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源性细菌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6886303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2.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源性细菌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动物源性细菌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动物源性细菌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动物源性细菌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动物源性细菌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动物源性细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 动物源性细菌(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微生物学,动物源性细菌,大连医科大学 黄敏,学习重点与难点,掌握动物源性细菌和人畜共患病的概念 ; 掌握布鲁菌、炭疽芽胞杆菌、鼠疫耶尔森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熟悉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了解其它动物源性细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概述,以动物为传染源,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称为动物源性细菌。 人类感染的病原菌来自于动物宿主,通过直接接触动物或其污染物,或经媒介动物叮咬等途径而传播。,第一节 布鲁菌属,布鲁斯菌属共有6个生物种、19个生物型。 我国流行的主要是羊布鲁菌病,其次为牛布鲁菌病。,形态与染色 G-小球杆菌或短杆菌 培养特性 需氧菌,营养要求较高 抵抗力 较强:在土壤、毛皮

2、、病畜的脏器和分泌物、肉和乳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一、生物学特性,1.致病物质内毒素 荚膜与侵袭性酶 2.感染途径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或接触被污染的畜产品经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人类波浪热 16周的潜伏期 胞内寄生菌 反复形成菌血症及内毒素血症 发热呈波浪型 慢性病变:肝脾肿大 家畜母畜流产,3.所致疾病,4.免疫性 以细胞免疫为主 有菌免疫 无菌免疫 型超敏反应(免疫保护及病理损害),标本: 血液、骨髓、尿、乳汁及关节渗出液等 分离培养与鉴定: 双相肝浸液培养基血清学检测: 玻片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布鲁斯菌素皮肤试验用来诊断慢性布鲁斯菌病

3、或是否感染过布鲁斯菌。,三、微生物学检查法,控制和消灭家畜布鲁菌病 切断传播途径 免疫接种减毒活疫苗 抗生素治疗 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患者:利福平与强力霉素联合(WHO)。 神经系统受累者:四环素合用链霉素。 慢性期患者:除上述病原治疗外,尚需进行脱敏和对症治疗。,四、防治原则,一类G-小杆菌,有13个种和亚种,对人致病主要有: 鼠疫耶尔森菌鼠疫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亚种 小肠炎、结肠炎、败血症等 假结核耶尔森菌假结核亚种胃肠炎、肠系膜淋巴肉芽肿,第二节 耶尔森菌属,一、鼠疫耶尔森菌,1.形态与染色G-短杆菌、两端浓染、有荚膜,可呈多形性 2.培养特性浑浊 沉淀 菌膜(呈“钟乳石”状下沉)

4、 2730 3.抵抗力较弱,24 h,48 h,(一)生物学特性,4种主要抗原: F1抗原 V/W抗原 外膜抗原 T抗原,4.抗原结构,所致疾病 烈性传染病鼠疫(黑死病),(二)致病性,传播媒介 鼠蚤 传播途径 叮咬伤口、呼吸道,临床类型,腺鼠疫 肺鼠疫 败血症鼠疫,死亡率高,免疫力牢固,在专用生物安全实验室检测 标本采集 标本直接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与鉴定 血清学检测 核酸检测,(三)微生物学检查法,预防 灭鼠、灭蚤;尽快隔离患者,阻断人间鼠疫进一步流行;与患者接触者可口服磺胺嘧啶;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四)防治原则,治疗 早期应用抗生素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腺鼠疫常用链霉素加磺胺类药物;

5、肺鼠疫和败血症鼠疫常用链霉素或阿米卡星加四环素治疗。,革兰阴性球杆菌,无芽胞、无荚膜。营养要求不高,兼性厌氧。,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亚种,所致疾病:小肠、结肠炎 结节性红斑与关节炎(自身免疫病) 败血症 本菌引起的肠道感染常呈自限性,不需要做特殊治疗。 败血症患者的治疗,常采用广谱的头孢菌素与氨基甙类联用,取得较好的疗效。,三、假结核耶尔森菌假结核亚种,本菌为革兰阴性,无荚膜、无芽胞。生化反应与鼠疫耶尔森菌相似。 患病动物易形成多发性粟粒状结核结节 引起的疾病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相似 胃肠炎 肠系膜淋巴结肉芽肿 回肠末端炎 也可发生结节性红斑等自身免疫病,需氧,有芽胞,革兰阳性大杆

6、菌 多数为非致病菌(枯草杆菌等) 少数为致病菌 炭疽芽胞杆菌 蜡样芽胞杆菌,第三节 芽胞杆菌属,一、炭疽芽胞杆菌,(一)生物学性状,致病菌中最大的G+粗大杆菌,两端截平,无鞭毛; 新鲜标本培养后形成竹节样排列的长链。有氧条件和适宜温度下易形成椭圆形芽胞,位于菌体中央,宽度小于菌体,有毒株可形成荚膜。,需氧或兼性厌氧,在普通琼脂培养基培养形成灰白色大而扁平的R型菌落,低倍镜观察可见卷发状边缘。 抗原有结构抗原(荚膜、菌体和芽胞等)和炭疽毒素复合物。 芽胞抵抗力很强。对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敏感。,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 致病物质主要是荚膜和炭疽毒素。 炭疽芽胞杆菌引起食草动

