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本科生课件)抗原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6890778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6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子生物学本科生课件)抗原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分子生物学本科生课件)抗原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分子生物学本科生课件)抗原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分子生物学本科生课件)抗原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分子生物学本科生课件)抗原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子生物学本科生课件)抗原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子生物学本科生课件)抗原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抗体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1、概念:机体的一种特异性的保护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识别“自己”,排除“异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2、功能: 防御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第三道防线,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组成:,皮肤和黏膜,功能:,阻挡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组成:,组成:,功能:,功能:,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抗体分子,抗体的发现 在免疫学发展的早期人们应用细菌或其外毒素给动物注射,经一定时期后用体外实验证明在其血清中存在一种能特异中和外毒素毒性的组分称

2、之为抗毒素,或能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组分称之为凝集素。其后将血清中这种具有特异性反应的组分称为抗体(antibody,Ab),而将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称之为抗原(antigen,Ag)。由此建立了抗原与抗体的概念。 1890年德国学者Behuing和日本学者北里用白喉杆菌外毒的组分称为抗毒素,这是在血清中发现的第一种抗体。这种含有抗体的血清称之为免疫血清。,抗体生物体最奇妙的分子,无限的多样性(diversity) 功能与结构的双重性可变区抗原结合恒定区生物学效应功能 分泌型和膜型表达,与抗体有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抗体(antibody)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蛋白

3、质,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具有免疫功能。在60年代初提出将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分子(immunoglobulin,lg)。球蛋白则必称为IgG,2M称为IgM,而2A称为IgA。其后又相继发现二类Ig分子,分别称为IgE和IgD。,抗体的分布:,1)血清(主要) 2)组织液及外分泌液,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CL,CL,CH1,CH1,VL,VL,VH,VH,CH2,CH2,CH3,CH3,C端,N端,恒定区,可变区,FC 段,Fab段,铰链区,1、重链和轻链重链可分为、链;轻链可分为、型。 2、可变区和恒定区(1)重链和轻链N端约

4、110个氨基酸为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区),V区存在3个高变区及4个骨架区。三个高变区共同组成Ig 的抗原识别部位,形成与抗原决定基互补的表位。高变区也称互补决定区。V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随抗体结合抗原的特异性不同而变异 形成了许多种具有不同抗原的特异性抗体。VL和VH中某些局部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变化程度更高。,(2)重链和轻链C端为恒定区,不同Ig重链其不同长度, 相同种属、同一类别的Ig 氨基酸序列基本恒定。 如人抗白喉外毒素IgG与人抗破伤风外毒素的抗毒素IgG,它们的V区不相同,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但其C区的结构是相同的,即具有相同的抗原性,应用

5、马抗人IgG第二体(或称抗抗体)均能与这两种抗不同外毒素的抗体(IgG)发生结合反应。这是制备第二抗体,应用荧光、酶、同位毒等标记抗体的重要基础。 3、铰链区铰链区位于CH1和CH2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IgG1,IgG2,IgG4和IgA的铰链区较短,而IgG3和IgD的 铰链区较长;IgM和IgE无铰链区。有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的酶切位点。,免疫球蛋白的功能,一、V区功能 二、C区功能,一、V区功能,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这种特异性是由IgV区,特别是HVR( CDR3)的空间构象决定的。抗原结合价:单体为两价;双体为四价;五聚体理论上为十价,但实际为五价。 免疫效应 (1)可溶性Ig可

6、通过V区与抗原性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中和作用。 (2)膜型Ig为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二、C区功能,1、激活补体主要是IgM、IgG13与抗原结合后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活化。 聚合的IgA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IgD 、IgE及IgG4不能激活补体,2、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1)调理作用是指抗体及补体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IgG型抗体可通过Fc段与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增强其吞噬作用。,调理吞噬作用:调理作用(Opsonization)是指抗体、补体C3b、C4b等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抗体在抗原颗粒与吞噬细胞间“搭桥”、抗体与

7、抗原结合后改变抗原表面电荷,降低静电排斥力。抗体中和某些细菌表面的抗吞噬物质。吞噬细胞FcR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 被活化。,(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是指表达Fc受体的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如NK细胞,巨噬细胞等。,(3)介导型超敏反应,3、通过胎盘IgG是唯一通过胎盘的抗体,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机制(与Fc片段结构有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MHC 分子的概述和

