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特殊消防培训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6895156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厂特殊消防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电厂特殊消防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电厂特殊消防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电厂特殊消防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电厂特殊消防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厂特殊消防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厂特殊消防培训(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消防工作概论,消防工作的任务是“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公民人身、公共财产和公民财产的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和预防火灾的义务。,(一)消防工作的意义 消防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保障条件,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做好消防工作,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的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消防工作的作用 1、保护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 2、保护公共财产安全 3、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保护历史悠久文化 5、打击放火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二、

2、消防基础知识,(一)燃烧 1、燃烧的概念 燃烧俗称“着火”,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发烟现象。 2、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必要条件 燃烧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化剂(助燃物)、温度(点火源)。燃烧只有在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三个条件无论缺少那一个,燃烧都不可能发生。,可燃物:能与氧化剂起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称可燃物。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 助燃物(氧化剂):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氧化剂。常见的氧化剂主要是氧。 温度(点火源):点火源是指供给可燃物与氧或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

3、源。 (2)燃烧的充分条件: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氧化剂含量、一定的点火能量 (二)火灾的定义及分类 1、火灾的定义 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2、火灾的分类 火灾可分为A、B、C、D四类: (1)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 (2)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火灾。 (3)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 (4)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 在实际操作中,人们还根据扑救对象的具体情况作出了以下两种分类: (5)带电火灾:指扑救对象处于通电状态的火灾。 (6)精密仪器火灾:指设备价值高,内部构造较复杂,普通扑救方法易造成设,备损坏的火灾。 (三)热传播和火灾蔓延 1、热传播的主要途径

4、热传播的主要形式有: (1)热传导 (2)热对流 (3)热辐射 热辐射不需通过任何介质,通过真空也能进行辐射。 2、火灾蔓延的主要途径,火灾蔓延过程就是可燃物燃烧产生热量的传播过程,火灾蔓延的途径就是热传播途径的具体表现。火灾蔓延的主要形式有: (1)火焰接触燃烧区产生的火焰与周围可燃物接触并加热可燃物,使之升温燃烧。 (2)延烧延烧是燃烧通过可燃物表面不断向四周发展的燃烧现象。 (3)导热燃烧产生的高温通过不燃物品传递,使不燃物另一面未与燃烧区域直接接触的可燃物升温起火燃烧的热传递形式。,(4)热辐射燃烧产生的高温以电磁辐射的形式,直接加热可燃物起火燃烧。 (5)热对流燃烧产生的高温烟雾和热

5、气流在一定空间内流动,加热所接触的可燃物起火燃烧。 (四)灭火和防火的基本原理 1、灭火的基本原理 任何可燃物产生燃烧或持续燃烧都必须具备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火灾发生后,所谓灭火就是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终止的过程。,灭火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1)冷却灭火 可燃物能够持续燃烧,其条件之一就是它们达到了各自的着火温度。因此对一般的可燃固体,利用灭火剂使温度降到低于燃点;对于可燃液体,将其冷却到闪点之下,燃烧反应就会中止。此外,将灭火剂喷洒到火源附近的物体上,可以使其不受火焰辐射热的威胁,不致起火。 (2)窒息灭火 各种可燃物的燃烧都需要在其最低氧浓度以上进行,低于此浓度时,燃烧

6、不能持续。通过向燃烧物周,围喷射非助燃气体,稀释燃烧物周围的氧气含量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3)隔离灭火 可燃物是燃烧条件中的主要因素,如果把可燃物与点火源以及氧隔离开来,那么燃烧反应就会自动中止。 用喷洒灭火剂的方法,把可燃物同氧气和热源隔离开来,也是常见的一种灭火方法。 (4)化学抑制灭火 物质的有焰燃烧中的氧化反应,都是通过链式反应进行。因此如果能够有效地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或能够迅速地降低自由基的浓度,燃烧就会中止。,2、防火的基本原理 第一,火灾是失去控制的燃烧,防止火灾的关键是控制燃烧; 第二,燃烧的产生和持续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控制燃烧的关键是控制燃烧的充分条件。 防火工作必须遵循以下

