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毛虫)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6890744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10.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鞭毛虫)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鞭毛虫)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鞭毛虫)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鞭毛虫)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鞭毛虫)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鞭毛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鞭毛虫)(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鞭 毛 虫,蓝氏贾第鞭毛虫 阴道毛滴虫 利什曼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 贾第虫 Giardia lamblia,教学要求 1、掌握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形态、生活史特点 2、了解其致病、病原学诊断方法 3、了解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蓝氏贾第鞭毛虫,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 )简称贾第虫。 寄生人体小肠,主要在十二指肠,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吸收不良等症状,致贾第虫病(giardiasis)。 本病世界性分布,由于在旅游者中发病率较高,故又称旅游者腹泻。,贾第虫形态,滋养体 呈半个倒置梨形 两侧对称,背凸腹平, 有4对鞭毛, 有1对并列细胞核 有1对轴柱,纵贯虫体中部,1对半月形中体

2、与轴柱1/2相交,扫描电镜下贾第虫滋养体,扫描电镜下贾第虫滋养体,姬氏染色滋养体,碘液染色滋养体,贾第虫形态,包囊 椭圆形 大小为1014710m 囊壁较厚,囊壁与虫体间有 明显空隙 未成熟包囊2个核,成熟包囊4个核,多偏于一端 可见鞭毛、丝状物、轴柱,贾第虫包囊,成熟包囊,滋养体,滋养体,包囊,经口,二分裂增殖,十二指肠,(随粪便排出体外,发育至四核成熟包囊),寄生部位 十二指肠、小肠上段、胆囊 以吸盘吸附在肠粘膜上,贾第虫生活史,(感染期),蓝氏贾第鞭毛虫生活史,繁殖阶段:滋养体,二分裂法繁殖 传播阶段:包囊,在外界抵抗力较强 寄生部位:主要寄生在十二指肠内,借吸盘吸附肠壁 感染期:成熟四

3、核包囊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包囊随粪便排出,污染食物和饮水,贾第虫生活史特点,贾第虫的致病,致病机制 机械阻隔,营养竞争-大量虫体覆盖小肠黏膜 机械刺激吸盘吸附作用 化学损伤分泌产物、代谢产物毒性作用 肠内细菌的协同作用 宿主免疫状态IgA缺乏;免疫功能低下或艾滋病患者,均易发生严重的感染,临 床 类 型,无症状带虫者 贾第虫性腹泻:以腹泻为主的吸收不良综合征,腹泻呈水样粪便,量大、恶臭、无脓血,若不及时治疗,多发展为慢性,表现为周期性稀便,反复发作,大便甚臭,病程可长达数年。儿童患者可由于腹泻、脂肪泻,引起贫血等营养不良,导致生长滞缓。,贾第虫感染的诊断,1.病原诊断 粪便检查 水样稀便:

4、生理盐水涂片法查滋养体 成形粪便:碘液染色涂片检查包囊 十二指肠液 组织活检 2免疫诊断,流 行,分布呈世界性,在前苏联特别严重,美国也接近于流行,发展中国家感染人数约为2.5亿。 传染源:带虫者或患者 传播途径:人饮用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蝇、蟑螂等昆虫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感染方式,防 治,治疗常用药物有灭滴灵、痢特灵 彻底治愈病人、带虫者,注意饮食卫生加强水源保护是预防的重要措施。 旅游者、男同性恋者、胃切除病人、胃酸缺乏及免疫功能缺陷者加以预防,阴道毛滴虫 Trichomonas vaginalis,教学要求 1.掌握阴道毛滴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致病机理及病原诊断方法。 2.了解

5、阴道毛滴虫的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阴道毛滴虫的形态,生活史中只有滋养体一个时期 虫体呈梨形或卵圆形 有4根前鞭毛、1根后鞭毛 有波动膜 轴柱1根贯穿虫体 核1个,位于虫体前端,阴道毛滴虫(染色),阴道毛滴虫(未染色),(染色) 阴道毛滴虫滋养体,阴道毛滴虫的生活史,宿主:人 寄生部位: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于女性阴道后穹窿处 营养:摄食宿主上皮细胞内糖原 繁殖方式:二分裂法增殖 传播:滋养体为感染阶段,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阴道毛滴虫生活史,接触感染,感染阶段,寄生于泌尿生殖系统,阴道毛滴虫的致病,致病力 致病机制 虫体本身毒力 宿主自身生理状态阴道自净作用减弱 雌激素水平,临 床 表 现,滴

6、虫性阴道炎、尿道炎 男性感染者一般无症状而呈带虫状态,可致配偶连续重复感染 阴道毛滴虫能吞噬精子,其分泌物阻碍精子存活,可能引起不孕症,阴道毛滴虫感染的诊断,1. 妇科检查 2. 实验室检查 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或涂片染色法(瑞氏或姬氏液染色) 培养法:将分泌物加入肝浸液培养基内,37孵育48小时,镜检,检出率较高,可作为疑难病例的确诊及疗效评价的依据,阴道毛滴虫感染的流行,呈世界性分布,以女性204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平均感染率为28。 传染源:为滴虫性阴道炎患者和无症状带虫者或男性感染者。 传染途径: 直接传播 间接传播,滋养体在外环境的抵抗力,抵抗力较强,粘附在厕所板上可生存 30分钟

7、40水中能活102小时 在潮湿的毛巾、衣裤中可存活23小时 2-3水中可活65小时 普通肥皂水中活45-150分钟,阴道毛滴虫感染的防治,改善共公卫生设施,净化公共浴厕 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 治疗病人和带虫者,减少传染源 治疗药物 甲硝咪唑(灭滴灵)内服、外用 1/100乳酸水或1/5000高锰酸钾水外用 注意检查、治疗配偶,利什曼原虫,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属于动鞭纲。 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期。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脊椎动物的单核吞噬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 利什曼原虫引起人与动物的利什曼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杜氏利什曼原虫,L

