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6895033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980.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 1 2017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 (2016 年 8 月) 考试性质考试性质 基础医学综合(中医)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考查目标考查目标 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

2、学六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 2 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

3、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 35 题 中医诊断学 25 题 中药学 35 题 方剂学 35 题 中医内科学 30 题 针灸学 20 题 四、试卷题型结构 A1 型题 90 小题(1-90),每小题 1.5 分,共 135 分 A2 型题 40 小题(91

4、-130),每小题 2 分,共 80 分 B 型题 30 小题(131-160),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 X 型题 20 小题(161-180),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 3 考查内容考查内容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

5、各方面。 (2)辨证论治: 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 4 (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

6、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三)藏象 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2.五脏、六腑、

7、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4.六腑的生理功能。 5.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关系,包括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 5 脾与肾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四)气、血、津液 1.气 (1)气的基本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生理功能。 (4)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气机“的概念及气的升降出入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 (5)气的分布与分类: 元气、 宗气、

8、营气、 卫气的概念、 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 2.血 (1)血的概念及生成。 (2)血的功能及运行。 3.津液 (1)津液的概念及功能。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脾、肺、肾及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4.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1)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2)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五)经络 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 6 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4.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5.经别

9、、别络、经筋、皮部的含义及生理功能。 6.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六)病因与发病 1.病因 (1)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2)六淫的含义,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外感与内生“五邪“之区别。 (3)风、 寒、 暑、 湿、 燥、 火六淫病邪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疠气病邪的含义及致病特点。 (5)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淤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2.发病机制 (1)邪正与发病: 邪气和正气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 发展和变化中的关系。 (2)内外环境

10、与发病的关系。 (七)病机 1.病机的概念及其层次。 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 7 2.邪正盛衰病机 (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 正胜邪退, 邪胜正衰, 邪正相持,正虚邪恋,邪去正不复。 3.阴阳失调病机 (1)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2)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 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 特点、 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气血失常病机 (1)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 (2)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 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

11、;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经脉等场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5.津液代谢失常病机 (1)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概念。 (2)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内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 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 津停气阻、 气随液脱、 津枯血燥、津亏血瘀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6.内生“五邪“病机 (1)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 (2)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 风气内动(肝阳化风、 热极生风、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 8 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等的概念、形成

12、原因及病理表现。 7.经络病机 (1)经络病机的概念。 (2)经络病机的内容: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络气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现。 8.脏腑病机 (1)脏腑病机的概念、脏腑病机学说的形成及沿革。 (2)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 心阳心气的失调、 心阴心血的失调,肺气的失调、肺阴的失调,脾阳脾气的失调、脾阴的失调,肝气肝阳的失调、肝血肝阴的失调,肾的精气不足、肾的阴阳失调等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3)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奇恒之腑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八)防治原则 1.预防 (1)未病先防: 调养身体,

13、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防止病邪侵害。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2.治则 (1)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2)治病求本:标和本的含义,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意义,正治与反治的含义及其适应范围; 治标与治本的运用方法及其适应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 9 范围: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3)扶正与祛邪的基本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 (4)调整阴阳: 调整阴阳的概念和原则, 损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 补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等法则的含义及应用。 (5

14、)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7)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二、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 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

15、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 10 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疒咅) 、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

16、、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 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和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 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 11 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 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问疼痛 问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重痛、痠痛、掣痛和空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问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和周身疼痛的类型及其表现。 (4)问头身胸腹不适: 头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