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妇科学阐述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898436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今中外妇科学阐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今中外妇科学阐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今中外妇科学阐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今中外妇科学阐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今中外妇科学阐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今中外妇科学阐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中外妇科学阐述(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中医医妇妇科科学学第第一一节节 中中医医妇妇科科学学的的定定义义、范范围围与与特特点点一一、由由医医妇妇科科学学的的定定义义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 治规律,以防治妇女 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 中医药院校主干课程之一。二二、中中医医妇妇科科学学研研究究的的范范围围男女脏腑、气血、经络的活动规律基本相同 由于妇女有胞宫等特殊的生殖器官和月经、带下、妊娠、产褥与哺乳等特殊生理以及相L 的疾病,故中医妇科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女性生殖器官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法和经、带、胎、产、杂病的防治。医

2、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概括云:“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瘕,嗣育胎前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本教材在继承历版中医妇科学教材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并有所发扬和创新。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妇科疾病谱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教材根据妇科临床实际,收编病种也有相应增删。为便于学生学习、参照。本教材还设了 “附论” ,系统介绍西医妇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诊断技术。三三、中中医医妇妇科科学学的的特特点点中医妇科学在长期的诊疗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理论独特、病种特有、内治重“调“、节欲防病的学科特点。21理论独特 中医妇科学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在认识和研究妇女特殊的生殖器官解

3、剖、生理、病理、诊治规律和防治妇科疾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医妇科学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即重视肾、肝、脾及天癸、气血、冲任督带、胞宫、胞脉、胞络与妇女生理、病理的关系,尤其是创立了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新理论。其理论独特的核心是:生理基础突出 “肾主生殖” 、 “妇人以血为基本” ;治疗中突出“调”字,以处处顾护精血为宗旨。2、病种特有中医妇科学研究妇女特有的疾病,归纳为经、带、胎、产、杂病,并注重发挥调经、种子、安胎的特色与优势,开创对以西医命名的疑难疾病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医论治。 3、内治重“调 中医妇科学认为妇科病多为脏腑、天癸、气血、冲任督带及胞宫的功能失调性疾病,故内治法突出一个

4、“调!字,即按黄帝内经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的宗旨进行调治。以调补脏腑、调理气血 /治冲侄督带、调养胞宫、调控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轴为主线,并结合妇女一生各时期的生理变化和月经各期的生理特点综合调治。4、节欲防病妇科病主要是生殖系统的疾病,多与房室所伤有关,尤其是月经期、妊娠期、产褥期房事不禁或平时房事不洁、房劳多产常可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故中医妇科学强调节欲防病。第第二二节节 中中医医妇妇科科学学发发展展简简史史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保障母子健康,防治妇科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学习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史

5、,以史3为鉴,是为了继承、发扬和创新。本节参考 中国医学通史相关史料,分为十个历史时期予以介绍。 一一、夏夏商商周周时时期期 夏商周时期,已有妇科学的萌芽。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远古殷周时代的甲骨文中就记载了有关生育疾患和预测分娩时间的卜辞,所记载的 21 种疾病中, “疾育”就是妇产科病。 史记楚世家记载的“陆终(妻女嫔)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 ”,是迄今有记载的最早的剖腹产手术。公元前 11 世纪左右已有妇科用药的记载,如山海经日:“青要之山中有鸟焉,名日鹕食之宜子” , “蟠众之山中有草焉名曰瞢蓉食之使人无子”等。当时成书的周易 。在易经,爻辞中最早记载了不孕不育症,如“妇孕不育,凶” 、

6、“妇三岁不孕” ,已明确提出不孕的病名和不育的概念。夏商周时期,已认识到同姓多为同族,血缘近亲结婚不利繁殖后代,如 曲礼指出:“娶妻不娶同姓” ,认为“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古代“胎教”受到围产医学的高度重视,认为是胎儿的早期教育,而在我国周朝就有关于 “胎教”的记载,如烈女传就有关于胎教”的记载:“太任者,文王之母也,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周朝的“胎教”具有最早的“母子医学”观点,有优生优育意义。夏商周时期的记载,说明当时已很重视婚、孕、产,并已有一定水平的治疗方法,可以说是妇科学的萌芽。二二、春春秋秋战战国国时时期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妇科医生和医学专著,是中医