8、eishmania donovani 又称:黑热病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内脏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引起;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故称Kala-azar,即黑热病。 皮肤利什曼病:热带利什曼原虫(L.tropica)和墨西哥利什曼原虫(L.mexicana)引起。 粘膜皮肤利什曼病:巴西利什曼原虫引起。 我国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黑热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杜氏利什曼原虫,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属于动鞭纲。 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期。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脊椎动物的

9、单核吞噬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 利什曼原虫引起人与动物的利什曼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形 态,无鞭毛体又称利杜体 卵圆形 虫体很小 2-3m 有一较大圆形核 动基体位于核旁细小杆状 高倍镜下可见基体和根丝体,无鞭毛体寄生于人和其它哺乳动物单核吞噬细胞内 细胞内充满大量的利杜体,巨噬细胞破裂,无鞭毛体游离又进入其它巨噬细胞,重复增殖,形 态,(前)鞭毛体 虫体呈梭形 核位于虫体中部 动基体在前部 基体发出一鞭毛,长与虫体相近,弯曲 在培养基内常以虫体前端聚集成团,排列成菊花状。,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无鞭毛体,无鞭毛体,前鞭毛体,前鞭毛体,(人、犬巨噬细胞),(白蛉消化道),二分裂增殖,二

10、分裂增殖,白蛉叮咬,白蛉叮咬,感染阶段:前鞭毛体;感染方式:随白蛉叮咬吸血而感染 前鞭毛体进入巨噬细胞的过程 无鞭毛体在巨噬细胞内生存的机制,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生活史特点 无鞭毛体寄生于人及犬等哺乳动物的巨噬细胞内 前鞭毛体寄生于媒介宿主白蛉的消化道内 前鞭毛体是感染阶段 经白蛉叮咬吸血而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发病机制 由于无鞭毛体的大量繁殖,使大量巨噬细胞遭到破坏,反应性幼稚巨噬细胞增生,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免疫抑制 超抗原负荷,导致免疫无反应性 寄生虫释放免疫抑制因子 封闭抗体学说,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主要临床表现及发生机理 长期不规则发热(免疫抑制、反应性发热) 肝、脾

11、、淋巴结肿大(幼稚巨噬细胞增生) 贫血(脾亢、免疫病理所致红细胞减少) 出血(脾亢所致血小板减少) 全血细胞减少(脾亢、免疫病理所致) 球/白倒置(幼稚浆细胞增生、肝生成白蛋白减少) 蛋白尿、血尿(肾淀粉样变性),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皮肤型黑热病 多发生于黑热病治疗后期或黑热病治愈后,故又称“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 临床表现类型 结节型(瘤麻风型):肉芽瘤性结节,不痛不痒不溃烂,局部不麻木,结节内可找到无鞭毛体 丘疹、褪色斑型:皮肤上出现暗红色含虫丘疹,或大小不等的褪色斑疹,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淋巴结型黑热病:无黑热病病史,局部淋巴结肿大,大小不一,较表浅,无压痛,无红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2、。活检可查到无鞭毛体。,黑热病的诊断,病原学检查 组织穿刺涂片镜检无鞭毛体 骨髓穿刺:安全、常用,检出率85% 淋巴结穿刺:常用于疗效考核 肝穿、脾穿:检出率高,但危险性大 皮肤结节刮片:用于检查皮肤型黑热病 穿刺物培养:常用N.N.N培养基 免疫学检查:用于疗效考核,流 行,世界:中国、印度及地中海沿岸国为主。 我国:长江以北16个省市自治区,甘肃、四川、陕西、山西、新疆和内蒙古更多见。我国在黑热病防治工作成绩卓著 ,19581960年先后达到了基本消灭的要求 。 1958年山东省率先在全国达到基本消灭要求 。 现在我国每年新发病人数约100人。,黑热病的流行,中国流行区的划分及流行现状 平

13、原型:人源型,病犬少见,媒介为家栖性中华白蛉 山区丘陵型:动物源型,多儿童感染,病犬多, 野栖性中华白蛉为媒介 荒漠型:传染源不清楚(野生动物源型?)媒介为吴氏白蛉、亚历山大白蛉,黑热病的防治,消灭传染源 捕杀病犬 及早治疗病人:葡萄糖酸锑纳(钾)治愈率97%,对锑剂抗药者可选用戊脘脒等 消灭白蛉:白蛉娇嫩,对化学药物敏感 我国很快消灭黑热病的原因 政府重视,群防群治 黑热病原虫的生活史研究的较早、较清楚 媒介白蛉的抵抗力较弱 有治疗黑热病的特效药锑剂,动鞭纲:鞭毛虫 鞭毛由基体发出 微管组成的轴丝,外 包一层虫体膜,伸出 虫体外,肠组织切片(示贾第虫滋养体),面部溃疡,东方疖,皮肤利什曼病,皮肤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骨髓涂片),骨髓涂片中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脾组织内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体外培养),同患黑热病 一家五个儿童,黑热病患者,患者女,26岁,肝脾肿大,腹水,身高120cm,体重32kg,肝季肋下8cm,剑突下12cm,脾大平脐,质硬。白细胞2.2x109/L, 骨髓片查见利杜体,侏儒型黑热病,黑热病合并走马疳,皮肤型黑热病,皮肤型黑热病,黑热病患儿在锑剂治疗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含虫丘疹,皮肤型黑热病,白蛉,体小,3,约为蚊子1/3,驼背状,全身密生细毛,灰黄色,鞭毛体寄生于白蛉消化道,二分裂法繁殖,滴虫性阴道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