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与一流学校建设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6899055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文化与一流学校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学校文化与一流学校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学校文化与一流学校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学校文化与一流学校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学校文化与一流学校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文化与一流学校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文化与一流学校建设(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文化与一流学校建设,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如何创办优质的或一流的学校。优质的或一流的学校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特征?正是在探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校文化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文化之于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为社会组织的学校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校园文化也曾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对学校的发展也曾起到过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其与学校文化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因此,从组织文化(企业文化)到学校文化,从校园文化到学校文化,这构成了我们今天思考学校文化的出发点。,一、组织文化 在20世纪80年代初,几乎在同时出版了四本畅销书: 大内(Ouchi, W.G.)的美国企业界怎样

2、迎接日本的挑战(1981) 彼得斯和沃特曼(Peters, T.J. and Waterman, R.H.)的追求卓越美国杰出企业成功的秘诀(1982) 迪尔和肯尼迪(Deal, T.E. and Kennedy, A.A.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1982) 帕斯卡尔和阿索斯(Pascale, R.T. and Athos, A.G.)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1982) 它们被称为组织文化的“新潮四重奏”,在将美国和日本两国成功经验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与麦格雷戈的X理论与Y理论关注不同管理者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不同的是,更多关注的是整个组织的文化。的核心就是信任、微妙性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

3、因此要把注意力转向社团领域中的人际关系而非仅仅是技术。 追求卓越描述了美国一些成功社团共同拥有的8个管理特征。其中一个贯穿于这8个管理特征的一致主题:即社团中价值观和文化的力量而不是过程和控制系统。是这种价值观和文化的力量把社团成员团结在一起,激励人们完成共同的使命并激发参与者的创造力和潜力。,企业文化认为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拥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的要素一般都包括五项内容:(1)企业环境;(2)价值观 ;(3)英雄;(4)仪式;(5)文化网络。其中,价值观是核心要素。 日本企业管理艺术认为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应该是一种文化,一种包括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的文化。而正是这种文

4、化上的差异,导致了企业生产率的不同。 这些著作把这种影响组织运作、发展过程中的所有文化因素及其组织内部所存在的种种文化现象统称为“组织文化”。,有学者指出,企业文化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企业员工所共有的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等外在表现形式;由管理作风和管理观念(管理者说的话、做的事、奖励的行为)构成的管理氛围;由现存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构成的管理氛围;书面和非书面形式的标准和程序。 迪尔和肯尼迪指出,组织文化就是组织中人们做事的方式,由企业环境、价值、英雄、习俗和仪式以及组织中的文化网络共同构成,其中,价值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大内指出,一个公司的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此外,文化还包含一个公司的价

5、值观,如进取性、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动模式的价值观。经理们从雇员们的事例中提炼出这种模式,并把它传达给后代的工人。 沙因(Schein,E.H.)在组织文化与领导一书中对组织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组织文化就是一个组织最基本的思维方式组织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融合过程中独创、发现和发展而来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而被作为正确的思维方式传输给新的成员,以使其在使用外部环境和内部融合过程中自觉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感受事物。”,上述论述在对组织文化的理解上有着这样的共同之处,即组织文化应以人为着眼点,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强调要把企业

6、建成为一种人人具有共同使命感和责任心的组织。组织文化的核心则是一种共有的价值观,是组织员工共有的信仰,是指导组织和组织中人行为的哲学。价值观是组织兴旺发达的原动力。,美国的沙因教授在对组织文化的概念作了界定之后,把组织文化划分成三个层面: (1)人为层面;(2)价值观;(3)基本假设。 我们借鉴他的理论观点,并结合其它相关论述,按照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层到表层的变化过程,将组织文化划分为四个层面来加以认识。,1默许假设(tacit assumption) 处于组织文化核心的是组织中默许的基本假设。按照沙因的观点,在组织活动中,某一解决问题的方法重复有效,就会变得理所当然,原来只是受直觉或价值支持

7、的假设,也逐渐被视为事实,以为这样运作是很自然的,于是就成为组织成员共有的基本假设。这种假设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具有不可对抗性和无可争议性,并会在潜意识中引导成员的行为,告诉他们如何直觉、思考,该注意什么、事情的意义为何、情绪上有何反应、采取何种行动等。,2共享价值观(shared values) 组织价值观是组织基本假设的反映,规定了为获组织成功发展员工所应该完成的事情。他们可以为员工提供共同努力的方向,并指导着他们的日常工作。通常情况下,如果员工知道自己组织的观点,知道自己应该坚持的标准,他们很可能做出决定来支持这些标准。有研究表明:优秀的公司都清楚他们自己主张什么,他们所要建立和形成的

8、便是一种企业价值标准。成功的公司之所能够长盛不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其中的共享价值观体现为:,行动偏爱:规划不能取代行动; 顾客取向:服务客户 革新取向:尊重自由与创新; 员工取向:产出取决于员工; 成就取向:高质量产品才是根本,3共享行为规范(shared norms) 很多时候,组织的基本假设和共享价值观很难得以明确的确认,但它们却常常可以通过组织的行为规范得以体现。组织行为规范就是“没有书写出来的规则,但是却可以告诉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它们实际上可以起到规范和控制的目的。 行为规范可以通过期望(expectations)和惩罚(sanction

