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插本《大学语文》第3部分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6889743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3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插本《大学语文》第3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专插本《大学语文》第3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专插本《大学语文》第3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专插本《大学语文》第3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专插本《大学语文》第3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插本《大学语文》第3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插本《大学语文》第3部分(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插本复习考试科目,大学语文(),第篇菉竹山房(P301-306),这是吴组缃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的一个特色就是环境描写,并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象征人物的悲剧命运。小说开始“我”记忆中的二姑姑家是这样的:“那座阴森敞大的三进大屋,那间摊乱着雨蚀虫蛀的古书的学房,以及后园中的池塘竹木,想起来都如依稀的梦境。”而当我事隔多年和阿圆再次去二姑姑家时见到的菉竹山房周围的风光是“回环合抱的山峦渐渐拥挤,两岸葱翠古老的槐柳渐密,溪中暗赭色的大石渐多,哗哗的水激石块声越听越近。”,“响潭的两岸,槐树柳树榆树更多更老更葱茏,两面缝合,荫罩着乱喷白色水沫的河面,一缕太阳光也晒不下来。沿着响潭两岸的

2、树林中,疏疏落落点缀着二十多座白垩瓦屋。西岸上,紧临着响潭,那座白屋分外大;梅花窗的围墙上面探露着一丛竹子;竹子一半是绿色的,一半已开了花,变成槁色。” 从这段细腻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见菉竹山房周围的乡村旖旎的风光,葱翠古老的槐柳,回环合抱的山峦,这里的一切恬静安宁,充满着宜人的气息。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宜人的环境中却藏着另外一个完全异样的世界,这就是菉竹山房。,菉竹山房中所描写的景物环境是要用心去读去品的。 首先,环境描写不是采用中性的笔调,而是注入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有意地一步步引导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景物与人物的生活心理相协调的意识。由“我”的眼看到的感受到的山房的阴森、诡异且略带鬼气

3、的氛围中,感受到生活在这座大房子里几十年守活寡的二姑姑虽死犹生,形同死水的可悲遭遇,这种气氛烘托出二姑姑被压抑以致扭曲的心理特征。,其次,就是利用山房里以及山房所在的金燕村环境的对比,来突出山房里弥漫的那种鬼气。这种对比,可以说是层层推进。总而言之,菉竹山房里的环境描写很明显为了突显人物,环境完全是为了人物而存在,没有存在人物烘托环境,人物与环境不是并行,这就是我理解的吴组缃先生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小说以“我”的眼来看二姑姑一生的变化。年轻时是一个能绣“各种姿态的美丽蝴蝶”的千金小姐,本来是可以有一段才子佳人式的传奇故事却因祖母看牡丹,“拿住了一对仓惶失措的系裤带的顽皮孩子”而演变为一幕“才子

4、佳人的喜剧闹剧”,于是“人人夸说的绣蝴蝶的小姐一时连丫头也要加以鄙夷”。最后只得“麻衣红绣鞋,抱着灵牌参拜家堂祖庙,做了新娘”,在那座阴森恐怖闹鬼的大屋子里每天念念经,绣绣蝴蝶,与“福公公”、“虎公公”、“青姑娘”,还有每年回来的“姑爹”相伴,真真成为一个幽灵式的人。 小说的结尾是偷窥不成而“正在我的面前蹲着”。至此,二姑姑这个人物的形象就通过“我”展现在读者面前了。,第篇李将军列传 ),最后一段译文: 太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们也不奉行。”这是说的李将军啊。我见到李将军,朴朴实实象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他死的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

5、,都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士大夫崇敬,谚语说:“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这话虽小,却可以喻大啊!,本文写的是真人真事。作者以具体生动的事例,描述了李广骁勇善战、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英雄本色和廉洁轻财、爱护士卒、忠实诚信、口讷少言、负能使性等品性。揭露了朝廷赏罚不公、黑暗无道。体现了他对李广才略、人品的钦佩和对李广遭遇、结局的同情。 一、围绕写作意图选择材料 李广戎马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可选择的战例很多,而作者为何挑选“上郡遭战”等四个战例呢?司马迁他所以选择这四个战例,正是为了贯彻自己的写作意图。,1、上郡遭遇战。 李广身率百余骑,猝然与数千敌兵遭遇,众寡悬殊,

6、危险万分。但他临危不惧,沉着应变,凭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惊人的胆略,巧布疑云,扰乱敌人的判断,终于化险为夷,安然返回兵营。 2、雁门出击战。 李广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而且身负伤病,可说已无生还希望。但他却机智的装死,瞧准机会夺马逃跑,并以惊人的射技,射杀追兵,而从虎口脱险。可是,回来却被汉廷判死罪,以钱抵赎,才免一死。,3、右北平之战。 李广所部被十倍于己的敌人包围,吏士震恐,面无人色。李广沉着镇定,命大儿子李敢冒死冲击敌营以安稳军心。继而又身先士卒,奋勇死战,一直坚持到援军前来。然而,回来后,又未得到丝毫封赏。 4、从卫青击匈奴一战。 此时,李广已年过花甲,但英气不减,一再请战,愿与单于一决

7、生死,以酬生平之志。而卫青为了给亲信公孙敖以立功机会,故意将李广军并入右将军部,致使;李广迷路受责,愤极自杀。,1、2、3三个战例,李广都是在寡不敌众、险象环生的不利情况下,凭借智勇转危为安的,这就充分表现出了他胆略非凡而有英武过人。2、3、4三个战例,又都反映出以抗击匈奴为毕生志愿、且立下累累战功的李广,非但未受到应有的嘉奖和封赏,相反屡受罪责,乃至被迫自杀的不幸遭遇。因此,选用这四个战例,不仅有力的凸现了李广其人其事不同寻常的两个方面,而且还强烈的显示出了他的才能、功绩与遭遇、结局之间不应有的巨大反差。 以这些有典型意义的战例,从不同侧面刻画李广的杰出才干与他的不幸遭遇,表露自己对李广的衷

