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书法,教程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6891520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5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笔,书法,教程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毛笔,书法,教程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毛笔,书法,教程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毛笔,书法,教程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毛笔,书法,教程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毛笔,书法,教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笔,书法,教程(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书法基础教程,周为栋2009年4月,目录,1,执笔法,2,运笔法,3,基本点画,4,间架结构,5,章法布局,座位: 座位适当,姿势自然易于正确,大致是以身体各部安置舒适,且易于书写为准。其要点如下: 座椅需正对桌面,不宜偏斜。 座椅高度,约与膝同,作时能两脚及地踏稳,不至于悬脚虚浮。桌面高度,随人而定。太高太低皆不好。 桌椅之距离,以能挺直体干为度,所谓桌椅零距离即桌椅之距离为零,乃最理想者。,坐姿,两脚张开与肩同宽,着地踏稳,上半身略为前倾。 腰背伸直,稍向前俯,不可弯曲。胸部挺起,距桌缘约五公分。腹部微缩。左手按纸,稳定躯体。 右手执笔,或枕腕、提腕、悬腕,各依执笔要领行之。 头部正而

2、略为前俯,两眼正视,不宜偏斜。 此外,需放轻松、自然,全神贯注,然后完全发挥书写最大功能。,姿势要领:,部份较大之书法字乃需站立书写。姿势与坐姿相近,要领如下: 站立书写不用座椅,桌之高度以使上半身微俯为标准,约在腰上下,过高过低均不宜。 两脚张开,与肩同宽,不可平立,右脚需踏前一步站稳。 右手执笔,左手按纸并稳定躯体。 上半身略为前俯,不可弯曲,藉右脚左手,使其平稳。 头部亦随上半身自然微俯,两眼正视,不可偏斜。 心情轻松自然,精神尤须贯注。,立姿:,执笔时手需注意:一要稳,二要松,时紧时松,只要各个手指不死聚在一起,不扣住掌心,是得运用时灵活自然就可以了。,毛笔的执笔方法,运笔是书法的根基

3、,若不得其要领,则再怎么写也没用。所以书法以此为重。运笔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指运法,二是腕运法,三是肘运法,运笔方法,指运法: 指运法是运笔的其中一个持法,做法是将左手垫于右手之下。通称枕腕式。亦可放一重厚物于右手腕之下代替,而这样做,腕部就固定了,只剩下手掌手指部份可动,因此只能书写细短的笔画,适合用于小字。但若书写草书的小字时,也不适合使用枕腕式。因为此法较不灵活,写时会缺乏一股流动之气,无法表现其气概。,腕运法: 腕运法就是固定肘部,将腕部提起,一般通称提腕式。而此法将腕部提起,活动范围就较枕腕式大,可以书写较大的中字。但也不适合书写于大字,因为肘部仍着地,活动范围仍受限制。,肘运法是连肘

4、部一起悬空,以肘部来运笔,一般通称悬腕式。而此法以肩膀为中心,腕肘均不放于案上,所以最为灵活,活动范围最大,挥洒自如,易于表现笔力。适用于大楷、行草等书体。总之,悬腕式是运笔的极致用法,如欲尽善尽美,此法非熟练不可,不然大字无法逞其雄势,行草不得其纵逸,各不得要领是也。,肘运法:,落笔时如何做各种笔画,表现各异书风,其间变化多端,还有像落笔与起笔之方式,行笔之轻重缓急,笔画或字之间的连与断,以及转折之方式,笔锋之运用等,皆需注意。但多虽多,还是有一定的法度可寻,大约分成几点,略概分类叙述:,运笔的要领,当你在写作时,一个字完成的过程是由提笔与顿笔交互而形成的,顿是将笔下压,屈笔锋而将力道使于纸

5、上。提,则是将笔提起或半提起以继续行笔。大体上,顿笔后需提笔才能行笔,而提笔后又需顿笔,使笔画成形,或接连着下一笔的笔画。终使字成形。所以才说书法写作是提与顿的交替过程。,提笔与顿笔:,中锋是指笔在运行过程中其主锋(笔头最尖的那一部分)始终处于笔画的中心线,不偏向任何一侧。侧锋是指笔在运行过程中其主锋偏于笔画的一侧,不能保持在笔画的中心线。,中锋与侧锋:,在书写圆笔时起、收,提、顿、转、折,放慢些许速度,使运笔较更稳定,在起止及转弯处,笔画中等,使整体看起来圆润。而方笔则是在上述各要点中,突显笔画的骨气,让整体架构明瞭,直方而不失轻巧,凝整沈着,苍劲挺拔。,圆笔与方笔:,逆锋入笔与顺锋入笔是起