7、基本原则:防止火灾发生、阻止火灾蔓延、便于疏散逃生、能够迅速扑救。 (1)防止火灾发生,防火的方法有: a、控制可燃物 限制可燃物的数量,使之达不到燃烧产生的条件,或一旦发生燃烧也不至失去控制。 适用范围:必须使用明火或其它点火源较多的场所。 b、杜绝点火源 在一定范围内避免火源产生,减少造成燃烧的可能性。 适用范围:可燃物、易燃易爆物品较多,有条件杜绝点火源的场所。 c、隔离助燃物 将助燃物与可燃物完全分隔,使之无法达到或减少达到燃烧充分条件的可能性。,适用范围:特别危险的易燃易爆物品的存放及使用管理。 d、监控燃烧发展 在燃烧尚未失去控制或还能加以控制前及时阻止燃烧发展,避免形成火灾。 适

8、用范围:任何场所任何情况,只要经济及其它条件许可。 (2)阻止火灾蔓延 同一房间内: 依靠在可燃物间留出安全距离,限制可燃物堆放的数量、体积,从而切断火焰接触、延烧的途径并延缓热辐射、热对流的速度。,同一建筑内 主要方法是设置防火分区,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切断各种蔓延途径。 相邻建筑间 通过在相邻建筑物间留出一定的安全距离(防火间距),减弱热辐射、热对流的影响,在防火间距不足的情况下,可采用防火门窗、防火墙等补救措施。 (3)便于疏散逃生 发生火灾后,避免人员伤亡是当前消防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要做到这点就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建筑物内的人员能够迅速撤离。,a、安全出口:凡符合国家防火规范要求的疏

9、散楼梯或直通室外地平面的门都是安全出口。任何一个房间、楼层、场所的安全出口均应在两个以上,个别面积小、人数少和安全性高的也可只设一个出口。 b、疏散通道:通向安全出口的走道。为保证疏散的顺畅、迅速和安全,通道的宽度、长度及防火、防烟措施都必须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c、疏散楼梯:是建筑物竖向疏散的重要设施,同时又是烟气蔓延的主要途径,除考虑疏散的速度外,还应特别注意其安全性。,d、疏散指示标志及火灾事故照明:是保证安全疏散的辅助设施。在人员较多的场所设置疏散指示标志及火灾事故照明能够帮助疏散并增强安全感。大型公共场所必须设置,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也可以设置。 (4)能够迅速扑救 做好扑救火灾的准备是

10、防火工作的最后一道防线。扑救火灾必须依靠消防设施和器材,常见的消防设施、器材有: a、自救设施:任何场所都必须配备消防自救设施,如灭火器、室内消火栓系统等。一般情况下,丙类场所每50平方米应配置1支4公斤磷酸氨盐灭火器,小型店铺每间应配置1-2支。,b、供消防人员使用的设施:消防车道、室外消火栓、水泵结合器、消防水池等。 c、自动消防设施:如自动火灾探测、报警系统,自动火灾扑救系统。 任何消防设施、器材都必须保持完好、有效,不得挪用或损坏。 (五)相关基本概念和知识 1、闪燃和闪点 在液体或固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汽,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火焰的现象叫做闪燃。,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或固体

11、表面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在低于某种液体的闪点温度下,就不可能点燃它上面的空气和蒸气的混合物。因此,闪点是衡量物质火灾危险性的重要参数。 2、燃点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或固体能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物质的温度低于燃点就不可能发生持续燃烧。 3、自燃和自燃点,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者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行燃烧现象称为自燃。 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是该物质的自燃点。 可燃物发生自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氧化发热:如褐煤、浸油脂物质、黄磷、金属及橡胶粉末、金属硫化物等。 (2)分解发热:如硝化棉、赛璐璐、硝化甘油。 (3