7、妇科学的奠4基时期。据春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 ” “带下医”即指妇科医生。 左传隐公元年:“(郑)庄公寤生,惊姜氏。 ”是关于难产的最早记载。其后 左传僖公 17 年载有:“梁赢孕过期,卜,招父与其子卜之,其子日:将生一男一女。 ”这是诊断过期妊娠和双胎妊娠的最早记载。马王堆帛书胎产书是我国最早的以胎产命名的产科专著,该书较详细地记述了胎儿在母体中的发育变化,这在人体胚胎发育史上是最早的论述,后被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引录。我国现存的医学巨著 内经 ,确立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也为妇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如解剖方面,记载了内生殖器有女子胞、子门等;外

8、生殖器有毛际、阴器、廷孔。生理方面,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了女子从七岁到 “七七之年”(49 岁)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的规律,至今视为妇科经典理论。病因病机方面,突出正邪相争的发病观和体质因素,首先提出任脉为病、督脉损伤导致带下病和不孕症,以及肾、心、脾功能失常导致闭经等病机,尤其强调“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 ” ,揭示了妇人以血为本的生理特点和容易发生 “气血失调”的病因病机。可见,内经里已蕴藏了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的妇科三大病机特点。诊断方面,已明确男女诊法有异的观点和四诊的应用,如以脉候胎的妊娠诊断,以及 “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 ”的特殊望诊。治疗方

9、面,载有因 “天时而调血气” ,以及石瘕、肠覃“可导而下”的治疗原则。并对崩漏、闭经、带下病、胎病癫疾、子痦、胎死、5产后发热、产后失血、不孕、石瘕、肠覃等经、带、胎、产、杂病的病机、治则作了初步论述。提出了孕期用药原则: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 素问腹中论中已有了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 “四乌贼骨一蕙茹丸” ,用以治疗妇女血枯经闭,至今仍有临床治疗价值。内经对妇科从基础理论到临床病证的认识,奠定了妇科学的理论和临床基础,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医妇科学的奠基时期。三三、秦秦汉汉时时期期二二、秦秦汉汉时时期期秦汉时期,已具中医妇科学的雏形。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太仓公淳于意首创诊籍,其中“

10、韩女内寒月事不下”(闭经)及“王美人怀子而不乳“(司马贞索隐:“乳,生也 ;不乳,指过期妊娠 ),是最早的妇产科病案记录。秦汉时期成书的难经创立了左肾右命门学说,首论命门功能,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冲、任、督、带脉的循行、功能和病证。难经关于肾与命门及冲任督带的理论成为妇科学重要的基础理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专著,该书所载 365 种药物中,直接指明治疗妇产科疾病的药物有 88 种,成为后世妇科用药的重要依据。该书紫石英条下还首见“子宫”之名,禹余粮条下首见 “瘕瘕”之名。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设有“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 、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 、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三篇,是现存中医古

11、籍中最早设妇产科专篇的医著。其中:妊娠病有妊娠恶阻、妊娠腹痛、胞阻、妊娠小便难、妊娠水肿、妊娠眩晕、瘕痼伤胎等病证的诊断、鉴别诊断与证治,并创立养胎、安胎的治法方药,共 11 条经文,lO 首方;产6后病有新产妇人“三病”:产后发热、产后腹痛、产后中虚烦呕及热痢伤阴的病机及证治,共 11 条经文,8 首方,揭示了产后病多虚多瘀的特点;妇人杂病论述病因、证候、诊治原则和月经先期、痛 经、月经后期、月经过多、崩漏、闭经、带下病、阴寒、,阴疮、梅核气、脏躁、转胞、阴吹,共计 22 条经文,16 首方。 金匮要略妇人三篇所论病种包括了经、带、胎、产、杂病五大类,共 44 条经文,载方34 首,剂型多样

