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电子政务系统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899833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电子政务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7电子政务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7电子政务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7电子政务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7电子政务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电子政务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电子政务系统(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子政务系统,2,新闻报道(一),2004年X月X日北京晚报:“住别墅的低保户”,在我国的很多地区,有一些人,住着豪华的别墅,却每月领取低保金,而一些生活确实困难的人却无法享受低保待遇。 政府的钱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 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3,新闻报道(二),2005年7月18日新闻:“潜逃三年的董事长大毒贩”。 一个人拥有若干张身份证,可以随便更改姓名,然后名正言顺地工作、生活。 社会没有一个机制和手段,保证身份证的真伪。,4,新闻报道(三),北京晚报:“人大代表竟然是服刑犯人”。 在干部任命中暴露出来的人员考察漏洞。 如何对干部的过去、现在进行监督、追踪?,5,新闻报道(四),银行

2、个人消费贷款的高不良贷款率。 一个人可以在工行贷款买房,在建行贷款买车,在农行贷款炒房但却无法综合评定其还款能力。 使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风险越来越大。 2005年7月18日北京青年报:银行个人信用评估系统。,6,新闻报道(五),2005年4月X日北京晚报:某工程施工过程中,将通信电缆挖断,导致长达6个小时的通信中断,直接经济损失600万元,间接损失不可估量。 我们的马路下面到底有多少管道?这些管道是怎么 布置的?哪些需要维修?哪些需要更换?,7,问题的症结所在,政府部门在监管过程中的无奈。 决策所依据的信息不完善、不及时、不准确。 各部门信息无法实时沟通,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信息从哪里来,到

3、哪里去,“剪不断,理还乱”。,8,电子政务,政务的概念 “政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关于政治方面的事务,也指国家的管理工作”。其含义有两个,一是指“关于政治方面的事务”;二是指“国家的各类行政管理活动,即专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电子政务中“政务”的含义是侧重于后面的含义。政府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它主要的工作目的是: 协调社会各个部门的工作,调整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与公众广泛联系,服务于公众等。,9,电子政务的概念,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2年提出。目前,关于电子政务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综合国内外对电子政务的含义的解释,我们归纳如下:(1)电子政务必须借助于现代信息与

4、通信技术;(2)电子政务是在对传统“政务”改革和业务流程重组的前提下实现的高效率、高透明、方便快捷的新型政府管理与服务体系。,10,电子政务的概念(续),现阶段电子政务的概念可以定义为:政府部门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对传统“政务”进行改革和业务流程重组,充分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实现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和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11,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区别,图1.1 传统政务提供服务的逻辑简图,图1.2 电子政务提供服务的逻辑简图,12,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区别(续1),由上图可以看出,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有许多

5、不同,最主要的是事务处理流程与支撑技术不同. 传统政务的处理事务的方式是以政府各部门的职能为中心. 电子政务处理事务的流程是以社会的需求为中心,政府以“政府就是服务”为出发点,帮助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等快速、高效地解决各种事务,协调各种关系. 下表详细对比了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13,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区别(续2),14,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和功能,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 电子政务根据服务对象不同,一般具有的模式为: 政府对政府(Government to Government,G to G或G2G) 政府对企业(Government to Business,G to B或 G2B) 政府对公众(G

6、overnment to Citizen,G to C 或G2C) 政府对公务员(Government to Employee,G to E 或G2E) 图1.3展示了电子政务基本模式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15,图1.3 电子政务基本模式之间相互关系的逻辑简图,16,G to G模式,G to G模式就是政府部门间的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连结。其目的就是实现不同层级、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连接,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 信息交换 信息共享 业务协同其中,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是电子政务由低向高实现系统的3不同层面,17,G to G模式(续),现阶段G to G模式具体的应用,一般用下列信息系统实现

7、: 电子法规政策系统 电子公文系统 电子司法档案系统 电子财政管理系统 绩评价系统,18,G to B 模式,G to B模式是指政府通过网络为企业提供精、练快捷的政府服务。主要包括: 政府信息的发布 政府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如电子税收、电子工商审 批及证照办理、电子采购等 政府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对企业进行监管和服务以上3个方面是电子政务由低向高建设的不同阶段,19,G to B 模式(续),G to B模式具体提供的服务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电子税务 电子工商审批及证照办理 信息咨询服务 中小企业电子服务 电子政府采购与招标 电子招商,20,G to C 模式,G to C模式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内

8、容。 G to C的功能就是使政府利用信息技术为民众提供服务。 G to C模式具体提供的服务一般包括: 政府政策信息发布 公众服务信息发布 电子税收 社会保险 教育培训 就业服务 办理证照 电子医疗服务,21,G to E 模式,G to E是政府公务员利用电子政务系统进行办公以及同事间交流开展协作工作的形式。G2E主要包括系统内部培训、人员考核评估系统、政务管理系统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等,22,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电子政务的实施为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规范政务,优化政府运行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和信息资源利用,增强回应公众呼声和社会需求能力,提升政府管理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6个方面:

9、增强政府监管力度,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整合决策依据,实现决策支持 实施信息发布,提供丰富信息 加强沟通互动,有利服务公众 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公效率 发挥主导作用,带动国家信息化建设,23,电子政务系统的技术发展基础,办公自动化 办公自动化是电子政务的雏形。办公自动化的概念提法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所谓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OA)是指借助技术手段,将人的部分业务转交给各种设备来处理,并由这些设备和办公人员共同完成办公业务。,24,电子政务系统的技术发展基础(续1),管理信息系统当办公自动化不能满足业务管理的需要时,管理信息系统(MIS)应运而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和