7、物炭疽病,人类可经多种途径感染该菌。,(二)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性,人类炭疽病有3种临床类型: 皮肤炭疽:由直接接触患病动物或受染毛皮所致。 肺炭疽:由吸入芽胞所致。 肠炭疽:由食入未煮熟的病畜肉类、奶或被芽胞污染的食物所致。 3型均可并发败血症,偶可引起炭疽性脑膜炎,死亡率极高。,免疫性 感染炭疽后获得持久性免疫力。,皮肤炭疽,根据病型、病程采取不同标本,直接涂片、革兰染色或特异性荧光抗体染色镜检。 接种血琼脂平板和碳酸氢钠琼脂平板进行分离培养。必要时将标本或培养物接种小鼠或豚鼠。 免疫荧光法检测荚膜抗体,ELISA检查炭疽毒素,PCR技术检测核酸。,(三)微生物学检查法,病畜应严格隔离,死

8、畜焚毁或深埋,严禁食用;易感家畜接种疫苗;患者严密隔离至痊愈。 易感人群皮上划痕接种炭疽杆菌减毒活疫苗。 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G,青霉素过敏者可采用环丙沙星及红霉素等。,(四)防治原则,革兰阳性大杆菌,芽胞多位于菌体中央或次末端。 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菌落较大,灰白色,表面粗糙似融蜡状,故名。 本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尘埃、淀粉制品、乳和乳制品等食品中,可引起食源性疾病和机会性感染。,二、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 呕吐型 腹泻型 全眼球炎(外伤后) 心内膜炎、败血症和脑膜炎,所致疾病,本菌对红霉素、氯霉素和庆大霉素敏感,对青霉素、磺胺类耐药。,治疗,第四节 柯克斯体属,柯克斯体属(Coxie

9、lla)归属于柯克斯体科,其下只有一个种,即贝纳柯克斯体,亦称Q热柯克斯体,是Q热的病原体。 Q热意为疑问热,原指原因不明的发热,Burnet等1937年证明其病原体是一种立克次体,并命名为贝纳柯克斯体,归类于立克次体目立克次体科,目前将其暂归类于军团菌目柯克斯体科(据2004年版伯杰氏细菌分类手册)。,贝纳柯克斯体形态为短杆状或球状,革兰染色阴性。 抵抗力较强,耐热,需100至少10min才能杀死,在干燥蜱粪中可保持活性一年半左右。,(一)生物学性状,Q热的传播媒介是蜱,贝纳柯克斯体在蜱体内可长期存活,并可经卵传代。 蜱叮咬野生啮齿动物和家畜使其感染,多数无症状,但却是主要的传染源,可通过乳

10、、尿和粪便长期排泄病原体。 人类主要经消化道或偶尔呼吸道接触而感染。 致病物质是脂多糖,引起型变态反应是Q热发病的机制之一。,(二)致病性与免疫性,Q热分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症状类似流感或原发型非典型肺炎,发病突然,高热寒战,常有剧烈头痛、肌肉疼痛和食欲减退,很少出现皮疹。 可并发心包炎和心内膜炎以及精神与神经等症状。 还可引起肉芽肿性肝炎。 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也有一定的作用。,(三)微生物学检查法,该病在早期与流感相似,难以确诊。 一般在发热期间,未用抗生素之前采取外周血及其血清标本。 目前早期诊断多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ELISA,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四

11、)防治原则,预防应着重防止家畜的感染,要定期检疫,隔离传染源;要严格控制鲜乳和乳制品的卫生指标。 对流行区的易感人群及家畜可接种相菌株制成的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 急性Q热可口服四环素或强力霉素;慢性Q热多联合应用强力霉素和利福平治疗。,第五节 巴通体属,巴通体属(Bartonella)归属于巴通体科,21个种。 汉塞巴通体为猫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 CSD)的主要病原体。 五日热巴通体为五日热(战壕热)的主要病原体。,第六节 弗朗西丝菌属,弗朗西丝菌属(Francisella)是一类呈多形性的革兰阴性小杆菌,有2个种。 土拉弗朗西丝菌土拉亚种(F.tularesis)

12、为土拉热的病原体,常引起野生动物的感染,特别常见于野兔中,故俗称野兔热杆菌,人类常因接触野生动物或病畜引起土拉热。,第七节 巴斯德菌属,巴斯德菌属为革兰阴性、卵圆形或杆状细菌,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有多杀巴氏菌。 本菌属可引起低等动物的败血症和鸡霍乱。人可通过接触染病的动物而感染,所致疾病有伤口感染、脓肿、肺部感染、脑膜炎、腹膜炎、关节炎等。,复习思考题,简述布鲁氏菌属、炭疽芽胞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简述布鲁氏菌属、炭疽芽胞杆菌的致病性;鼠疫耶尔森菌致病性及防治。,中英文关键词,人畜共患病 Q热 猫抓病 布鲁菌属 耶尔森菌属 芽胞杆菌属 炭疽病,zoonosis query fever cat s

13、cratch disease,CSD Brucella Yersinia Bacillus anthrax,参考文献及重要医学网址,1 http:/www.who.int/csr/disease/hepatitis/en/ 2 http:/www.microbiol.org/ 3 http:/www.microbes.info/ 4 http:/www.epa.gov/nerlcwww/ 5 http:/mic.sgmjournals.org/ 6 Laurence L. Brunton and Keith L. Parker. Manual of Pharmacology and Thera

14、peutics.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8 7 Brooks GF, Carroll CK, Butel JS, et al. Jawetz, Melnick, & Adelbergs Medical Microbiology, 25th ed., (LANGE Basic Science) McCraw Hill Co, 2009, 2010, page 97-118 8 George M. Garrity.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second edition),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