养。 大学应当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给予重大影响。 人的精神生命的创造力是人文素养的核

10、心,它使人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并且在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社会过程中成就了自我、实现了自我。,具有批判性地 独立进行理性的科学思维,科学的思维习惯能帮助各界人士理智地处理问题。这些思维习惯包括:取证、定量分析、逻辑推理和进行不确定性分析。 没有批判性独立思维的能力,公民就容易成为教条主义者和伪科学及各种骗子的牺牲品。就会草率地用简单方法解决复杂问题,就不能从当前的自我利益的考虑中解脱出来。,伦敦经济学院校长:“我们以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思辩精神为第一要务,这是我们的传统。”他认为,“怀疑精神”是人类最可贵的品质,只有首先对先入之见持怀疑态度才能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只有人的伦敦经济学院曾

11、培养出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为了达到2061计划的要求,199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会长正式宣布了历史上第一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标准对小学1年级到高中12年级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采取的基本方法和学生应具备的理解能力和研究能力都提出了详细的标准。 我国提出2049计划全民科学素质计划。,高等教育不是职业培训,只强调科学的工具价值的教育,有可能把有创造性灵性和激情的个体、具有丰富德行和人格的个体、内心涌动着无限生命活力的人,片面地塑造成了“单向度的人”,扼杀了人的发展的内在源泉。 这种教育有可能使高等教育变为机械的训练和对外在规范的要求,大学将沦为为职业训练所和产品加工厂

12、。,人文素养是关乎人、关乎人生、 关乎生命的意义的素养,人文素养关乎人、关乎人生、关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关乎精神生命的创造力。 重视人的总体发展,即重视知、情、意、行整个生命的生成。 主张弘扬人的主体性,倡导终极的人文关怀。 根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找到安身立命之根,实质上是一种心性的养成。 人文素养如何衡量?,国民科学和人文的综合素养 关乎国家综合国力,根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2001),目前中国科技竞争力世界排名第20位。 据世界国际竞争力报告2001,2000年在47个国家中,中国除劳动力人口总量第一外,文盲率排名44;大学教育对竞争性经济的满足率排名42;合格工程师在劳动力市场的易获得性排

13、名47,均为弱项。 这当然与国民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有关。,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时间,2000年与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比较,整体现代化实现程度为40.4%。 预计中国依次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时间是: 上海2015年 北京2018年 广东2021年 天津2026年 江苏2033年 西藏2090年?,根据科学投入和产出,科学创新能力和对世界科学的贡献分为五类:(1)科学核心国家美国(2)科学强国德、英、日(3)科学大国法、意、加、俄(4)科学边缘国家中、印、巴西等(5)科学不发达国家,未来的国家目标,2020年:小康社会 2050年科学技术三步走战略: 2010年在某些重大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0年科技国际

14、竞争力排名进入世界科技大国行列 2050年进入科技强国行列 2049年完成“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目标 建设全球最大的学习型社会,从人口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人才资源强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与研究开发(R&D),1996年统计,我国人均GDP仅是美国的1/43。 各国 R&D占GDP百分比:美国为2.47%;北美为2.5%;日本3%;其他新兴工业国为2.3%;西欧为1.8%;印度0.6%。 世界平均比例为1.4%。 1995年我国 R&D占GDP为0.49%,1997年提高到0.64%,2002年已达到1%。,高等教育在GDP中 比例的国际比较,据1999年统计 美国是世界上最高的

15、:2.3% 欧盟平均1.3%。其中芬兰、瑞典、丹麦1.5%以上;奥地利1.5% 日本1% 中国1.1%(2001)。 2004年1月6日公布,200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3.41% ,并称,短时间将达到4% 。,2.一流大学的学术责任,一流大学与通才教育,个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现代教育的最高理想。 现代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所带来的学科的整合和分化对大学教育目标提出挑战。 大学教育应当是通才教育,还是专业教育? 爱因斯坦指出:“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教育不但要授人以“才”,而且要成人以“性”。大

16、学教育应当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通才教育又称“自由教育”,是个性自由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体现。 古希腊是通才教育、博雅教育的发源地,倡导培养广博的知识和优雅的气质。 专业教育曾是德国大学教育的特色。 美国倡导的是通才教育。,大学的理念,历史上传统的大学理想有三种类型: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 (1)以英国为代表的人文主义理想,强调培养有教养的人而不是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英国大学实施的是博雅教育而非专业训练,大学毕业生有绅士般的教养要比有高深的专业技能更重要。,德国的科学主义大学理想,(2)以德国为代表的科学主义理想,重视学生严格的科学训练,强调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统一的办学原则。实施的是专门人才教育而非通才教育。这种教育理念不仅影响了苏联,也间接影响了中国50-60年代的高等教育。,美国的实用主义大学理想,(3)以美国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理想。美国现代的研究型大学是在德国观念的基础上经历了两次革命形成的。 第一次革命:通过“莫里尔法案”建立赠地学院、“军人权利法案”(大学革命)。 第二次革命:将一流大学变成国家科技领先的发电机(实用功利的革命)。 “最好的大学在美国,最差的大学也在美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