8、分类MHC 分子的结构和分布 MHC 的生物合成和提呈抗原MHC 分子的功能,概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为一基因群(gene complex),其编码的产物称为MHC分子或MHC抗原,是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决定簇,在组织相容性的决定中起着主要作用。 MHC分类:按照其血清学和生物化学特点,MHC分子分为 和两类,均由一条和链非共价结合而成,一 MHC的概述和分类,分布: MHC -类分子主要分布于机体所有有核细胞表面,以淋巴细胞类分子的密度最大,其次为肾.肝及心脏,密度最低的为肌肉和神经组织。血清.初乳及尿液中还存在可

9、溶性的类分子。MHC-类分子仅表达于专职抗原递呈细胞(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以及活化的细胞和胸腺上皮细胞等表面。,二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的分布和结构,MHC类分子的结构,MHC类分子属于糖蛋白,由一条重链和一条轻链以非共价键连接而成具多态性的重链也称为恒定链,其胞外段包括 .与结构域,其中.结构域共同构成抗原肽结合槽;轻链即微球蛋白,由位于第号染色体的非MHC 基因所编码,与重链的同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MHC-类分子的结构 MHC -类分子是由、两条链通过结合紧密的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异源双体。链分子量3234kDa,有2个N-连接寡聚糖,链 2932kDa,有一个N-连接糖基化点 。

10、 、链各有2个结构域1、2及1、2。每个结构域约含90氨基酸残基,除1区外,2、1、2每个区各含一个二硫键。,MHC-II Molecule,MHC分子包括三个功能单位: 抗原肽结合单位:负责接纳抗原肽,也是被T细胞受体 (TCR)识别的部位; Ig样单位:包括MHC-3和2m以及MHC-的 2和2,除了维持MHC分子的结构稳定之外,还分别与T细胞表面的CD4和CD8分子结合; 跨膜单位:由连接肽,穿膜区和胞浆区组成,具有一定的信号传导功能。,MHC 分子的生物合成 MHC分子属膜糖蛋白,其mRNA是在粗面内质网被翻译的,当信号肽被引入内质网腔后即被切除,所以成熟的MHC分子不具信号肽结构 。

11、N 糖基化是在内质网腔并在翻译过程或翻译 后立即进行的。 现知某种蛋白质如钙粘素(calnexinIP88/90) 起着分子伴侣(chaperone)作用促进此转运过程。最后,成熟的糖蛋白由囊泡运输而至浆膜上。,三 MHC 的生物合成和提呈抗原,MHC-类分子: 链及2m链是由分别的mRNA同时翻译的,并在细胞的内质网腔相结合而成。MHC-类分子需要 2m才能装备成完整分子结构.可见肽的结合是类分子正确装备所必须的,这也说明细胞表面的MHC分子的肽结合槽内均已含有肽片段。,MHC-类分子: 和链必须同时合成,并在内质网腔折叠相互结合。在细胞内新合成的类分子与一种非MHC编码非多肽性的链相结合,

12、这种链称为或恒定(invariant,Ii)链。,(一)概念,1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来源于抗原递呈细胞( APC )外的抗原,通过溶酶体途径由MHC-II类分子递呈给CD4+T细胞。 2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细胞 内合成的抗原,通过胞质溶胶途径由MHC-I类分子递呈给CD8+T细胞。,蛋白质抗原的处理与递呈,内源性抗原(如病毒抗原、肿瘤抗原) (胞质)被蛋白酶体酶解 抗原肽(含8-13个AA) 经抗原肽转运体 (TAP)转运 至内质网形成 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 转运至APC表面 递呈给CD8+T细胞识别,(二)胞质溶胶(MHC-I类分子途径),外源性抗原 (内质网中) 新合成MHC-II类分子 + 恒定链(Ii) 吞噬小体 (抗原结合槽为Ii所占据) 吞噬溶酶体 (与吞噬溶酶体融合)(蛋白酶作用) Ii被降解并暴露 形成10-17 A的抗原肽 MHC-II类分子抗原结合凹槽 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 递呈给CD4+T细胞识别,(MHC- II 类分子途径) (三)溶酶体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