12、)聚合放热:低分子单体聚合成高分子聚合物的反应,释放出热量。 (4)吸附放热:因吸附空气中的氧而发生自燃。如活性碳、还原镍和还原铁。,(5)发酵放热:如稻草、籽棉、树叶、锯末、甘蔗渣、玉米芯等。 (6)活性物质遇水:金属粉末、金属氢化物、硼氢化物及金属磷化、碱金属及碱土金属。 (7)可燃物与强氧化剂的混合:如丙三酮与高锰酸钾混合接触发生自燃。 4、阴燃 没有火焰的缓慢燃烧现象称为阴燃。阴燃通常发生与密闭空间,产生大量浓烟而无明火,一般较难及时发现和扑救。在密闭空间内阴燃的物品遇新鲜空气后转为明火,火势会突然扩大。发现密闭空间内的阴燃火灾后,不能冒然打开门、窗,应准备充足的灭火手段、措施后再行扑

13、救。 5、可燃液体的燃烧特点 可燃液体的燃烧实际上是可燃液体蒸汽的燃烧。通常根据可燃液体的闪点将其划分为甲(闪点在28以下)、乙(闪点在28与60之间)、丙(闪点高于60)三类。常见的甲类液体有汽油、苯、甲醇、丙酮、乙醚等;乙类液体如煤油、松节油、丁醚、溶剂油、樟脑油等;丙类液体如柴油、润滑油、机油等。,6、可燃固体的燃烧特点 固体可燃物必须经过受热、蒸发、热分解,固体上方可燃气体浓度达到燃烧极限,才能持续不断发生燃烧。固体可燃物由于其分子结构的复杂性、物理性质的不同,其燃烧方式可分为以下四类: (1)蒸发燃烧: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熔融,然后与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汽而燃烧。 (2)分解燃

14、烧:分子结构较复杂的固体可燃物,在受热后分解出与加热温度相应的热分解产物,这些分解产物再氧化燃烧,称为分解燃烧。,(3)表面燃烧:蒸气压非常小或者难以热分解的可燃固体,不能进行蒸发燃烧或分解燃烧。当氧气包围物质的表面时,呈炽热状态发生无焰燃烧,属于非均相燃烧,即表面燃烧。 (4)阴燃 7、爆炸和爆炸极限 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使温度、压力增加或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在发生爆炸时,势能(化学能或者机械能)突然转化为动能,有高压气体生成或者释放出高压气体,这些高压气体随之作机械功,如移动、形状改变或抛射周围的物体。 爆炸可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物理爆炸:由于液体变成蒸汽或气体迅速膨胀

15、,压力急剧增大,并大大超过容器的极限压力而发生的爆炸。 化学爆炸:因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高温而产生的爆炸。 物理爆炸与化学爆炸通常会相伴产生。,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汽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 8、燃烧产物 由燃烧或热分解作用产生的全部的物质,称为燃烧产物。燃烧产物通常指燃烧产生的气体、热量和可见烟等。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燃烧产物: (1)单质燃烧产物:一般单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其产物为构成该单质的元素的化合物。 (2)化合物燃烧产物:在空气中燃烧除生成完全燃烧产物外,还会生成未完全,燃烧产物,高分子化合物会热裂解并进一步燃烧。一氧化碳是最常见的未完全燃

16、烧产物。 (3)木材的燃烧产物:木材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木材受热之后发生裂解,生成不完全燃烧产物,在200左右开始,主要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气、甲酸、一氧化碳以及各种可燃气体等。 (4)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燃烧产物:在收热时也伴有热裂解,会产生许多有毒或有刺激气体。 一般燃烧产物对人体都会产生危害,常见的燃烧产物有:,(1)气体 火灾产生的烟气大部分有毒,火灾中死亡的人中有80%是因吸入有毒气体致死的。 二氧化碳(CO2):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急促、烟气吸入量增加,并引起头痛、神智不清。 一氧化碳(CO):阻碍血液中氧气的输送,引起头痛、虚脱、神志不清和肌肉调节障碍,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2)热量 燃烧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量的形式表现,形成热对流、热辐射。除造成火灾,蔓延外,还会因火焰直接接触或热辐射而造成人员烧伤。 (3)烟雾 烟是由于可燃物不完全燃烧所造成的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它携带热量在火场中流动,温度通常在200-300度作用,所过之处会形成新的起火点。烟雾会使火场能见度下降,影响火灾扑救和人员疏散,同时烟雾也会对被困人员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使其心慌意乱、迷失方向甚至丧失逃生意志。此外,吸入烟雾会造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