8、心钦佩和深厚同情。同时,作者还借此矛盾,对朝廷赏罚不公、刻簿寡恩表示了他的非议和批评。,二、用富于特征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 抓住富于特征的人物细节刻画人物性格,是史记人物传记所共有的一大长处。李将军列传也不例外。 “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作概括的叙述介绍,另一方面,又抓住了一个非常生动的细节:“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簇,视之石也。”以石为虎,引弓而发矢,竟然“中石没簇”,显示了他臂力强劲非凡。用这样独特的细节来写他的善射,使人对次过目而不忘,印象极为深刻。,又如李广爱好射箭。“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阵,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如果没有“画地为军阵,射阔狭以

9、饮”这一细节,“专以射为戏”的叙述就显的空泛,而有了这一富于特征的细节,“专以射为戏”就显的具体可感。而且,李广“画地”不画其他而专画“军阵”,又十分符合他的将军身份和长期从戎的生活经历,这样的细节,是李广所特有的,作者正是以这样“特有”的细节,写出了李广独特的个性。,三、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 一是与匈奴射雕者的对比。 匈奴射雕者射技非常高明,他们虽仅三人,但与中贵人及所率数十骑兵交战,“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但李广出马后,不让别人援手,只身与三人对射,结果,“杀其二人,生得一人”。真是强中还有强中手。作者以射雕者这样的射箭强手与李广比较,使他们的惊人射技在李广面前相形见绌,就非常有利的突出了

10、李广神射,天下罕见其匹。,二是与程不识的对比。 程不识与李广俱为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私交也很不错,但治军风格迥然不同。程不识带兵,法度谨严,“正部取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至军簿至明”。而李广治兵却极简易,不讲部行伍阵,“省约文书事”,甚至“不击刁斗以自卫”。然而,由于他待部下宽厚,甚得士卒拥护,士卒“咸乐为之死。”李广振臂一呼,士卒无不奋勇向前,加上他胆略过人,所以尽管治军不讲法度,匈奴却对他依然深怀畏惧。通过对比,作者描绘了程、李二人的带兵作风。而李广治军之简易随便,在与程不识之严谨认真的比较中显得更为独特、富于个性。妙处还在于,他这样违反常规带兵,居然也“未尝遇害”,这就更加显示出了他的

11、胆略和才气超人,反映出了匈奴对他的畏惧之深。,三是同部下吏士的对比。 右北平之战,李广所部被匈奴左贤王率四万骑兵包围,“汉兵死者过半”,而且箭矢也快用完。这时,“吏士皆无色”,而李广却“意气自如”。通过对比,益发突现了李广临危不惧的英雄虎胆。四是与李蔡的对比。 李蔡论才能“在中下”,论名声则“出广甚远”,然而官运亨通,平步青云,身为列侯,“位至三公”。李广智勇、才略、军功、威望,无一不强过李蔡,却始终“赏不行”、“无赏”,“官不过九卿”,身不得封侯。作者以李蔡为镜,映照出了李广所受待遇之不公不平。而且还以这鲜明的对比,指责了朝廷赏罚不明,刻薄寡恩,致使英雄抱恨,揭示了李广所以含愤自杀的根本原因

12、。,第篇张中丞传后叙 (),原文: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译文: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迎接张巡,地位本在张巡之上。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被俘,不过和张巡死的时间有先后的不同罢了。,原文: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译文: 议论的人又认为许远和张巡分守城门,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西南方开始的。拿这个理由来诽谤许远,这又和

13、小孩的见识没有两样。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一个先受到侵害的地方;扯紧绳子,把它拉断,绳断必定有一个先裂的地方。,原文: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译文: 守住孤城,捍卫天下,仅凭千百个濒临灭亡的士兵,来对付近百万天天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地区,挡住了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是谁的功劳啊!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不追究讨论这些,却拿死守

14、睢阳来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原文: 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译文: 南霁云慷慨陈词说:“我来的时候,睢阳军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享受,道义不能允许;即使吃了,我也难以下咽!”于是拔出自己的佩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兰进明看。在座的人大吃一惊,都感动得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 张中丞传后叙融议论、叙事、抒情、描写于一炉,体现了韩愈文章多

15、变的特色。由于全文自始至终带着这种悲剧感,所以虽变化多姿,却仍具有统一的基调。 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共同“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两个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着内在联系:前者议论为后者的“纲”,后者叙事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从而使文章显得神气凝聚。,本文几个英雄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 1、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张 巡 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 许 远 宽厚谦和、为国让贤 南霁云 深明大意

16、、嫉恶如仇、忠贞刚烈,2、本文能够塑造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 (1)使用了肖像描写,如写张巡,“须髯辄张”。 (2)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写南霁云的拔刀断指。再如南霁云抽矢射塔,他对于贺兰拥兵坐视,不去支援非常愤怒,所以他抽出箭射到佛塔上说,有朝一日我破了贼兵,我饶不了你贺兰。抽矢射塔表现了南霁云的嫉恶如仇。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都是文中精彩的片断。,(3)语言描写。 例如贺兰强留南霁云,宴请他,南霁云说,“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4)作者让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 如张巡的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许远的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的深明大意、嫉恶如仇、忠贞刚烈,一经互相辉映,就更加光彩照人。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行径,又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第篇徐文长传(),原文: 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译文: 当时,胡宗宪统率着几方面的军队,威振东南一带,军人,跪着说话,全身伏地,像蛇一样匍匐前进,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一员秀才而对他高傲自得,一般私下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刘惔、杜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