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与区划19767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56889369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5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观与区划19767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景观与区划19767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景观与区划19767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景观与区划19767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景观与区划19767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景观与区划1976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观与区划19767(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景观与区划,教学要求1、掌握国内外景观研究的状况2、掌握地域分异规律、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中国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中国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教学重点地域分异规律、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中国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中国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 教学难点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内容结构,第一节 研究简史,第二节 区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第三节 行政区划,自然景观地域分异,区划原则,第四节 自然区划,第五节 经济区划,主要区划方案,第六节 综合区划,经济景观地域分异,人文景观地域分异,景观划分,教材分区方案,一、景观的概念最初景观的概念为一定地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一般来说自然地理上对景观的理解为

2、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系统、自然地理综合体。在近代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景观有两个学派: 类型学派:类型学派把景观抽象为类似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的一般概念,可用于任何等级的分类单位,将整个地球表面称作景观壳。代表人物是卡尔李特尔(Carl Ritter,1779-1859)。 区域学派:区域学派把景观理解为特定分类等级的单位,相当于自然地理小区,它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方面是一致的,并且是由地方性地理系统的复杂综合体在其范围内形成有规律的、相互联系的地域组合。地表人物是A赫特纳(Alfred Hettner,1859-1941)。,7.1研究简史,自然地理系统或景观的研究是以自然地域为中心,通

3、过有机界与无机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把那些处境、生境和生物群落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的、地域性的考察。,二、国内外景观研究简史 1.国外景观研究简史,景观的研究始于德国的近代地理学。拉采尔注意到人文景观或文化景观的研究,1906年施吕特尔的人的地理学目标之后,景观成为地理学普遍承认的科学术语。前苏联的景观研究偏重于自然景观方面。贝尔格于1913年提出地理“景观”的概念,道库恰耶夫的自然地带称之为景观地带。卡列斯尼克提出了景观学的定义和景观的分类、类型、结构等概念。伊萨钦科认为景观学包括景观学说、地域分异学说和景观区划理论。索恰瓦则认为景观就是地理系统。,2.国内景观研究过程,中国的景观科学研究起步较晚

4、。20世纪50年代,自然地理学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明确自然地理学应为农业服务这个主攻方向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区域性的综合考察与研究。60年代,开展省区、地区甚至县的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的研究,促进了景观研究。19781985年全国各县都编制了农业区划报告,同时还编制了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90年代完成了省、市一级的国土规划。我国古代地理学著作禹贡,总结我国当时的各地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全国为九州,并对各级的山川、湖泽、土壤、矿物,以及与贡品有关的生产发展情况、输送贡品的贡道和由近及远发展情况的差别进行了阐述,可称得上是一种超时代的地理区划。,建国以来我国影响较大的自然区划主要有:1956年罗开富

5、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草案、1959年黄秉维等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1963年胡焕庸等的中国自然地理纲要、1980年席承藩等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等著作。这些自然区划的成果成了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发展的杠杆,同时也为我国行政区划、经济区划、人文区划奠定了基础。,(一)概念:指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的现象。,7.2 地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一、地域分异规律,(二)地域分异的因素,1.太阳辐射能在地表的不均匀分布太阳辐射能在地表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太阳的高度角h,地理纬度 太阳赤纬,2.地球内能所产生的大地构造的区域差异海陆差异:形成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距

6、海远近的不同:形成干湿度(L)的差异,t 为 10oC r为同期降水量垂直高度的差异:垂直高度的变化同时产生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外能 太阳 辐射,内能 岩浆 活动,地带性- 显域性,非地带性- 隐域性,外能内能 综合作用,自然 地带 性 水热 组合 规律,自然地带,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高度地带性,地质地貌分异,水 平 地 带 性,三 维 地 带 性,驱动力,人类作用力?,地域分异理论图解,(一)、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1.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景观地带 2.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景观地带 3.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景观地带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景观地带 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景

7、观地带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赤红壤景观地带,二、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中国自然景观和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形成过程,或各最终结果中所表现出的空间组合规律。,中国自然景观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表现在东部湿润区,自北而南依次出现的自然景观地带是:,5.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景观地带 热带常绿阔叶林砖红壤景观地带 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景观地带,(二)干湿度地带性规律,1.温带森林草原、草甸草原黑土景观地带 2.暖温带森林草原褐土景观地带 3.典型草原栗钙土景观地

8、带 4.荒漠草原棕钙土景观地带 5.荒漠漠土景观地带,中国自然景观的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决定于东西方向上水分条件的差异,呈与经线斜交、近东西更替的分布。主要出现在温带与暖温带的广大地区。自东向西的景观分布是:,(三)青藏高原景观区,青藏高原景观分布具有垂直与水平的复合形式,其基本类型为:,1.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景观地带(图中V) 2.亚高山森林草甸景观地带(图中IV) 3.高山草甸景观地带(图中XII) 4.高山草原景观地带(图中XI) 5.亚高山草原景观地带(图中X) 6.高寒荒漠景观地带(图中VIII),五台山垂直带谱 武夷山垂直带谱 博格达峰垂直带谱 珠穆朗玛峰垂直带谱,(四)垂