10、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组成的人机系统,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保存、维护和使用,提供信息支持单位的运行、管理和决策的功能。,25,电子政务系统的技术发展基础(续2),决策支持系统 管理的核心在于决策。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目的,就是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决策支持系统是包含于管理信息系统之中,是以众多信息为依据,为企业提供各种决策信息以及许多商业问题的解决方案。其能够减轻管理者从事低层次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负担,使他们能够专注于最需要决策智慧和经验的工作,从而提高了决策的质量和效率。,26,电子政务系统的技术发展基础(续3),电子政务系统 虽然各国政府一直在致力于将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政

11、府办公,但只有当网络技术发展到成熟阶段,尤其是当互联网普及之后,电子政务才真正在技术上成为现实。网络基础的发展为电子政务系统的形成与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7,电子政务系统的概念,电子政务系统的概念可以定义为:电子政务系统是建设在互联网和其他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以实现政府政务流程和职能为目标的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包括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28,电子政务系统的框架结构,图1.5 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分层逻辑结构简图,29,电子政务系统的框架结构(续1),现将各层的功能及构成简述如下: IT基础设施平台提供电子政务系统网络通信和系统服务 信息资源服务层一般负责管理

12、存放政府各类基础数据,通过数据转换、加工、提取和过滤等过程,向应用服务层提供数据。该平台一般包括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应用服务支持层包括工作流引擎和电子政务中间件。,30,电子政务系统的框架结构(续2),中间件支持跨平台的分布式异构数据的访问,从而向应用业务层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工作流系统通过工作流引擎驱动数据在应用业务层的各种应用之间流转,以便根据分工,合理、高效和完整地分配信息。通过上层(应用业务层)的应用系统完成各种具体的政务应用。 业务应用层包括G to G、G to B、G to C和G to E等模式下的电子政务各个应用系统。如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一站式电子政务办公服务系统和行

13、业应用系统等。,31,电子政务系统的框架结构(续3), 表现层主要包括外网门户即网站、内网门户等。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交互完成政府沟通等职能。 电子政务标准和规范体系分为总体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应用支撑标准、应用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管理标准等。这个标准和规范体系为实施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提供标准依据。 电子政务的安全体系包括安全法规以及安全策略、安全管理、安全技术产品、安全基础设施、安全服务等信息安全保证措施。该体系保障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可靠地运行。,32,33,电子政务系统需求分析,电子政务系统目标分析总体目标安全目标性能目标经济目标,34,电子政务系统需求分析(续1),1.总体目标

14、分析:以数据获取和资源共享为核心,以信息安全为基础,面向决策支持,面向公众服务,实现政务信息的门户发布;实现政府,市民,企业之间的全方位的双向互动;实现 “一站式”的分布式办公与服务系统。 2.安全目标分析:为电子政务系统定义安全级别,制定安全策略,确定各类人员的访问权限,保证电子政务系统是一个安全的、可靠的电子政务系统。,35,电子政务系统需求分析(续2),3.性能目标分析:符合国家电子政务有关标准,数据交换使用XML国际标准;支持市场现有的主流数据库、主流应用服务器,支持主流构架;平台具有高度的可维护性,具有数据完整性、一致性,发生故障时具备可恢复性;网络传输性能满足政府和公民的业务需求。

15、 4经济目标分析:(1)整合利用现有网络、计算机设备和资源(2)提高办公效率。,36,电子政务系统总体分析,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由网络基础设施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和公众服务层组成 电子政务系统包括3个层次上的功能:即公众服务门户层、政务系统应用层以及政务应用系统支撑层上的功能。,37,公众服务门户层功能需求,公众服务门户层是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平台的对外应用层,是面向公众的门户。通过此门户向市民,以及其他区域的公众提供多种层次的公众化服务,从而实现公众服务网络化。,38,政务系统应用层功能需求,政务系统应用层是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平台的对内服务层,是实现政府信息资源数字化、业务处理网络化、管理决策科学

16、化的应用层面。,39,政务应用系统支撑层功能需求,政务应用系统支撑层为公众服务门户层以及政务应用层功能的实现,提供多种服务以及运行环境,并且有效地保证政府各部门以及各局委与上级政府之间的信息共享,40,电子政务系统的技术需求分析,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以下4类技术难点问题(1)多种结构和网络模式互联互通资源共享(2)并联审批与一站式网络办公(3)分布数据存储与统一数据模型(4)开放扩展与统一的安全保障机制,41,电子政务系统案例分析,(1)跨地域、跨平台、跨体系结构和多种网络模式城市电子政务系统应是一个跨地域、跨平台、跨体系结构、跨多种网络连接模式的平台。基于此平台,可以实现市政办公的统一协调和管理。 (2)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综合业务处理和并联审批及长事务处理城市电子政务系统要实现跨部门的并联审批和综合处理,建立一个连接不同部门信息环境间的双向信息交流通道,42,城市电子政务案例分析,(3)能够适应机构/人员变动对于紧急业务,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办理,系统将自动向该办公人员发送通知消息,以提示其办理紧急业务。这种方式可以保证紧急业务的及时处理,提高办事效率。 (4)数据分布式存储电子政务系统必须合理地分布规划数据的分布存储。 (5)政务公开与公众互动市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办理相关事务,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查看当前事务的办理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