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时期散文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56887420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7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七年时期散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十七年时期散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十七年时期散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十七年时期散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十七年时期散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七年时期散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七年时期散文(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十七年时期的散文 杨朔、刘白羽、秦牧,第一节 “十七年”的主流散文,一、19491966年主流散文的发展概况 1、关于散文的概念 狭义的散文:是指抒情性散文,即美文,艺术散文。 广义的散文:除此之外,还包括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特写和报告文学;也包括以议论为主的文艺性短论,即杂文;文学性的回忆录、人物传记等也可包括其中。,2、本期散文的发展历程,50年代初到中期,纪实性的散文(通讯、特写和报告文学)盛行;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抒情性散文小品和议论性的杂文较有成就; 50、60年代,革命回忆录、史传性散文受到特别提倡。,二、魏巍等人的纪实性散文,两个主题: 1、对新时代的歌

2、颂,对当时展开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描述; 靳以:到佛子岭去; 李若冰:在柴达木盆地; 柳青:老羊工; 秦兆阳:农村散记等。,2、表现朝鲜战争的英雄行动;,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 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朝鲜通讯报告选、志愿军一日、志愿军英雄传等。 60年代,比较重要的报告文学有: 郭小川:旱天不旱地; 黄宗英:小丫扛大旗; 孙谦:大寨英雄谱; 穆青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三、杨朔等人的抒情性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在散文创作独领风骚,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在一个时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四、以邓拓等为代表的杂文,1、百花时期; 夏

3、衍、巴人、叶圣陶、吴祖光、秦似、徐懋庸等人的杂文; 巴人的论人情、况钟的笔;徐懋庸的宋士杰这个人、不要怕民主、不要怕不民主。 2、60年代初调整时期; 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等人的杂文。,3、邓拓的燕山夜话(19611962,笔名马南邨) a、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 b、具有一种清醒的现实批判精神; c、对现实的建设性意见。 4、吴南星的三家村札记(19611964,吴晗、邓拓、廖沫沙) 伟大的空话、赵括和马谡、专治“健忘症”等。,五、回忆录和史传文学,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高玉宝:高玉宝; 大型丛刊:红旗飘飘、星火燎原。 革命回忆录:萧三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 缪敏方志敏战斗的一生

4、、 罗广斌在烈火中永生,第二节 杨朔、刘白羽、秦牧 的抒情性散文,1961年 被称为“散文年”,杨朔生平,杨朔(19131968)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他原名杨毓瑨,字莹叔,1937年后改用现名,山东省蓬莱县人。 1937年在延安参加革命,先后在西北、广西等地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6年担任新华社随军记者;1950年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以后,从事国际活动,曾任驻开罗亚非人民团结组织书记处书记等职。,杨朔作品,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是他的第一部小说。一九五二年完成的三千里江山开始引起文艺界的普遍注意。一九五六年以后,作者倾全力于散文创作。散文集有亚洲日出、海

5、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 主要散文作品: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杨朔散文的主要特点,(一)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 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吃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他写茶花:“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砂,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他写浪花:“老泰山(文中的一个人物)恰似一点浪花,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形成这个时代的浪潮,激扬飞溅,早已经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

6、民的江山。”,(二)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即“卒章显志” 的艺术布局 ( 三 )杨朔散文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 “是叫浪花咬的” 一字闪出意境全出,刘白羽生平及创作,1916年9月生,北京人。1936年在文学月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冰天,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38年春赴延安。抗战期间投身敌后战场,写出五台山下、太阳等小说。解放战争时期转战东北,写有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报告文学光明照耀着沈阳等。新中国

7、成立后,历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名誉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部长。,刘白羽作品,出版的散文集有红玛瑙集、秋窗偶记、冬日草和平明小札、刘白羽散文选。,刘白羽散文特点(一),从建国到一九五八年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基本上保持了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战地报道”的风格 以一九五九年发表的日出为标志,直到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前,这个期间的作品和作者以前的作品已有很明显的不同,概要地说,就是它们由“通讯特写”走向了“抒情散文”。这个时期文章的显著特点是:作者越来越注重于文章的构思和意境;由侧重于事实的述评转到了情思的抒发;作品的文学性明显地胜过了此前的散文创作。日出、红玛瑙、长江三日、樱

8、花漫记及抒情小品平明小札、冬日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刘白羽散文特点(二),他的散文的突出特色之一,是他总是剪取那些能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生活素材,善于表现生活的壮美。 这样,炽热的战斗,勇猛的进军,沸腾的工地,雄壮的欢歌,差不多成了他作品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对于革命战争,他更是充满了难以抑止的亲近感情。他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都是革命战争的热情礼赞,即使是写景,他最喜欢写的也是高山、大海,日出、黎明,不灭的灯光、奔泻的江河,以及那在风狂浪险中拚搏奋进的一叶扁舟。他喜爱这种阳刚之美,雄壮之美,刘白羽散文特点(三),他的散文的另一突出特色,是其作品里充溢着作者的革命激情。他认为:“如果作者不把血、感情流

9、注到文章里,文章又怎能有燃烧的热情,有光彩呢?”这是一个很深刻的创作体会。他的散文既不象杨朔的巧借人、事,“以诗为文”,也不象秦牧的谈天说地、“知识”密集,他看重的是感情与体验的倾吐。他的作品,一般以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亲闻亲历的事实的联想作为全文的内容,在纵横开阖之中流注以激情的议论,从而使其“燃烧”着一种哲理的光彩。,最后,整体的象征和豪放风格。和上述两点相适应,他为文的笔触粗放、雄健,善于以铺排的句式来造成磅礴的气势,长于以绚丽的词汇来显示文采的焕发。他在遣词造句时,往往是笔酣墨饱,任情挥洒,以求其能纵横恣肆、淋漓尽致。 在他看来,这壮美的时代正应该配以这壮美的文风。,作为“进军的

10、号角”、“嘹亮的战歌”,刘白羽的散文自有它的价值、地位;但毋庸讳言,他的散文的缺点也是相当明显的:取材的相近使文章的思想主旨较为单调、重复;激情的奔放使作品显得直露、散长;壮美的文风有时又带来了内容的空泛、虚夸。特别是这一切在当时严重“左”倾的整体氛围影响下,他因未能分清跟形势与跟时代、空洞的豪言壮语与科学的求实精神的区别而变得较为严重了。,秦牧生平,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1919年8月19日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侨居新加坡。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就学。抗战时期,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1938年开始在广州报

11、刊上发表作品。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文学活动涉及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1992年10月14日,时任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的逝世。,秦牧作品,秦牧著有散文集秦牧杂文、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艺海拾贝等,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情等篇是他的代表作。,秦牧散文特点,秦牧散文特点之一,是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秦牧有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特色是,他的散文题材广泛、知识丰富、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底蕴。土地便是其中极有代表

12、性的作品。作者从历史和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侃侃谈起,以土地为对象,时而展现新时代的风貌,时而追叙惨痛的历史,时而歌颂新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时而写到古代的封疆大典,时而又将笔触延伸到殖民者的暴行,从古到今,从草木禽兽到人情世态、到故事传说、到现代科技,都囊括在一篇散文之中,向读者提供了一部信息量极大的历史教材。,秦牧对散文文体的讲究。其散文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三、杨朔、刘白羽散文的局限1、刘白羽:某些篇目,内情与外物联系欠紧密某些时候,感情奔放有余,节制不足2、杨朔:粉饰生活问题(提出讨论)结构模式:睹物思人模式;觅自然之景不得,联想人间之景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