6、笔是的两种方法,写字时点画从空中运动到与纸接触,叫作入笔。入笔的方向与笔画首端的运行方向相同,称为顺锋入笔。入笔的方向与笔画首端的运行方向相反,称为逆锋入笔。顺锋入笔又称露锋,逆锋入笔又称藏锋,逆锋与顺锋:,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永字八法:,笔画一 侧 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 笔画二 勒 笔锋触纸向右下压再横画而慢慢收起,作一横向笔画。,笔画三 努 为一直向笔画,以直笔之法作开头,竖笔慢慢向下写,向左微偏作一曲度后返回,其笔画不宜直,否则无力。 笔画四 趯 当

7、竖直笔画完后,趁其势顿笔再向左上偏,一出即收笔向上。,笔画五 策 笔锋触纸向右压再转右上斜画而慢慢收起,要点是需轻抬而进。 笔画六 掠 向左下的笔画,必须快而准,取之中的险劲为要节,出锋需乾净俐落,利而不墬,笔画七 啄 又称短撇,为一向左下之笔画,如同鸟啄树般的力道和气势。 笔画八 磔 向左下之笔画,徐徐而有劲,收尾时下压再向右横画而慢慢收起。 以上为永字八法,势中国书法笔画的根基,由练熟此八划后,即可延伸多样笔画,并各得其精神气度。,学习楷书,首先要从练习笔画开始,笔画书写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字的结构效果。笔画好比零件,结构好比装配,笔画写得笔笔过硬,装配成字,就容易做到个个合格。,基本点画,

8、一、点,1,藏锋点 以顺锋或逆锋入笔,随即顺时针享有下方按顿,稍作停驻,然后圆转回锋提笔作收,笔锋内藏。,2,左侧左下出锋点入笔和按顿运行与左侧藏锋点完全相同,知识收结是向左下放回锋,同时提笔顺势带出锋芒。,3,左侧右上出锋点以顺锋或逆锋入笔,随即眼反时针方向向右下放顿笔,然后向右上方回锋并顺势提笔带出锋芒。,4,右侧点顺锋字右上方向左下放入笔,随即下按,在略微向下顿笔,然后向右上方回锋提笔作收,笔锋一般内藏不外露。,5,竖点以逆锋之势入笔,随即向右按顿,然后将笔稍微提起一点点这项左下方,再顺势运行一小段距离即提笔作收。,6,长点自左上方向右下方顺锋入笔,在运行的同时组建将笔下按,待达到一定长

9、度之后,沿顺时针方向略微转折,然后回锋提笔收结,笔锋不外露。,1、长横顺锋自坐上向右下切入,引笔略作弧形向右运行,待到收结时,稍微向右下方顿笔,最后提收。,二、横,短横的写法是,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行笔大约写到长横的一半时停笔即收。笔画稍向右上仰。如图:,2、短横,三、竖,竖画要写垂直,因为竖画在一个字中往往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竖不垂直,则字不正。竖有垂露、悬针和短竖之分。1、垂露竖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如图:,2、悬针竖 悬针竖的写法同垂露,只是收笔时由重到轻,出锋收笔,笔画出尖。见下图:,撇画在一个字中很有装饰性,如能写得自然舒展,会增加字的美感,有时还与按画相对称

10、起着平衡和稳定重心的作用。撇有斜撇、竖撇、短撇之分。 1、斜撇斜撇的写法是,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尖。如图:,四、撇,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笔画较短。短撇在字头出现时,笔画形态较平,如“兵、外”等字;短撇在字的左上部位出现时,笔画形态较斜,如“生、禾、失、朱”等字。如图:,2、短撇,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尖。如图:,3、竖撇,捺画粗细分明,书写难度较大。捺有斜捺和平捺之分。 1、斜捺,下笔较轻(轻落笔),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处重按笔,然

11、后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轻提笔拖出,收笔要出尖。如图:,五、捺,2、平捺,写法同斜捺,但下笔时先要写一小短横,然后再向有下(略平一些)方向行笔。如图:,提画写法是,下笔较重,由重到轻向右上行笔,收笔要出尖。提画在不同的字中角度和长短略有不同。书写时应该注意区别。如图:,六、提,1、竖钩 下笔写竖到起钩处,稍停向左上钩出,出尖收笔,钩的尖角约为45度,出钩的部分要短一些。如图:,七、钩,2、竖弯钩 在竖弯的基础上,收笔时向上方钩出,笔画比竖弯要长一些。如图:,3、卧钩 下笔稍轻,先向有下(笔画由轻到重),再圆转向右水平方向行笔,到起钩处向左上钩出,钩要出尖,但不宜过大。如图:,4、戈钩 下笔梢重,向