9、s)而得以具体和强化。期望是可以在具体情景中应用的行为规范,如果期望不能有效地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那就需要进行惩罚了。这种惩罚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可以通过正规渠道进行,也可以通过非正规方式进行。比如,学校管理者规定教师在给学生打分之前,必须与得到D或E等级的学生进行交流。但是,大多数教师认为进行这样的交流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因此,他们决定对这样的规定置之不理。在这种情况下,为使规定得到实施,管理者只能通过两种渠道解决这个问题:要么想尽办法说服教师,要么采取足够的惩罚强迫教师。,4象征性活动(symbolic activities) 组织中的期望与惩罚可以直接在组织中直接沟通,也可以通过

10、象征性活动间接表达。许多组织会有意识的通过复杂的象征系统来表白组织的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员工的美德、成就感、进取心、竞争性和对组织的忠诚感。这些象征性活动一般包括:英雄(hero);仪式(rituals)和庆典(ceremonies)神话(myth);传奇(saga)故事(story); 人造物品(artifacts),二、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 较之“学校文化”,人们更为熟悉的、在以往谈论更多的也许是“校园文化”。那么,二者之间有什么异同?今天我们将“学校文化”而非“校园文化”提上研究日程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第十二届学代会,即为竞选学生会主席的学生不约而同

11、的把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竞选旗帜,在学生中引起了共鸣。这是在我国大陆首先提出“校园文化”这一概念。同年4月8日,华东师范大学率先举办“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活动。尔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华东师大等高等院校先后举办“文化艺术节”或“校园文化建设月”等活动,引起了校内外的强烈反响。,“学校”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组织,作为基础教育的“学校”是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去塑造新生代的人格发展,以“学校文化”的底蕴去奠定新生代的学力发展的基础,这样的任务并非“校园文化”所能单独承担的。其实,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较之“校园文化”,“学校文化”涵盖了更多的研究内涵,更能体现我们的研究取向。因此,在

12、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主张用“学校文化”代替“校园文化”,主张从“校园文化”研究走向“学校文化”研究。,校园文化(Campus Culture) 纵观6种有关校园文化的观点,大致可把校园文化的概念简单地分为两类: 第一,校园文化是包含校园生活的各种内容。从事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全校教职员工和大学生,活动范围涉及教学、科研、有组织或非组织、课堂内及闲暇生活等,着重体现一所学校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校风与校貌。因此校园文化可以是属于校园的大文化。 第二,校园文化仅指校园的学生文化。主要以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为背景,利用第二、第三课堂所开展的补充性的文化艺术、科学“ 实践”活动,其主体内容是

13、学生社团的活动。 陶国富等主编,大学校园文化,学林,1997p.19,第一,从“校园”与“学校”的词义来讲,“校园”一词中包含的内容更多的是指一种空间维度内的区域或者说是一种场所,而“学校”更多指向的是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组织机构。二者相比较,“校园”只能说是“学校”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使用“学校文化”这一概念,应该可以揭示出更多的研究内容。 第二,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文化的成功塑造已经给予了企业以巨大的推动力量,在此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我们学校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而按照文化分类来看,与企业文化相对应的只能是“学校文化”而非“校园文化”。,学校文化可以理解为教师、学生和校长所持有的共同信念,这

14、些信念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同时,学校文化和学校本身的传统与历史也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学校文化的形成应该是学校主体包括校长、教师和学生的所具有的共有和共享信念,同时又是与特定的学校历史传统相联系的。如此,学校文化才会具备具有实际的行动意义。否则,就可能仅仅流于一种时髦而空洞的口号。这也说明,如果一所新的学校,其文化的确立并非可以一蹴而就,同样需要有一个共同的培育过程。,近年来,我国教育界虽然尚有以传统校园文化观点进行的研究,如葛金国主编的校园文化建设导论(2003 )、王邦虎主编的校园文化论(2000年),但关于上述问题的论述,已经出现了与国际趋势相一致的转变,即开始重视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

15、中的作用,如郑金洲撰著的教育文化学(2000年)从组织学、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学校文化以及学校亚文化组织;范国睿在其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2003年)辟专章从组织文化入手探讨了学校组织文化;俞国良撰著的学校文化新论(1999年)则开始更多地从心理学和组织氛围的角度研究了学校文化尽管这些论著在研究视角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从中我们不难捕捉到一丝变化痕迹,即人们越来越关注文化建设(而非仅仅是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以下略举几位一线校长对校园文化和学校文化的理解: 范以纲(原上海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现上海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 校园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按过去理解,是以学生为主体,

16、业余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校园为基本活动场所,校园氛围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群体文化。而学校文化则强调是学校各种文化总和,即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师生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无论怎样界定,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在各种活动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经过倡导、培育和巩固,逐步形成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生成性和校本特征。所不同的是:校园文化似乎更偏重于在校园环境内的特定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而学校文化则涵盖面更广,更强调学校整体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统整性。站在学校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我似乎更认同学校文化概念。,信力建(广东省民办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 作为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学校教学活动当中的体现,学校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都比校园文化要深、广得多。过去我们较多谈论的校园文化建设,基本上指的是一定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活动。校园文化较为直观、见效快,其目的和取向均以一些具体可现的实物或活动的方式,在学校的师生当中传递,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教学氛围。而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更具长远的生命力、更能影响学生生命的是学校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