9、直地带性,1.中国的山地垂直带谱中国山地垂直带谱,一方面受山地所在水平地带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山岭本身的高度、走向、坡向、坡度等影响。同一水平地带中的山地,其垂直带结构相近似,可列入同一类型。自然景观垂直带谱也可分为东南湿润海洋型与西北干旱内陆型,两者之间为一些过渡类型。中国主要山地垂直带谱,2.中国垂直地带性分异的特点 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取决于其所处的水平地带位置; 东部季风区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至简,垂直带的高度逐渐降低; 从东向西随干旱程度加大,自然景观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结构趋于简化。,三、中国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中国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域生产综合体及

10、其各生产部门,在中国这一特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与组合格局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联系规律性。最高一级的经济景观地域分异是自东而西递变的三大经济带。,中国三大经济景观地带对比,中国三大经济景观地带分区图,优势: 区位优越,便于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交通便利、科教发达; 人力资源、海洋资源丰富; 经济基础好、产业实力雄厚; 城市化程度高、市场化体系完善。 劣势: 淡水资源缺乏; 能源矿产紧缺; 产业结构有待调整; 环境问题突出。,(一)东部经济景观地带地域上指具有海岸线的桂、琼、粤、闽、浙、沪、苏、鲁、冀、京、津、辽、台等省市区。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74。人口占全国的41.13。,环渤海、长江三角

11、洲、珠江三角洲三大经济核心区对整个东部经济景观地带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中部经济景观地带,特点: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较好的经济基础相对均衡的产业布局,地域上指晋、豫、鄂、湘、皖、赣、吉、黑和内蒙古9省区。土地面积281.4l104 km2,大于东部小于西部,拥有4亿多人口,少于东部而多于西部。,建国以来“一五”期间,晋、豫、鄂、黑就是内地工业重点建设地区;“三五”开始豫西、鄂西、湘西又是“三线”建设的主要地区;“五五”以来安徽、江西分别开始较大规模的以煤、煤电为主和以铜、水电为主的工业开发;“六五”期间,山西、豫西、内蒙古西部、两淮是全国能源重化工的重点建设区。故

12、本地带是全国能源重化工建设的重点区域。,特点: 地域辽阔 人口稀少 资源、能源丰富 经济基础条件差、发展水平低 生态环境突出,(三)西部经济景观地带,地域上包括川、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10省区。在三大经济景观地带中,按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三级梯度的最低级;但就空间广度和资源的丰度而论,又处于逆梯度的最高级,这是我国一个极富特色、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地带。,(一)东部人文景观大区 特点: 以汉族和汉文化为主 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中心 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 是长期的农业经济区,现代产业发展水平较高 (二)西部人文景观大区 特点: 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重较大 长期以畜牧业经济为主 人口稀少

13、,现代经济水平较低 主要信奉伊斯兰教和喇嘛教,四、中国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五、景观划分,(一)景观划分的实质,区域学派将景观理解为具有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方面都具有一致性的区域。而且将景观理解为自然区划研究的对象,是自然区划研究的最低一级单位。,1.景观划分的理论基础景观划分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无论是自然界或社会、经济、文化,在地域上都存在地域分异,分析地域分异的特点是景观划分的基础。根据景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景观的划分,把景观特色相似的区域合并为一个景观区,而把景观特色不同的区域区分开来。,2.景观的界限景观划分的关键工作是寻求不同景观之间的界限,景观的界限一般存在于景观的突变处。常表

14、现为:地形界限秦岭、南岭重要地理要素的等值线积温、干湿度、等费运线等行政区域界限民族区、宗教区、文化区等,3.景观划分的类型 根据景观要素可分为:自然景观区划:理论根据为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由于地表自然界各地自然特征存在着明显的有规律的差异性,因此,可以按地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地域的划分与合并。,经济景观划分:理论依据是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由于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实质是区位的差异,按照生产力地域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划分和合并,并按其内在联系建立起相应的经济区域单位的等级系统。经济区划的每一个经济区都是全国统一的地域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并在全国经济中承担某种专门化的职能。人文景观的

15、划分:是以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为理论基础,依其社会文化地域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合并和划分,即按其相似性可以把级别较低的人文景观合并成较高级的人文景观,并依其地域联系逐级排列成一个等级序列。称为人文景观区划,简称人文区划。,根据景观划分的复杂程度可分为:综合区划:是在自然景观、经济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特征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前提下进行的,它所要揭示的是景观的全部属性的相似性或差异性,而不是其中的某一方面。因此,只有当上述三方面的景观划分的成果可靠时,才能顺利地进行景观的综合划分,即综合区划。部门区划:部门区划的对象是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特征和分异规律必然受到整体特征和分异规律的影响,它

16、应以景观的综合特征为背景,以部门的独特性为依据进行。,(二)景观划分的原则,一般原则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多级序原则景观同一性原则建设性原则,注意问题多级序原则适用于各种景观划分,但作为其他景观形成基础的自然景观的划分,应尽可能详细。景观的划分要面向经济建设这个主题,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景观的部门区划。,要把中国自然景观、中国经济景观和中国人文景观划分所得出的中国自然区划、中国经济区划和中国人文区划统一协调起来,注重三者的内在联系性,前后一致性,谨防相互脱节,甚至相互矛盾。从理论上讲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是中国经济景观地域分异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人文景观地域分异的前提条件,因此前者的分异结果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后两者的形成和发展变化。这就决定了中国自然区划研究的重要地位和实践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