12、右下弧直行笔,到起钩处向上钩出,收笔要出尖。写戈钩关键是要呆持一定的弧度,大直、太弯都会影响整个字的美感。弧钩,写法与戈钩相似,只是方向相反。如图:,5、横钩,横钩,起笔与写横相同至收尾时提笔向右下顿,轻笔勾出,如图:,间架与结构,汉字的组合须“八面拱心”。也就是说,所有的笔画均须有序地凝聚在字的中心,即“中宫收紧”。所谓“中宫”是练毛笔字的衬格“九宫格”的中心一格(见图)凡左右两部分组成的字,要往中心靠拢,使之融为一体,在靠拢时又须互为揖让。“揖”是打躬作揖,“让”是谦让。在书写时左右两部分要体现团结、服从的精神。,左右结构的字如果偏旁部首在左边,而且比右边小叫左小右大。如颜体“挍”(校)字

13、左边三分之一,右边“交”三分之二。从左边偏旁的短横看左长右短,竖钩明显往右挪移,是向中宫靠拢的表现;右部的“交”尽情发挥,这是小让大,次让主的典范。 左右互为谦让。笔画左右不碰撞,留下了可贵的隙缝,这些布白减轻了多笔画字的重量。可见,我们在写字时要十分小心留白,不使其过于闷塞。,一、左小右大,再如柳体的“教”字也是左右均等的字。“孝”的上部占五分之三宽度,“文”头占五分之一定度;为了均等,“孝”下部让了“文”。左右两边既争又让,却不碰撞。另外“教”字的三撇很有意思。“孝”的长撇挺直而长,反文上撇为短撇,下撇为弧形的柳叶撇,起笔、收笔不同,曲直不同,粗细不同。特别是柳叶撇,用在此处既可减轻重量,

14、又可与反文的短撇不至重复。这些细微的不同之处都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所占比例大,右边所占比例小,叫左大右小。如图94中的“額”(额)字(柳体),“ 页”分为辅占三分之一,“客”部为主占三分之二。“页”的上横缩短让左部的宝盖;“客部的掠改变为长点,也作出让右的表现。此类写法也是互为揖让。再如“知”、“弘”一类右部小的字,右部往往居中或略下靠。,二、左大右小,字的左右两部分往往有相向、相背或同向之别。但这些只是象征性的一种感觉而已,很难直喻。(一)相向 “拥向”指左右两部分“面对面”。“幼”字左“幺”的上提,让“力”的长撇插入,使它们亲密无间。 “端”字左“立”的上仰右靠,右上部

15、“山”的斜置而左移,似乎倚在“立”的上横,犹如相依而立的一对恋人。但相向的字仍要注意互相避让并不碰撞。,三、左右向背,(二)相背“相背”指左右两部分互为相背。古人称“分若抵背”,两部分背靠背、例如图95中 “兆”字和 “雕”字。“兆”字左下点的挑出,锋向直指右部竖弯钩的起笔处,互为呼应,故虽背而并未分离,仍有内在的联系。“雕”字左“周”虽然顾左,但右“隹”却紧紧依靠在“周”的背上,特别是“隹”的长竖支点偏右,重心势必左靠,是背而不离的范字。,左右两部分揖让,左侧部分的笔画态势应该缩让些,右侧部分的笔画往左倾侧些,笔画切忌交会碰撞,笔笔分开。通常情况下,左边部分的捺笔改成长点、底横改成挑,使之右

16、倚;右侧部分的长撇可伸延至左部分底部,形成托抱之形。总而言之,注意整个字的左右两部分相依、相让、相拥但不相碰。,凡上下结构的字,除了上下均须往中间靠以外,还有上覆下和下承上及两者兼而有之的情况。 一、上欲覆下上大下小的上下结构字,上部能将下部全面覆盖住的,称为上欲覆下。上覆下的字,上部要宽一些、粗重突出些。如图中的颜体“宗”字的“宝盖”,与柳体“會”(会)字的“人头”均称“上欲覆下”。,四、上覆下承,凡上下结构的字,下大上小,下部能托住上部的称为“下欲承上”。下承上的字,下部要宽一些,主笔应该突出些。如图颜体“忠”字的心底和柳体“集”字的“木底”。但隶书“集”字有点例外。这是汉代隶书华山碑上的字,主笔在上,上覆下,虽然妙趣横生而且“隹”部左竖拉长略起支撑作用,但下面的小“木”要支撑住上面的大“隹”十分吃力,这只能说明汉代隶书还有不成熟之处。我们学楷书时不可盲目仿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