12、,大多数方剂仍为今天临床所常用,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所以,金匮要略妇人三篇被称为妇产科学之源头。与仲景同时代的杰出医家华佗,也对妇产科有很深的造诣,在华佗传中记录了他诊治死胎、双胎的病案。汉代还出现了“女医”义妁(汉书义纵传)和淳于衍(汉书外戚传),她们都是宫廷中的妇产科医生。汉书赵皇后传中首次记载了药物堕胎的情况:“饮药伤堕者无数。 ”至隋代诸病源候论已将堕胎设专篇论述,设 “妊娠欲去胎候” ,并记载了治疗性堕胎法。秦汉时期,中医经典分别从理论、辨证论治和药物等方面对妇科学进行论述,尤其是 金匮要略妇人三篇,已基本形成对经、带、胎、产、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具备了中医

13、妇科学的雏形。四四、三三国国两两晋晋南南北北朝朝时时期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妇科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版了较多综合性著作和妇科专著。晋王叔和撰 脉经 ,在第九卷中,首先提出 “月经”之名:如“今月经当下” 、 “妇人月经一月再来者 ” 。 月经”较前人所称“月事” 、 “月水” 、 “月信”更为恰当,一直沿用至今。王叔和还将闭经的病因病机分为虚实两类,首先提出了根据脉象变化推断7崩漏的预后;还总结了妇女脉诊的新经验,如 尺中肾脉也,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 ” ,以及临产的“离经脉” ;又提出了居经” 、 避年” 、 “激经”等特殊月经和“五崩“的证候,其学术观点多被后世医家所接受。陈延所著

14、小品方 ,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医学方书,该书卷一讨论妇女经、带、胎、产病,并保存了大量方药。在其序文内,引用的参考书目有 治妇人方13 卷。又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时有范氏疗妇人药方1 卷和徐文伯疗妇人瘕l 卷。由于当时战乱连绵,上述著作未见流传下来。北齐徐之才著逐月养胎方 ,论述了胎儿逐月发育的情况以及孕妇各月饮食起居应注意的问题和针灸禁忌,成为中医人体胚胎理论知识的主要内容,被宋代陈自明记载在 妇人大全良方求嗣门中得以保存下来。南齐褚氏遗书求嗣门反对早婚早育,提出: “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气完实而交合,则交而孕,孕而

15、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今未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阴气早泄,未完而伤,未实而动,是以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脆不寿 ” 。这在当时和今天提倡晚婚和优生优育都是十分可贵的。隋书经籍心=L-还记载了蔓用大补气血促使子宫收缩加强、配合针刺成功治疗滞产的一个病案,对后世治疗滞产有所启迪。五五、隋隋唐唐五五代代时时期期隋唐时代,妇科开始从内科范围内分化,趋向专科发展。隋代诸病源候论 ,是综合性的中医病因病理学巨著,其中3744 卷共 8 卷突出介绍了损伤胞内、子宫、冲任是妇科疾病的主要8病机。书中还首次出现不少妇科病名,而且在 妊娠欲去胎候中专论治疗性堕胎法。唐大中七年,昝殷著 经效产宝 ,是我国

16、现存理论和方药较完备的产科专著,本书分上中下三卷及续编二卷,内有妊娠病 12 论、难产 4 论、产后病 25 论全部内容均围绕妊娠、分娩和产后病加以论述,并有临证处理方法和治疗方药,不但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不少精辟见解还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此时,在一些综合性医著中,也都收集和保存了丰富的妇产科内容,并设立妇科专篇、专卷。如著名的区药学家孙思邈,在 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设“妇人方”3 卷,并列于卷首。孙思邈对妇科疾病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如将不孕症概括为“全不产“(原发性不孕瘫)和断绪”(继发性不孕症)两大类,对不孕症的病因提出了男女双方的 “劳伤痼疾”均可导致不孕,已认识到不孕不只是女方的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孙思邈已认识到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