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6901218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157 大小: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157页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1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1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经济学 (一般理论),前言: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学,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真正的近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的时候开始的。,布阿吉尔贝尔、魁奈 配第、斯密、李嘉图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 、江泽民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成果,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进展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对象方面,明确对经济过程和关系的分析不仅要有本质层次的经济学分析,还

2、要有经济运行层次的经济学分析,从而将对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纳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二是在根本性的理论观点方面有四大进展。,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不是研究生产的技术方面,而是研究生产的社会方面。 其次,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不是一般的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

3、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第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的要研究生产力。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也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的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政治经济学不是一般的研究生产力,不是研究生产的工艺方面,而是要研究影响和制约生产关系发展的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大体系 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大体系 的关系。,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作为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

4、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即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有广义经济学和狭义经济学之分。前者试图研究一切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后者则是研究特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四、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哲学方法,一种是数学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哲学方法,尽管它也常常用到数学方法。,五、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首先,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科学认识。其次,对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第三,寻求指导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经济理论。,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 产方式,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人们的生产

5、、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这种包含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生产关系。就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1、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生产和消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同时,生产也决定着消费的方式。(2)消费也决定着生产。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2、生产与交换的关系。在生产进行之前,首先要进行生产资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交换。否则,生产是

6、无法进行的。在这里,交换决定着生产。现在所讲的市场调节就反映交换对生产的决定作用。,生产对交换的决定作用表现在:(1)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2)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3、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分配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但分配也并不独立于生产之外。有两种分配:一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后者实际上也就是资源的分配。这两种分配与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就分配的方式来说,分配也是由生产决定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分配过程中的地位。分配对生产也有决定作用。分配不仅仅

7、是被动的生产成果的分配。分配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过程中的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同时也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 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三个方面:1、是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 2、是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它在生产、分配和消费之间起着媒介作用; 3、是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既包括生产资料分配中的关系,也包括产品分配过程中的关系。,消费从其内容分,有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

8、个方面。人们的生活消费,包括消费的对象、消费品的结构、数量和消费的方式、水平等体现人们的相互关系。从消费的主体分,有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集团消费之分。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和地位,同时又通过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社会生产各个环节来实现自己。,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体系,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

9、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出卖),但在一定条件下(如给予所有者一定的经济利益)和一定期限内他实际上占有生产资料,并且具有排他性。,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系。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主要内容。所有制与所有权又是两个相互关联又存在区别的范畴。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而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所有制性质决定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

10、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经济学分析中的所有权不仅指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且包括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在市场经济中,从生产要素所有权中也会派生出一系列权利,除了归属权外,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要素的使用权、支配权。这些权利构成生产要素产权。它是人们在生产要素上达成的有关所有、使用、支配等权利安排和结构。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支配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下生产要素权能结构的典型特征。,二、产权和产权制度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人们在生产资料上形成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处分、转让、收益等关系,受到成文或非成文的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在法权方面就分别表现为所有权、占

11、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和收益权。这些权利都同一定的财产关系相联系,也被称为财产权利、财产权或产权。 所有权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拥有关系,也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占有权是指人们直接掌握、实际控制和具体管理生产资料的关系;支配权、处分权和转让权是指人们安排、调度、决定生产资料使用方向和最终处置、转让生产资料的关系;,使用权是指人们对生产资料直接作用或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活动的关系。产权在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指的是财产权利,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第二,产权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三,产权对主体

12、要有经济意义,即财产主体要从中获得一定利益。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人们在生产资料上形成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处分、,转让、收益等关系,受到成文或非成文的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在法权方面就分别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和收益权。 不同的社会生产和经济运行,要求有不同的产权制度与它相适应。商品归不同的生产所有者是商品交换的前提,也是市场经济下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等价交换关系,交换的实质是商品所有权的交换。也就是说,商品物的交换是通过它们的监护人的所有权的交换关系来发生的。在现代西方产权理论中使用的产权与前述财产权利有相通之处,都是指在财产归属上

13、的,排他性权利。主要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特别关注产权的公有和私有的属性。而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特别强调两个方面的产权制度安排:(1)产权是人们在交易过程中获取的一定的收益权利,具有可转让的特征。(2)产权是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的,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形成产权结构。在市场经济下,产权制度中的权能结构可以合一,也是可以分离。在某些条件下,掌握归属权的主体,可以掌握其他几个产权,自己进行生产经营。所有者也可自己不亲自经营,而以取得一定的利益为条件,将占有、支配、使用权能(合称为经营权)的部分或全部转让,给别人,把生产资料交给别人去经营。这样,产权就发生各种不同情况的分离。市场

14、经济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是权能结构的分离。在公司制企业中,出资者产权和法人财产权是产权关系中最重要的两个权利。其中,出资者产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法人财产权包括对财产的占有、支配、使用、处分、转让等方面的权力。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三、生产要素所有权及其实现人类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些生产要素的范围不断拓宽,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在现代市场化经济中,这些生产要素的具体形式或派生形式,如企业家和技术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对于要素的所有者来说,这些要素构成其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经济

15、学分析中的所有权不仅指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且包括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在市场经济中,从生产要素所有权中也会派生出一系列权利,除了归属权外,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要素的使用权、支配权。这些权利构成生产要素产权。,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支配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下生产要素权能结构的典型特征。对于劳动力、企业家、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来说,他们握有生产要素所有权的目的不是追求对某种要素的归属权,而是要在其上实现某种经济利益。要素所有者出让要素使用权的目的,就是要求在经济上得到相应的回报。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实现形式在分配上就是剩余索取权。企业家、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具体实现形式

16、分别是企业家收入、股息或利息、地租或租金、技术转让收入等。,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一、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生产力是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生产力本身并不包含任何社会制度的属性,但它又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联系的,不可能出现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生产力包含三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力的核心问题是劳动者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生产他们所需要的物质资料。,马克思说:“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这主要是指,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使劳动者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例如分

17、工、协作等生产组织形式和对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经济运行的监督与调节制度进行创新等。在社会化生产中,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监督和调节,对生产者及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劳动部门中合理分配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或新的制度安排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二、分工与协作(一)分工经济学中的分工有多种形式。一是指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以劳动为基础的分工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社会分工,包括农业、工业、运输业等一般分工,以及工业中分为重工业、轻工业,重工业中又分为冶金工业、煤炭工业等特殊形式的分工;二是工场手工业内部或企业内部的分工,即把生产过程分解为若干局部劳动,并使其独立成为不同劳动者的专门职能,这也叫个别分工。二是指劳动职能分工,即总体工人概念上的分工。总体工人的概念不要求每个人都直接运用劳动资料去作用于劳动对象,制造出完整的产品,从事技术和管理职能的人员只要是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